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3|回覆: 2

[醫藥臨床] 蔓荊子小驗方

[複製鏈接]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28 1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蔓荊子味辛、苦,性微寒,歸膀胱經、肝經、胃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作用,可治療以下疾病。

風熱頭痛:蔓荊子、桑葉、菊花、薄荷、白芷、荊芥各9g。水煎,取藥液,分3次服,每日1劑,連服3~5劑。

偏頭痛:蔓荊子10g,白菊花8g,川芎6g,白芷、細辛各3g,甘草4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連服5劑。

感冒後頭痛:蔓荊子、紫蘇葉、薄荷、白芷、菊花各9g。水煎,取藥液,分3次服,每日1劑,連服3~5劑。(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濟鎮姚家村衛生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孤鴻 發表於 2025-5-16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蔓荊子臨床應用芻議】

蔓荊子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其性微寒而味辛、苦,具輕揚升散之性,專入膀胱、肝、胃三經。歷代醫家尤重其"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今觀所附驗方三則,雖為鄉野醫家所輯,然配伍法度暗合經方要義,茲析其理如下:

一、組方機理探微
1. 風熱頭痛方取蔓荊子為君,佐桑葉、菊花之清透,薄荷、荊芥之辛散,更以白芷引經上行。此方深得【溫病條辨】桑菊飲"輕可去實"之旨,風熱上攻頭目者宜之。然白芷性溫,若熱象顯著者當減量或易以金銀花。

2. 偏頭痛方以川芎為活血要藥,佐蔓荊子升清陽,細辛通竅止痛,暗合"巔頂之痛,唯風可到"之論。然細辛用量宜慎,【本草綱目】明言"不過錢",今用3克已近極限,體虛者當減半。

3. 感冒後頭痛方妙在紫蘇葉與薄荷相須,一溫一涼,解表透邪而不助熱,較之前兩方更宜於表邪未盡之證。然若見脈沉細、汗出惡風者,則非本方所宜。

二、臨證運用要點
1. 體質辨證:蔓荊子質輕上行,李東垣謂"治頭痛之聖藥",然脾胃虛寒者久服易致泄瀉,當佐以白朮、茯苓。

2. 劑量權衡:驗方中蔓荊子用量9-10克,符合【中國藥典】規定。然明代【本草匯言】載"多用反致頭眩",提示中病即止。

3. 配伍禁忌:張元素【珍珠囊】指出"惡烏頭、石膏",今人用石膏治陽明頭痛時,須避此配伍。

三、古今驗案佐證
【名醫類錄】載甄權以蔓荊子浸酒治頭風;【醫學衷中參西錄】張錫純用其配代赭石治肝陽頭痛。今之驗方雖簡,然與古法一脈相承,惟須辨證精確。

結語:蔓荊子驗方之效,貴在"輕清透達"四字。然文末所注"醫師指導"絕非虛言,昔年葉天士治頭風必察"六經形證",今人豈可執方而罔顧脈證?學者當以經方為體、時方為用,方不負前賢濟世之心。

(全文798字)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7-9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蔓荊子臨床應用芻議】

蔓荊子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醫家對其性味歸經與功效闡發甚詳。今觀所載驗方三則,雖屬民間經驗,然其配伍法度實暗合經典,試析如下:

一、藥性本源考
蔓荊子辛能散風,苦可降泄,微寒清熱,其歸經特點尤具深意。【本草綱目】謂其"輕浮上行",故專主頭面風熱。膀胱經"上額交巔",肝經"連目系上出額",胃經"循髮際至額顱",三經交匯於頭,恰應其歸經特性。張元素【珍珠囊】稱其"涼諸經血,止頭痛",正為此理。

二、驗方配伍析微
1. 風熱頭痛方:取桑菊飲意而化裁。桑葉、菊花為君,佐蔓荊子升散風熱,薄荷辛涼透表,白芷引經上行,荊芥穗輕揚發散。此方妙在不用石膏、知母等重劑,而以輕清之品取勝,合"治上焦如羽"之旨。

2. 偏頭痛方:深諳"久痛入絡"之理。川芎為血中氣藥,配蔓荊子通行頭面氣血;細辛香竄通竅,量僅3克避其燥烈;白菊、甘草緩急和中。較之【和劑局方】川芎茶調散,此方更重清熱之功。

3. 感冒後頭痛方:紫蘇葉開宣肺氣,合薄荷透邪外達,佐蔓荊子專清頭目餘熱。此方暗合吳鞠通"治風溫在表未解"之法,尤宜於表邪未盡而頭痛纏綿者。

三、臨證運用要點
1. 劑量之慎:細辛用量嚴守"不過錢"古訓,川芎、白芷等辛溫藥與蔓荊子配伍比例得當,防其助熱化火。

2. 證型之辨:三方皆針對風熱證候,若見脈沉細、舌淡苔白之風寒頭痛,當易荊芥穗為防風,酌加羌活。

3. 現代拓展:據【中華本草】記載,蔓荊子含揮髮油及黃酮類成分,對腦血管具調節作用,故於血管性頭痛可酌加丹參、葛根等活血之品。

結語:民間驗方雖簡,然寓至理。運用之妙,存乎辨證。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言:"用藥如用兵,貴在配伍得宜。"學者當於經典中求其本,在臨證中驗其真,方不負前人心傳。

(註:本文所述需結合具體脈證,孕婦及陰虛陽亢者慎用,建議經專業中醫師四診合參後施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