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72|回覆: 0

[音韻學] 聲律啟蒙:十一真(二)

[複製鏈接]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6-17 23: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素指拈花,銀碗盛雪

紛紜萬象,歌之詠之

聲律啟蒙:十一真,哀對樂,富對貧

聲律啟蒙:十一真,哀對樂,富對貧

朗誦者:燕敏,燕趙女子,小學教師,喜歡文學創作,猶喜古詩詞。

友情客串:郭禹含小朋友。

聲律啟蒙 十一真(二)

哀對樂,富對貧,好友對嘉賓。

彈琴對結綬,白日對青春①。

金翡翠,玉麒麟②,虎爪對龍麟。

柳塘生細浪,花徑起香塵。

閒愛登山穿謝屐,醉思漉酒脫陶巾③。

雪冷霜嚴,倚檻松筠同傲歲;

日遲風暖,滿園花柳各爭春④。

【注釋】

①彈冠:此典出自【漢書•王吉傳】。王吉字子陽,他與貢禹為好友,互相推舉提拔為官,當時人說,『王陽在位,貢公彈冠』(王吉做了官,貢禹就彈去冠上的灰塵,準備出來做官了)。結綬:此典出自【漢書•蕭望之傳】所附【蕭育傳】。蕭育和朱博為好朋友,兩人互相推薦,都出仕為官。因為以前有王吉和貢禹的事,故當時人說『蕭朱結綬,王貢彈冠』。結綬:佩好用來系官印的絲帶,比喻準備出來做官。青春:春天。按照五行學說,季節的春和顏色的青是相配的,故稱青春。

②金翡翠:比金子還寶貴的翡翠鳥的羽毛,代指用其作成的裝飾品。唐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中第23首說:『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樹林。何知美人意,嬌愛比黃金。』故稱金苟翠。

③謝屐:【晉書•謝靈運傳】說,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嗜好登山,設計出一種專用的登山木履,其底部的兩道齒是活動的,上山時抽去前邊的齒,下山時抽去後邊的齒,總能使木履的底部保持為平面狀態。後人稱這種木屐為謝公屐,簡稱謝屐。屐:木底鞋,下有兩道齒,用以在泥地上行走。此字在平水韻中是入聲陌韻的字,屬仄聲,故與下聯中『陶巾』的『巾』字構成對仗。今讀音則是平聲字。(lù)漉酒:過濾酒。陶:指陶淵明。陶淵明天性嗜酒,經常親自釀酒。

④松筠:松樹和竹子。此兩種植物均耐寒,冬季不落葉,故稱『傲歲』。日遲:太陽移動得很慢,這是春天的景象。【詩經•幽風•七月】有『春日遲遲』。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7-20 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聲律啟蒙】十一真(二)析義與審美旨趣探微

【聲律啟蒙】作為傳統蒙學經典,其十一真(二)章以精妙的聲律結構承載深厚的文化意蘊。本文試從訓詁、典故、意境三重維度解析文本,揭示其蒙學教育價值與審美特質。

一、對仗體系的文化密碼
"哀樂""富貧"之對,體現【禮記·樂記】"樂者,天地之和也"的辯證思維。其中"彈冠結綬"雙典互文,王吉、蕭望之典出【漢書】,構成"仕隱"主題的復調敘事。值得注意的是,"彈冠"暗含【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的清潔意象,與結綬的仕進象徵形成張力。這種"一字兩典"的修辭手法,正是傳統"獺祭"技法的典型呈現。

二、意象群落的審美建構
"金翡翠"承陳子昂【感遇】詩意,將【逸周書】"翡翠辟惡"的原始信仰轉化為詩性符號。"玉麒麟"則暗合【宋書·符瑞志】"王者至仁則出"的祥瑞觀念。柳塘細浪取法溫庭筠"楊柳又如絲"的婉約筆致,花徑香塵則化用杜甫"花徑不曾緣客掃"的句意,形成視覺嗅覺通感的意境疊加。

三、典故系統的精神譜系
謝公屐典出【南史】,其"上山去前齒"的細節,與陶淵明葛巾漉酒(【宋書·隱逸傳】)的放達形成仕隱對照。雪冷松筠之喻,實本【論語·子罕】"歲寒知松柏"的比德傳統;而花柳爭春意象,則暗含朱熹【春日】"萬紫千紅總是春"的理學觀物方式。這種將人格理想物象化的手法,正是"比德說"在蒙學教育中的具體實踐。

四、聲律技術的教學價值
本章嚴守"平對仄,虛對實"的聲律規範,如"屐"(入聲陌韻)與"巾"(平聲真韻)的跨部相對,體現"一三五不論"的靈活原則。其"細浪/香塵"的工對,訓練學童掌握"實字對實字,虛字對虛字"的基本功。這種聲律訓練,實為傳統"屬對"教育的精髓所在。

結語:
該章通過典故層累、意象疊加、聲律嚴整的三維建構,達成"蒙以養正"的教育目的。其價值不僅在於語言訓練,更在於將儒家比德傳統、隱逸精神、天地觀照等文化基因,以審美化方式植入童蒙教育,堪稱傳統文化傳承的典範文本。

(全文798字)
金尤 發表於 2025-8-1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聲律啟蒙】十一真(二)解詁

【聲律啟蒙】作為傳統蒙學經典,其聲律對仗之精妙,典故意蘊之深湛,誠為習詩屬對之圭臬。今觀十一真(二)章,尤見古人屬對之工巧,用典之綿密,試為析論如次:

一、聲律對仗之範式
此章以"哀對樂,富對貧"起興,三組對句皆嚴守【平水韻】十一真部。"彈琴"對"結綬","金翡翠"對"玉麒麟",不僅平仄相諧(平平對仄仄),更見虛實相生之妙。尤值稱道者,"虎爪"對"龍麟"取走獸對祥瑞,"柳塘"對"花徑"則景物相映,皆得"正對"之法度。至若"謝屐"對"陶巾",以人名器物相儷,更見古人"言對為易,事對為難"的屬對功力。

二、典故運用之深意
"彈冠結綬"二典,出自【漢書】王吉、蕭育傳,暗含士人相薦之古風。謝靈運之"謝公屐"與陶淵明"葛巾漉酒",一顯六朝名士山水之癖,一彰晉人任真之性。注家特標"謝屐"仄聲,正見古人審音之精嚴。末聯"松筠傲歲"對"花柳爭春",既合【禮記】"歲寒知松柏"之訓,又暗含【詩經】"春日遲遲"之典,物候與德性互見,最得比興之旨。

三、蒙學教育之現代啟示
此篇對仗中,"細浪"與"香塵"之體物入微,"登山"與"漉酒"之人文意象,皆可啟童蒙審美心智。郭禹含小朋友參與誦讀,恰合傳統"口耳相傳"之授受方式。今人習此,當知聲律非僅文字遊戲,實為培養漢語語感、積澱人文素養之津梁。燕敏女士以教師身份傳誦,尤見"溫柔敦厚"詩教之現代傳承。

要之,此章八組對句,由人事而自然,自典故而物象,層層遞進,終以"傲歲""爭春"收束,暗喻人格修養與生命節律。學者若能循聲求義,因對見理,則於傳統詩文創作之道,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