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93|回覆: 0

[國學觀點] 吾為何要日三省吾身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8-4-20 11:4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何是要我自己日三省我自己,為何不是社會去改變,別人去改變,『我有我自己的觀點,我有我自己的情況,我才了解我自己,我就是對的』,似乎他活着,是為了別人,或者說,是別人要他怎麼去活似的。這種人的生活往往是一塌糊塗的,他沒有方向,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要活着,生活就好像在夢裡一樣。

活着,似乎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所謂的觀點?

人與社會。當社會是器,人就是道,社會由很多人群組成,當小道偏離大道,就會斷流。

人與他人。當我是器,他人是道,我的器必須能符合他人的道,我的器才有用。

對,人活着,其實就是為了有用,聖賢為之『中庸』,其涵義之一是中用。人只有有了器用,才能凝聚更多的他人之道,而小道匯聚成為大道之時,他就成了能左右社會這個器的重要之道。

內因永遠是根本,外因只是能左右我們取向的因素,卻永遠不是一個人成功的根本。不管你身邊曾經溜過多少機遇,如果自身功底本事不夠硬,你永遠無法發現並抓住。

反過來,當你的器用踏實了,他人之道,會引流匯聚給你,你會由水潭變成湖泊的。

所以,別以為你自己的觀點有多牛叉,先從日三省己身開始吧,就省一點,我今天又做了什麼令別人覺得我自己有用的事?

當然,前提是要了解自己,發現自己潛力器用在哪。如果沒有,就認清社會的器勢在哪,再根據能力,確定自己的方向。

如果連自己的方向都定不了,就在本站讀多點書,讀多點史,讀書見性,讀史明智。

盧色凸 發表於 2025-6-9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日三省吾身"的體用之道與生命安頓】

"吾日三省吾身"一語出自【論語·學而】,曾子以"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事為自省內容,實開儒家內聖工夫之先河。今人質疑自省之必要性,實未明"道器相須"的深層哲理。

一、自省乃明道之基
【周易·繫辭】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社會確為器用,然其運作實賴個體之道的匯聚。管子云"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個體若不能以自省工夫保持心性澄明,猶如濁水匯流,終致江河淤塞。朱熹【近思錄】特標"主敬涵養"工夫,正在於使個體成為清澈的"道之載體"。

二、器用乃行道之驗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三句,揭示人道實踐的完整鏈條。所謂"中用",非曲意逢迎,而是【大學】"絜矩之道"的現代詮釋。王陽明【傳習錄】云"在事上磨鍊",正謂人須通過具體器用展現道德主體性。如鼎彝需經"範金合土"方成禮器,人格亦需在事功中淬鍊。

三、自省與器用的辯證
程頤言"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自省非自我否定,實為【孟子】"反身而誠"的明道過程。張載【正蒙】稱"心統性情",人通過持續自省,方能準確認知"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差異,進而如大禹治水般"導滯浚淤",使個體器用合乎天道。

四、歷史鏡鑒與當代意義
司馬光【資治通鑑】載唐太宗"以銅為鏡"故事,揭示自省乃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今日社會浮躁之氣日盛,正因多數人如【禮記】所斥"放心而不求"。讀史可知,凡成大事者,必如曾國藩日課"十二條",在自省中完成器用的打磨。

結語:
日三省身非為外鑠,實乃【易經】"反身修德"的必然要求。當個體通過持續自省使器用合乎大道,自然能達到【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境界。故曰:自省者非為他人,實為成就"天地參"的完整人格。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6-13 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日三省吾身"的體用關係與生命實踐】

(一)本體論:自省乃立命之基
【論語·學而】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訓,實為儒家心性工夫之樞機。今人所謂"社會當改變"之論,恰如【荀子·解蔽】所斥"蔽於外而不知內"之病。朱子【四書章句集注】闡發"主敬窮理"之說,謂:"存養省察之功,無時可間",此正破"執外遺內"之妄。蓋天道流行,必由個體性命展開,若人人皆諉過外境,則如【周易】"艮"卦所喻,止而不行,生機斷絕。

(二)認識論:器道相濟的辯證
來帖以"器""道"論人與社會,深得【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三昧。然需辨明:君子之器非媚世之具,乃【大學】"格物致知"所成之德業。王陽明【傳習錄】云:"在物為理,處物為義",省察工夫正在此處——非為取悅他人,實是通過"誠意正心"達至"明明德"之境。故所謂"有用",當如孔子"己欲立而立人"的成己成物,非功利主義的工具價值。

(三)工夫論:省察的三重境界
1\. 察過:【近思錄】載程子"省察於將發之際"說,即檢點言行是否合度
2\. 明德:陸九淵"發明本心"之教,要在反省中體認天賦德性
3\. 時中: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謂"省察者,所以求時措之宜",將自省轉化為實踐智慧

(四)實踐論:由工夫見本體
【孟子·離婁】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此即"凝聚他人之道"的真諦。歷史可證:范仲淹"先憂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之志,皆從"夜氣清明"的自省中來。今人當效法【顏氏家訓】"慕賢""勉學"之誡,通過經史研習建立坐標系:
橫軸:社會需求與時代趨勢(器勢)
縱軸:心性稟賦與德業積累(道樞)
兩軸交匯處,即是安身立命之所。

結語:
【周易·復卦】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道出省察真義。自省非自我否定,實為"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存在方式。當如陽明先生所言"在事上磨鍊",使每一次反觀都成為生命能量的蓄積,終臻於【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的聖賢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