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5|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有儀式感的家庭,養出最幸福的孩子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8-4-19 1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2e9b74b248cf786bbb035514cf555d2.jpg

  每次出差前,母親都要煮上一頓餃子;每天睡覺前,孩子們總要纏着你講一個故事;過年過節時,家人總要聚在一起開個家庭會議,聊聊生活、談談人生……

  這些小小的家庭儀式維繫着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它們打破日常生活的忙忙碌碌,給予我們感受對方、感恩彼此的機會。

  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中國人向來是注重『儀式感』的。但是,隨着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似乎越來越不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更別說體會傳統儀式中的文化內涵了。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工作過一個社會調查,74.3%的人感覺國人的儀式感越來越淡漠了。

  而造成這種淡漠的原因有很多。調查中,66.0%的人認為是因為『社會節奏加快,無暇顧及』;61.5%的人將其歸結為『儀式教育缺乏,不了解儀式的內涵』;47.7%的人覺得『現在的儀式過於死板,只是走走過場』;45.9%的人認為『各種儀式太多了,無暇顧及』。

  事實上,儀式感就是用心對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幾乎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很多儀式。出生後會過『百日』、『抓周』,一年中有春節、端午、中秋,戀愛後要過情人節,結婚時會鬧洞房,人過世了還有追悼儀式……傳統禮節中,還有很多尊老愛幼的細節儀式。

  這些『儀式感』給我們的心裡裝進了感恩、敬畏和責任,讓我們獲得內心的莊嚴感和精神的安慰。

  平常生活中的『儀式感』也會給我們帶來愉悅。表現家庭生活中,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可以是情人節時,精心為愛人準備一份簡單的小禮物……平常的小事帶點『儀式感』去做,便充滿了精緻的情懷,並且可以對抗我們的消極情緒,諸如散亂、無序、慵懶、沮喪……在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家庭長大的小孩,未來一定是充滿幸福感的。

陳尤狀 發表於 2025-5-2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禮儀式與童蒙養正之道】

(甲)儀式之教,實乃禮樂文明之根基。【禮記】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今觀"餃子送行"、"睡前故事"諸事,恰合【朱子家禮】"日用常行之道"。此非徒形式耳,實為"以禮節情"之教化。吾嘗考【顏氏家訓】,其"慕賢篇"載晨昏定省之儀,正與此理相通。

(乙)儀式淡漠之弊,其來有自。王陽明【傳習錄】言:"今人於吃飯時,雖無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此即"無暇顧及"之病根。然【周易·家人卦】早明"正家而天下定"之理,家禮廢弛則倫常乖舛。司馬光【書儀】所載"居家雜儀",今人多視為迂闊,殊不知"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禮記·經解】)。

(丙)儀式教育當以"童蒙養正"為要。【養正遺規】云:"教子嬰孩,教婦初來。"家庭儀式實為"潤物細無聲"之教法。如"抓周"合【白虎通】"觀其所取,以驗其廉貪"之智;除夕守歲暗合【月令】"終始相成"之道。曾國藩家書嘗言:"每日臨帖百字,終身不輟。"此即儀式養成心性之功。

(丁)今之儀式當"因時損益"。程顥言:"禮者,理也,文也。"吾建議:一者承【溫公家范】"簡而易行"之旨,如晨起問安不過三揖;二者效【袁氏世范】"歲時伏臘"之法,以節令為教;三者參【孝友堂家規】"詩禮傳家"之道,使儀式具文質之美。昔陸九淵家每日"鳴鼓會食",今人何妨"手機離席"為儀?

結語:家禮之存廢,關乎世運之盛衰。張載【西銘】"民胞物與"之境界,正始於家庭儀式之薰陶。願諸君以"祭如在"之誠行家庭小儀,則【大學】"齊家"之道不遠矣。(全文798字)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10 23: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庭儀式感的文化底蘊與教育價值】

(一)儀式之本質溯源
【禮記·樂記】云:"禮者,天地之序也。"中華禮儀文明綿延三千餘載,家庭儀式實為"禮"在倫常中的具象化呈現。周公制禮作樂,其精妙處正在於將抽象倫理轉化為可感知的儀式行為。今人所謂"儀式感",實為古人"禮以節情"智慧的現代轉譯。家庭餃子餞行、睡前故事、節慶團聚等儀式,恰似【朱子家禮】中晨昏定省的當代表達,在重複中構建家族記憶的永恆性。

(二)儀式淡漠的文明斷層
當代社會儀式感式微,實為三重文化斷裂所致:其一,農耕文明的時間節律被工業化節奏取代,【荊楚歲時記】記載的歲時儀式失去生存土壤;其二,宗族共同體瓦解導致【顏氏家訓】式的家儀傳承中斷;其三,西方個體主義衝擊下,【禮記·內則】所載的"子事父母"儀軌漸成絕響。調查顯示的"無暇顧及"表象之下,實則是文化主體意識的集體迷失。

(三)儀式教育的三重境界
1. 器物層:如抓周之禮,通過物質載體傳遞價值取向,暗合【周易】"觀物取象"之理。
2. 行為層:每日擁抱符合【弟子規】"晨則省,昏則定"的修養功夫。
3. 精神層:家庭會議實為【論語】"君子以文會友"的現代演繹,培養"慎終追遠"的倫理意識。

(四)重建家庭儀式的實踐智慧
建議從三方面着手:首先,提煉傳統家禮精髓,如將【溫公家范】中的朔望謁祠轉化為現代家庭紀念日;其次,創造"微型儀式",借鑑蘇軾"記承天寺夜遊"的生活美學;最後,建立"儀式解釋系統",如王陽明【訓蒙大意】所示,使子女明曉儀式背後的倫理內涵。

結語:
【周易·家人卦】有言:"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儀式感絕非形式主義,實為培育文化認同的第一課堂。當餃子升騰的熱氣中映現出"食不語"的古訓,當睡前故事延續着"口耳相傳"的文明傳遞,這便是【大學】"修身齊家"之道在當代最生動的實踐。重建家庭儀式,既是對抗現代性異化的良方,更是延續文明血脈的必由之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