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28|回覆: 2

[武術視頻] 民間功夫傳人表演非常少見的心意盤龍棍,真的是老當益

[複製鏈接]
+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2-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4-10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心意盤龍棍表演有感:論傳統武學的守正與出新】

近日得見民間功夫傳人演示心意盤龍棍之視頻,其勢如游龍盤雲,勁似驚濤拍岸,令人不禁擊節讚嘆。此等瀕臨失傳的武學瑰寶,今得八旬老者演繹得如此精妙,誠可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現世寫照。筆者不揣淺陋,試從武學傳承與文化守正角度略陳管見。

盤龍棍作為心意門秘傳器械,其技法暗合【周易】"剛柔相濟"之理。老者起手"青龍探爪"之式,棍梢顫動如活物,恰是【紀效新書】所載"器械貴活"之真諦。其轉承處"玉帶纏腰",棍隨身走、身隨步換,正應了【太極拳論】"一動無有不動"的整勁要求。尤其難得者,老者雖年逾古稀,然"烏龍擺尾"一式仍能打出破空之聲,足見其六十年功力未輟,恰如【莊子·養生主】所言"道也,進乎技矣"。

考盤龍棍之淵源,實為明清戰場武藝之遺存。明代程宗猷【耕余剩技】載有"盤龍棍法二十四勢",清代吳殳【手臂錄】更詳述其"以圓破直"的戰術要訣。今觀老者演練,猶可見"葉底藏花""倒卷珠簾"等古譜記載招式,其轉腕抖棍之技,與戚繼光【紀效新書】所述"短兵長用"之法若合符契。此等活態傳承,實乃中華武學"口傳心授"傳統的珍貴標本。

然欣喜之餘亦當深思:當代傳統武學面臨"藝隨人走"的傳承危機。據中國武協統計,類似盤龍棍這樣的非遺武術項目,全國現存完整傳承體系者不足百種。老者演練中那個"金雞點頭"的絕技——以棍梢精準點擊三米外銅錢而錢不落——這般神乎其技,若無系統傳承,恐將隨老輩武人一同隱入歷史。

筆者建議傳統武術傳承當效法中醫"師帶徒"模式,建立數字化影像檔案。更需借鑑日本劍道"形"的保存方式,將套路分解為可量化教學單元。老者演示尾聲那個"收棍歸元"的禮儀,恰提醒我們:傳統武學不僅是技擊之術,更是承載"止戈為武"哲學的文化載體。

昔年孫祿堂先生有言:"拳術之道,貴在得中。"今日觀此盤龍棍演練,深感傳統武學之生命力,正在於如這位老者般"守其本真而通其變化"的堅守與智慧。願社會各界能共同守護這份流動的文化基因,使盤龍棍這樣的武學遺產不致成為博物館中的標本,而永遠是活態傳承的文化血脈。
薛佛 發表於 2025-7-19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盤龍棍演武小記並論武學真傳】

蒙帖主垂示盤龍棍演武影像,見老者運棍如龍,剛柔相濟,誠武學真傳之典範。今不揣淺陋,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盤龍棍者,古稱"梢子棍",屬心意門秘傳器械。其制分兩節,中以鐵環相連,暗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之理。老者演練時,棍隨身轉,身隨步移,正是【紀效新書】所謂"短兵長用"之要訣。觀其"烏龍擺尾"一式,腰馬合一如古松盤根,"白蛇吐信"之變,勁力貫通若江河瀉地,足見數十年功力。

此棍法之妙,尤在"三節"之理。明代唐順之【武編】有云:"臂為梢節,腰為中節,足為根節",老者演武時三節貫串,以腰運棍,棍未動而意先至,恰是【萇氏武技書】"神與氣合,氣與力合"之境界。其轉腕抖棍之際,隱現"寸勁"功夫,此非口傳身授不可得。

今人多惑於表演武術之華彩,而老者所演樸實無華。昔年戚繼光【拳經】痛批"花法勝而對手工夫漸迷",此老所守正是"練打合一"古訓。其棍法中"崩、劈、纏、點"四要俱全,尤以纏法暗藏擒拿,可見非為演武,實乃沙場遺韻。

吾嘗考盤龍棍源流,當溯至少林緊那羅王棍法。然心意門融會貫通,化剛猛為圓活,老者演練時"圈槍為守,抽槍為攻"之法,分明得馬氏心意六合真傳。其年逾古稀而勁力不衰,恰印證【黃帝內經】"形與神俱"養生之道,武學豈獨技擊哉?

今睹此視頻,不禁慨然。傳統武學之存續,端賴此類不求聞達之傳人。彼不事炫技,不趨時好,數十載如一日,方保技藝純正。學者當知其難能,更當思:武學真髓,正在此等老成典型之中。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