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1|回覆: 1

[訓詁學] 【每日一字】動·風雨不動安如山

[複製鏈接]
d572ea8c3cc346b9bfd1de881720a3d3.jpg
132fcc397a48a1caab9db070776b664e.png
83d0592d04cd97d11d512ced84cea223.gif

  【壇經】中提到一則故事,說當時有風吹來,幡動了,有僧人說風動,另一個則說是幡動,僧人們議論紛紛,而慧能此時卻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是禪宗的觀點,在禪宗看來,一切法皆從心生,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因此日常所見的風吹着幡動之景,也就成了『心動』。

c3310ab2a89c520ea2a19f360b2c3058.png


  動的字形,自金文以來有多種演變。在西周時期的毛公鼎上,有『童』字,楚帛書中也有『毋童群民』,這兩個童,都讀為動,乃動比較原始的寫法。此後,動字的演變以此為基礎,分為幾路發展,一者加上了意符『辵』,或者以童為聲,寫作

0574e7524c01772dd52aa7805fd207f3.png

,或者以重為聲,寫作

143594195a68513ddb6d334169c95708.png

(【說文解字】動的古文),辵表示動作的進行。一者加上了『攵』,或者以童為聲,寫作

08206138b462fd91ef83883d548fde19.png

,或者以重為聲,寫作

b1b8614a91e049fcf2cf0abe41241ac6.png

,從攵的字一般與打、敲、擊等動作有關。一者加上意符『力』,或者以童為聲,比如會稽刻石上的小篆動,或者以重為聲,比如說文小篆的動。最後這一系以力為意符、以重為聲的字,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漢字『動』,簡化為動。

40b216f780cb0c36a1e92c50c43c7b4d.jpg


  從動的這一系列演變來看,無論動是哪一種寫法,都與行動、動作有關,並且這種動,往往是為了實現一定意圖而實施的活動,因此【說文解字】言:『動,作也。』也因此,動就引申為凡動之稱,凡是與動作、行為有關的,都可以帶上動字,比如移動、振動、運動、發動等等,乃至於情感上的波動也可以用動來形容,比如感動、觸動,古人說『鄉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故鄉多有變故,不能不觸動旅居在外的人的愁思。

c38abc260a7589687dc46801ef6e0cf9.png


  有的時候外界的一些東西,的確會帶給我們內心的觸動。孟子在講述舜、傅說、膠鬲等古聖賢的事跡時,曾經講到一句影響深遠的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對於前面的內容,我們是耳熟能詳,而動心忍性正是接過話來說用這種方式去觸動他的心靈,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情性,堅韌他的性格,使得他可以不顧外界的阻力,堅持走下去。

ad413a27dc9ff29a89e1bdafb0b00993.jpg


  對於個人來說,一帆風順的成長固然輕鬆,然而人生總會有諸多磨難,磨礪着你也打造着你,經歷風雨方能不斷成長。動心忍性,正是在說要經得起艱難困苦和各種誘惑的考驗。

46e08af8ca2b739ff918110fff70182b.png


  對於外界一切可以動搖我們的東西而言,我們更需要堅定自己的內心。開頭所談到的六祖慧能的故事,雖然有着唯心主義的色彩,但有時候也的確可以引申到生活中一些地方。風幡的確在動,但是如果我們的內心不受外界的影響,那麼外界的動對我們而言猶如不動。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坦途也有坎坷,不被挫折打擾,不為誘惑所動,心不動,初心不變,立身則固,征途在前。

60ab26482c4917b1eb52367d841feae6.jpg


  由此讓人聯想到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一句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堪稱元氣淋漓、自抒胸臆。作為一個詩人,杜甫自己的茅屋為大風所破,卻不說安得三兩間可為安身之所,而是擴大到整個天下,聯想到天下寒士的情境,希望能讓天下寒士的房子在風雨中也不會動搖。

1dd39f6eadd82ae2d7ef85dcf318955a.jpg


  『風雨不動安如山』,房屋不要被大風大雨所破,我們同樣也不要被挫折困頓擊倒,這一句話,將人生中所遭遇的挫折與痛苦全然化為了奔放的激情與火熱的希望,不斷迸發,也不斷收容,迸發的是精神的力量,收容起來卻是對天下萬物的期盼與認同。

9e0d5fef1aacb1cd4a1f871e12ba8e8e.jpg


  人生多多少少會有磨難,面對困難,人也多多少少會有所動搖,不過我們依舊希望自己能夠動心忍性,風雨不動,將磨難化作力量,將動搖化作堅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e48a7369c0eefa1908a3eb098751ce00.png
8f8f081221fa70a2a515da84461d0d4d.jpg
7fb76eca0d1e3d8b46d1a3c2b0c304d9.png
4ded1eab527126867885f9dcd47997b8.jpg
a96b8f65d43bbc1aca0897494e7da650.png
f1e91e809ce15ac3f1776b7bceb8ecd0.jpg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7-9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動"字義理與禪機】

"動"之一字,上通天道運行,下貫人事變遷,其形義演變實為華夏文明思維範式之縮影。觀金文"童"字初形,從辛從目,象人張目勞作之態,已蘊行動本義。許慎【說文】以"作也"釋動,段玉裁注云"作者,起也",揭示其從靜態到動態的轉化本質。

字形演變三系殊途同歸:辵部表行動軌跡,攵部顯外力驅使,力部彰能量轉化。會稽刻石小篆從力從重,尤見"力不足者重,重而後動"的哲學思考。此與【周易】"變動不居"、【孟子】"動心忍性"形成互文,構成儒家"天行健"的實踐哲學。

禪宗公案中風幡之辯,實為認識論之轉語。六祖"仁者心動"說,非否定客觀運動,乃指認主體意識對現象的建構作用。【壇經】云"萬法盡在自心",此"動"已從物理位移升華為心性工夫。杜甫"風雨不動安如山"之句,恰成反照:詩人以不動寫大動,展現儒家"定而後能靜"的修養境界。

考"動"字引申脈絡:由肢體動作(【禮記】"動容周旋")到情感波動(【文心雕龍】"情往似贈"),再到社會動員(【尚書】"動惟厥時"),終至宇宙運行(【周易】"動靜有常")。此語義拓展軌跡,正是中國人"天人合一"思維的具體顯現。王陽明言"知行合一"之"行",即此"動"的最高形態。

今觀"動"字,當知:其左"重"象步履沉穩,右"力"示能量迸發,合而觀之,恰合【中庸】"致中和"之道——一切有為法,皆在動靜相濟中成就。禪機與字理在此交匯:風幡雖動,心若止水;字形雖變,文脈永續。此乃"動"字給予現代人的最大啟示。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