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66|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穿太多反而容易生病·孩子最佳『穿衣公式』來了

[複製鏈接]
+
學霸 發表於 2017-12-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幾天,我國自北向南都出現了大風降溫天氣,部分地區降溫幅度可達10℃以上。小夥伴們,你們有沒有感到一絲涼意呢?

寒潮來襲,其實不太擔心孩子們沒做好防寒保暖措施而受涼(畢竟給娃捂好是家長的本能!),反而想提醒各位家長朋友不要過於緊張,給孩子穿太多,反而生病了。

天氣漸冷,寶寶應該比大人們穿厚些,這是常見誤區。

尤其在奶奶、姥姥帶娃的家庭里,老一輩喜歡給寶寶捂着,因為總是以自己感受到的冷來給娃穿衣服,生怕凍壞了寶寶,誰知這樣反而帶來了問題。

近幾日兒科門診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為捂得太厚引起的,有的一歲以下患兒甚至患上了『捂熱綜合症』,其典型症狀是高熱、脫水、抽搐、昏迷,甚至腦部受損導致患兒智障。

杭州市一醫院兒科馮梅副主任醫師出了半天門診,看了45個患兒,其中有5個孩子馮醫師看了一眼就覺得穿太多了。

發燒39.5℃

居然還穿了三件棉襖一件毛衣

男嬰兒,6個月大,發燒39.5℃。上身穿厚棉內衣+毛線衫+棉背心+絲棉襖,下身是厚棉長褲+毛褲,全身又套了一件彈力絮連體棉襖。孩子精神不大好,趴在奶奶背上一動不動。

醫師摸摸孩子後背,全是汗,便趕緊讓奶奶把孩子的絲棉襖脫掉和彈力絮連體棉襖脫掉,散散熱。

發燒接近40℃

棉毛衫+毛線衫+絲棉襖+羽絨服

女嬰兒,10個月大,發燒接近40℃,臉蛋紅撲撲的。孩子上身穿棉毛衫+毛線衫+絲棉襖+羽絨服,下身是厚棉長褲+毛線褲+絲綿褲。

外婆說,早上喝完牛奶,孩子就開始發脾氣、哭吵,怎麼哄都不行。

馮醫師叫外婆捏捏孩子的內衣,外婆驚得叫來,『怎麼濕透啦』,慌慌張張地從包里翻出一塊毛巾,塞進孩子的衣服里吸汗。

醫師說,這兩個孩子都穿了兩件棉襖,在這樣的天氣,一件棉襖就夠了。一般來說,棉背心也不用穿。孩子的穿衣原則和大人一樣即可。

怎樣判斷孩子穿衣夠不夠?

1歲以下的新生寶寶,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還沒有健全,在過冷或過熱時不能自動調節,對外界氣溫的適應能力很差。

尤其是5個月內的寶寶,他們喝奶容易流汗,產熱量很大,出汗散熱又比較緩慢,如果爸爸媽媽把寶寶包裹得很嚴實,就很容易產生高熱的環境,導致寶寶中暑。

96e860c99dcc5664dc127114316da07b.jpg

以下兩種辦法幫你判斷寶寶衣服是否穿得多:

  • 第一,摸孩子的鎖骨。如果鎖骨是溫熱的,說明衣服穿得剛剛好;

  • 第二,摸後背。如果後背有汗,甚至衣服都已經濕了,說明衣服穿太多了,應該及時減衣。

8010e54670056872d8562f6837fd9f40.png

適合中國人的『穿衣公式』

氣溫+衣服增加的溫度= 26℃

兩歲以上小孩,穿衣法則最好與大人一致,對於運動量大的寶寶甚至要比大人少穿一件。

而秋冬交替正是氣溫多變的時節,街上一看,大人們也是各憑感受亂穿衣,孩子穿得少容易遇寒受涼,穿得多容易受熱生病,究竟有沒有準確的參考呢?

答案是:有!

杭州市中醫院中內科桂曉春醫師以自己女兒為實驗對象,用了三個月時間,總結出小孩『穿衣公式』。

她說女兒2012年讀大班時,也是三天兩頭感冒,所以她想搞清楚小孩穿多少衣服是最舒適的。從2012年9月份起,桂醫師隨身帶一個溫度計,記錄當天氣溫幾度、女兒感冒時穿了什麼衣服、出汗時穿了什麼衣服、室內溫度多少、室外溫度多少。

經過3個月的實踐總結,桂醫師得出結論:氣溫加上衣服所能增加的溫度,控制在26℃,是孩子最舒服的穿衣狀況,不會着涼打噴嚏,也不會動一動就出汗。

42e58f32de00e363f05a2e49d003ed57.jpg

根據醫師的測量,每件衣服能增加的溫度:厚羽絨服9℃,薄款羽絨服6℃,稍厚彈力絮棉衣5℃,厚羊毛衫4℃,棉背心4℃,抓絨衣服3℃,薄外套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是1℃。

學會了公式,記住衣服的溫度,接下來就是簡單的算數問題了!

例如:白天戶外氣溫12℃左右,孩子需要:厚羊毛衫4℃+抓絨衣服3℃+厚羽絨服9℃,即可達到舒適的26℃。進入室內後根據溫度脫掉外套。

91ef42f4be42d66c78cb48233758cf5d.png

小件衣物怎麼考慮?

  • 要不要戴帽子

在冬天的室外,偶爾白天的陽光還比較強烈,戴上帽子既可以遮陽,又可避免寶貝的頭部受涼。特別是小寶寶,囟門尚未閉合,頭頂部非常薄弱,更易受涼而引起傷風感冒。

其它大多數情況下,戴帽子並不是必須的。

大腦是發育最迅速、血供最豐富、代謝最旺盛的器官,還有厚厚的頭皮和骨性結構包裹,頭皮的血供也非常豐富,因此理論上寶寶的頭部是不怕冷的,裸露的頭部還會很有效地調節全身的溫度!其實寶寶戴帽子往往會影響他頭部的活動、聽音以及散熱等。

4e81479ecd2ef8a2b2ee43f75646a383.jpg

  • 要不要戴手套

即使在炎熱的夏季,許多寶寶小手小腳很涼,這是正常現象,家長不用過度緊張。

但是冬天外出還是做好手部保暖,但如果寶寶年齡過小可選袖子較長的外套,手套不是最佳選擇。因為寶寶經常動彈,喜歡抹臉,也愛吃手,往往會把手套上的棉毛屑吞下去。

一些家長用繩子或橡皮筋把手套捆在寶寶手上,這樣也有危險,手腕上的橡皮筋如果纏繞過緊,或者手套內部脫落的線頭纏住小指頭,寶寶的小手還有可能缺血、腫脹甚至壞死!

  • 要不要穿襪子

冬天寶寶的腳步保暖也是非常重要的,寶媽要記得給小腳丫保暖,穿上襪子是第一步哦。

當然夏天完全沒有必要,跟小手一樣,孩子也通過小腳,感受身體和外在的世界。

  • 要不要戴圍巾

不一定要戴圍巾,但家長帶個圍巾或者圍巾或毯子倒是不錯的選擇,冷的時候可以給寶寶裹上,非常方便。

於口 發表於 2025-7-27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小兒衣着之道——從"捂熱綜合徵"談兒童養生要旨】

近日寒潮南襲,見諸醫案,小兒"捂熱綜合徵"患者驟增,此現象實令吾輩深省。昔【育嬰家秘】有云:"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誠千古育兒至理也。今試從中醫養生角度,論小兒衣着之道。

一、陰陽失衡致病之由
【黃帝內經】言:"陽盛則熱,陰盛則寒"。小兒乃純陽之體,新陳代謝旺盛,其陽氣勃發猶如春日之苗。若層層裹縛,則陽氣鬱遏不得宣發,必致內熱壅盛。臨床所見高熱、汗出如油、煩躁不安諸症,實為陽氣鬱而化火之象。宋代兒科聖手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特別指出:"小兒衣被,當隨氣候加減,不可令汗出,汗出則腠理開,易感風邪。"

二、衣着之道貴在中和
【禮記·內則】載:"衣不燂熱",此理於小兒尤甚。吾建議:
1. 周歲內嬰兒:當較成人添單衣一件足矣。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強調:"嬰兒之病,多起於過暖",此確論也。
2. 活動期幼兒:宜采"洋蔥式"着裝,便於隨時增減。明代醫家萬全在【幼科發揮】中提出:"小兒穿衣,當使手足溫和為度"。
3. 判斷標準:當以"摸鎖骨知冷暖,觸後背察汗液"為要。此乃承襲【諸病源候論】"察汗液而知寒熱"之診法。

三、古今醫案警示錄
觀近日杭州醫案,幼兒裹五六層衣而致高熱,此非孤例。清代【幼幼集成】記載多例"因暖致病"案,其症狀與今之"捂熱綜合徵"如出一轍。尤值深思者,元代曾世榮在【活幼心書】中早有告誡:"重衣厚褥,反為害也。"

四、養生建議
1. 頭部宜涼:囟門未閉之嬰,戴帽過厚易致頭熱生風。
2. 足部宜暖:湧泉穴為腎經要穴,當保暖但勿過熱。
3. 胸背適度:心俞、肺俞所在,過暖則氣機壅滯。

結語:
小兒衣着,當循"中和之道"。昔孔子言"過猶不及",此理於育兒尤為切要。願天下父母,既能避風寒之侵,又可防鬱熱之害,使孩童得自然生長之道。誠如【景岳全書】所云:"調養得宜,自無疾病之患。"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7-29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小兒衣着之道——兼駁"多衣防寒"之謬】

(一)寒溫之理,陰陽之要
【黃帝內經】有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小兒衣着之道,首當明辨陰陽寒溫。今觀世俗育兒,多陷"重衣厚裹"之弊,此實違逆【育嬰家秘】"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之古訓。宋代兒科聖手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早已明言:"小兒純陽之體,易生內熱。"今之祖輩以己度人,強加厚衣,恰如以冬裘覆夏苗,豈不謬哉?

(二)醫案鑑戒,汗出為患
觀杭城醫案,六月嬰孩裹四層衣而高熱,十月幼童穿三重襖致昏沉,此皆【諸病源候論】所謂"陽盛格陰"之症。明代萬全在【幼科發揮】中特別指出:"小兒衣被,當隨寒熱加減。"今人反其道而行,致使稚陽之體汗出如漿,輕則腠理開泄易感外邪,重則陰液耗傷驚厥內生。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早有警示:"亡津液者,不可發汗。"而今人竟以厚衣迫汗,豈非醫道之悲?

(三)辨證施衣,三才相應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提出:"衣勿重綿,當漸去之。"今立三才辨衣法:
1. 天時篇:當遵【禮記·月令】"審候陰陽"之教,外着當較成人減一等。風寒之日,加衣不過二重;晴和之時,裡衣外罩足矣。
2. 體質篇:依【顱囟經】"小兒乃少陽之體"說,當以鎖骨溫熱為度。若見面赤、汗出、煩躁,即當減衣散熱。
3. 動靜篇:法【千金要方】"小勞則小溫"之理,睡時減被,動時減衣。哺乳之後尤當解開襁褓,以防食火相激。

(四)養生防病,中和為要
【養子十法】有言:"背要暖,腹要暖,足要暖,頭要涼。"此乃千古不易之則。今人當記:
1. 裡衣當選精梳純棉,如【天工開物】所載松江棉布最佳
2. 外着宜用夾層織物,效法【本草綱目】"層層可解"之智
3. 增減當循辰巳二時,契合【黃帝內經】"陽氣日隆"之律

結語:
【溫病條辨】云:"治未病者,知所避就。"小兒衣着非為炫富逞奢,實乃養生大事。願天下父母師法古人智慧,勿使純陽之體困於重衾,莫令稚嫩肌膚溺於汗海。謹記【景岳全書】告誡:"童子之衣,貴在適體。"誠哉斯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