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3|回覆: 2

[中醫理論] 【傷寒雜病論】的臨床思維觀

[複製鏈接]
王伯章 發表於 2017-8-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言中提出要『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提倡讀經要『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悟出理論玄奧,實踐中批判『各承家技,始終順舊』,在活用中創新。這就是張仲景提出的臨床思維。

【象數思維是基石】

張仲景認為要認識與利用天人相應的客觀規律,就必須運用象數思維。運用象數思維分辨疾病,預測疾病,使用各種方術調和陰陽象數,便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中醫歷來強調,要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在理論與臨床的連接上,首先應理解天人相應觀,這是中醫疾病發生學的出發點。【素問·五運行大論】還說:『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觀臨八極,考建五常。』提示陰陽、五行是『考建』出來的,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為觀察茫茫宇宙而確立的思維坐標,是考察自然環境的變化規律抽象建立出來的簡明坐標,每個思維坐標所描述的『影像』後面,都有它的客觀存在。【靈樞·陰陽系日月】說:『天地陰陽,合之於人。』這就是最簡明的天人相應觀。

傷寒雜病論】序說:『人稟五常,以有五臟。』一個『稟』字,闡明了人類五臟源於天地五行之氣稟賦下的『遺傳』基因,是五行象數框架下的臟腑學說。【素問·天元紀大論】記載:『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認知掌握天人相應的客觀存在,就必須運用象數思維方法。簡單地說,所謂象,【易傳】中有『觀物取象』『觀象取意』等描述,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所謂數,是多少,更是時空的記錄。當然,象數思維上可溯源到遠古時的河圖、洛書、天干、地支、易學等。在【傷寒雜病論】中首先是三陰三陽辨病,也就是陰陽象數思維。【素問·至真要大論】將陰陽之氣一分為三,有『以名命氣,以氣命處』『氣之多少異用也』等描述。【傷寒雜病論】以三陰三陽病作診斷,並有『病癒日』『欲解時』等描述,這便是象數思維的理論推演用於診斷與預測。筆者認為,【內經】中『標本中氣學說』是象數思維在醫學理論上推導出來的,用以闡明人體三陰三陽與天上六氣變化不適應時產生的病理轉歸。

傷寒雜病論】六經證治體系有大量湯證與標本中氣學說相吻合、相支撐。如太陽寒化病變時受少陰陽熱的支持調節,少陰熱化病變時受太陽津液貯調,陽明燥化病變時受太陰津液調節,太陰濕化病變時受陽明燥熱調節,少陽相火病變時受厥陰營血的調節,厥陰營血失調時,風從內生,受少陽氣津的調節。當然,【傷寒雜病論】對標本中氣學說也有修改與實踐,其中最顯著的是少陰病寒化多,熱化少。【傷寒雜病論】闡述的是以風寒為主的六氣,而標本中氣理論推演的六氣是平均的,這是對象數推導理論的醫療實踐。

傷寒雜病論】中還有不少人與天地相應而產生多種生理病理變化及其診治方藥的記載。例如, 『和於術數』的『數』,是天人相應觀的反映。【傷寒雜病論】中白虎加人參湯條下強調此方立夏後、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後不可服。麻黃醇酒湯治黃疸,春月用水,冬月用酒煎。這些均是使人的陰陽與天地自然陰陽消長同步的擇時治療手段。

【臨床思維重調和】

傷寒雜病論】說:『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外感寒邪是病因,太陽受邪是病位,是否傳變的鑑別要結合脈症。【傷寒雜病論】的基本臨床思維模式可用『診病審因,辨證察機,隨機選方,無方立法,對症用藥』五句話來概括。

首辨病 【傷寒雜病論】以六經辨證為綱目。傷寒三陰三陽病是六個分類範疇,雜病則根據臟腑與主症的結合情況進行辨病和分類。

求病因,知病位 治療疾病,當首先辨明致病因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氣血痰食等),並充分分析病位與勢態,只有這樣才能更容易認識疾病的傳變。例如,【傷寒雜病論】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如果不辨病,不知是傷寒,不問過去,只見症狀,有可能被誤診為胃陰虛證。

識病傳 傷寒按六經傳變,雜病經臟腑相傳,『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從五行生剋乘侮中預測;傷寒和雜病兼有者,應辨明先病和後病。

診脈參證 【傷寒雜病論】記載:『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在此,脈象是病機的表達。【傷寒雜病論】記載:『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象在此成判斷證候的標誌。【傷寒雜病論】云:『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又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脈浮故知汗出解。』脈象在此又是施治的指南。

抓主症 常見病,主症先現;危重者,主症最急;複雜者,主症易解。

靈活選方,對症用藥 隨機運用,辨證用方。【傷寒雜病論】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小柴胡湯主之。』又云:『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中藥的採集和加工,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均與象數思維息息相關。煎藥用甘瀾水、清漿水、潦水、清酒、苦酒、麻沸湯等也反映象數思維的理論推演。中藥服用的時間、方式也與四時、晝夜、平旦、日晡等相關。當然,除內服治法外,還有豬膽灌腸、瓜蒂催吐、陰道納藥、苦參湯外洗、當歸生薑羊肉湯藥膳等多種治療途徑,無不體現『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即運用各種方術,使人的陰陽象數與自然相和諧。

象數思維是【傷寒雜病論】臨床思維的基石,以方術調和人與自然的陰陽,使其平和是導向。六經證治體系是對【內經】標本中氣學說最重要的醫療實踐。首辨病,求病因,知病位,識病傳以整體把握疾病,進而抓主症進行辨證,隨機選方,無方立法,對症用藥,方可獲良效。(王伯章)

xsx1986 發表於 2025-4-30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傷寒雜病論】臨床思維體系的象數哲學與實踐智慧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言中提出的"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實為中醫臨床思維的雙重維度:縱向承繼經典精髓,橫向整合實踐經驗。其"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的治學方法,本質上構建了"理論-實踐-創新"的三元認知模型,這種思維範式至今仍是中醫臨床教育的核心要義。

一、象數思維的天人同構性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的宇宙生成論,在【傷寒論】中轉化為三陰三陽的病理模型。張仲景將"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天元紀大論】)的象數規律,具體演繹為六經辨證體系:太陽主開、陽明主闔、少陽主樞的功能劃分,實為對【周易】"三才之道"的醫學轉化。其"病癒日""欲解時"的時空預測,正是河圖洛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數理邏輯的臨床運用。

二、標本中氣的動態平衡觀
【至真要大論】"標本中氣"理論在【傷寒論】中獲得實證支撐。如太陽寒水之經出現熱化證(大青龍湯證),即體現"標陽"與"本寒"的病理博弈;少陰君火之經出現四逆湯證,則反映"中見太陽"的調控機制。這種"氣之多少異用"(【至真要大論】)的辨證思維,本質上是通過象數模型把握陰陽消長的動態閾值。

三、經方配伍的術數密碼
仲景方劑深蘊象數法則:桂枝湯中桂枝三兩(木數)、芍藥三兩(土數),暗合"木克土"的五行制化;小柴胡湯七味藥物應"少陽主七"(【難經·四十四難】);五苓散"五味成方"對應五臟氣化。這種數理配伍絕非偶然,而是"和於術數"(【上古天真論】)思想的具體實踐。

四、臨床思維的現代啟示
當代中醫尤須警惕"順舊"之弊:
1. 象數思維需避免機械化推演,當如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辨證精神;
2. 經方運用要突破"方證對應"表層,深入理解"氣數"與"藥象"的內在關聯(如黃連苦寒應離火,附子辛熱應坎陽);
3. 創新當遵循"演其所知"路徑,如清代溫病學派在六經框架下發展衛氣營血辨證。

張仲景臨床思維的精髓,在於將"天人相應"的哲學命題轉化為可操作的診療範式。這種以象數為思維工具、以臨床為檢驗標準、以創新為發展動力的學術體系,正是中醫歷經兩千年仍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當代研習者當以"知常達變"的態度,既恪守象數思維之"常道",又善通臨床應變之"權宜",方得仲景心法真傳。
羅行 發表於 2025-5-5 05:13 | 顯示全部樓層
【傷寒雜病論】臨床思維體系的象數哲學與辨證實踐

張仲景構建的臨床思維體系,實為中醫辨證論治的範式革命。其"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治學方法,蘊含着深刻的認知論突破——既非泥古不化的經學崇拜,亦非經驗主義的方技堆砌,而是通過"思求經旨"的哲學思辨,將象數思維轉化為可操作的診療範式。

一、象數思維的時空診療維度
【傷寒論】三陰三陽辨證體系,本質是時空統一的象數模型。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9-15時),恰是陽氣最盛時段,此時太陽經氣得天陽之助而邪退病解,此乃"天以六為節"在診療中的具體應用。少陽病之寅卯辰時(3-9時)解,更體現"地以五為制"的五行生剋規律。這種將時間維度納入辨證的思維,遠超單純症狀觀察的層面。

二、標本中氣的動態平衡觀
太陽寒水之氣標本相異,故有麻黃湯證(本寒)與五苓散證(標熱)之辨;少陰君火本熱標陰,乃見黃連阿膠湯證(本熱化)與四逆湯證(標陰化)。張仲景通過314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與323條"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的對比,完整呈現了標本轉化的動態辨證。這種思維模式,實為"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素問·天元紀大論】)的臨床具象化。

三、五行生剋的藏象推演
【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治未病思想,正是河圖"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的數學推演。肝木(3)克脾土(5)的病理傳變,通過"先實脾氣"的干預,轉化為木(3)生火(2)、火生土(5)的生理序列。這種將生數(1-5)與成數(6-10)應用於治療預後的思維,在"四季脾旺不受邪"等論述中尤為顯著。

當代中醫臨床若僅執方證對應而棄象數思維,猶若得珠遺櫝。張仲景的偉大,正在於將抽象的陰陽象數轉化為可操作的"病-脈-證-治"體系。今日重溫仲景學術,當於CT影像與實驗室數據外,重建"觀象授時"的時空診療維度,方不負"演其所知"的聖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