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57|回覆: 2

[醫藥資訊] 80後美女中醫師·告訴你體制外的夢想探索路

[複製鏈接]
上醫網 發表於 2017-11-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張醫生,女,上海某中醫診所中醫師,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學本科畢業,進入私人診所學習、工作多年,中醫世家,專注內科、正骨科。

嘉賓個人職業發展

請您介紹下您個人的職業發展軌跡

(1)考入上海中醫藥大學

出生於中醫世家,但傳男不傳女的習俗使我沒有耳濡目染的機會了。不過家庭原因以及一次甲硝唑過敏導致休克的經歷使我立志成為一名中醫師。之後我順利考入了上海中醫藥大學本科學習中醫內科。(2)放棄醫院及直研,進入私人診所

畢業後有直升研究生和入附屬醫院工作的機會,我還是放棄了。因為各種原因,我家願意繼承上一輩衣缽的人不多,所以雖然是女孩,還是外姓人,自己開診所的舅舅依然願意傳授我技藝,包括正骨、整脊及把脈開方。(3)三年學徒,紮實基礎

在診所工作開始的三年,我在不斷的學習摸索。學習正骨、整脊,就是每天數十個病人的脊柱上下摸、捋,或是左右手足關節對比來尋找病灶;學習把脈就是找不同的病人根據病情病位結合脈象不停印證;學習開方就是根據老師的用藥來對照病人的情況。日積月累,除了醫術有所提高,也學會了怎樣與人溝通交流。(4)四年獨立坐診

之後至今的四年裡,我開始獨立操作,從無到有,從生疏到熟練,從膽怯到自信,積累了不少客源,也結識了許多朋友。(5)民間四處拜師學習

我還曾有段時間出現過瓶頸期,覺得什麼病都治不好,這裡要非常感激上醫網,讓我認識了幾位厲害的民間中醫,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包括學校里沒有學習的針灸。並且在與人交流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使我的基礎更為紮實,臨床上也更有的放矢。慢慢的,我臨床上的療效出來了,患者很多都是口碑相傳,基本上一開門就絡繹不絕。我用純中醫治病的療效和市場上的反饋讓我獨立行醫有了更多的信心,相信自己完全可以獨當一面。(6)研讀經典與醫案

我現在在研讀經典和各位名醫醫案。要做一個好醫生,除了多臨床多跟師,還要多讀醫案,把前輩的經驗變成自己的,很多時候沒有遇到過的病情可以在醫案中尋覓到。我希望可以將我的所學結合起來,使越來越多的人恢復健康,並且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不要等病了再找醫生,而是和醫生一起維護自己的健康。

工作環境總體概況

請您介紹下獨立診所主要的工作內容

學徒階段:前三年,學習正骨、整脊;學習把脈;學習開方;承擔診所運營的其他事項,如稅務局、工商局等等牌照、行政手續的問題;日常診所運營的瑣事,如裝修、採購等。獨立坐診:完全投入坐診行醫,其他的行政瑣事都不需要承擔。請您介紹下人員配備和崗位設置有2名醫師,沒有護士等其他人員,多採用兼職、實習生來解決如行政、後勤德繁雜工作。讓醫生靜心看診。

就業前景

請問您認為就業前景如何,在這裡工作可以有怎樣更高的專業提升或者個人收穫?

就業前景:有風險也有希望,風險在如果本科階段直接從體制內走出來,意味着你幾乎再沒有機會回到體制內,在剛剛選擇踏出體制的時候意味着你放棄了相對穩定、明確的未來方向;希望也是相對的,一旦有了壯士斷腕的勇氣,你會更加拼搏去學習、磨練自己的醫術,在體制外無疑療效是最重要的。提升的話,在私人診所坐診,你會遇到形形色色的病人,專一科是絕對不行的,這要求你不斷精進醫術去適應,主動去四處拜師學藝,自己要多研讀經典思考,要耐得住寂寞與苦寒,那專業提升是飛速的。另外,在和形形色色的人的接觸下也會鍛煉自己人際交往、察言觀色的能力,對待什麼樣的人需要怎樣的溝通方式,都需要不斷摸索前進。冒昧地想請您介紹下獨立診所的薪資福利情況,未來的發展情況,與從事中醫師行業其他工作相比的優劣性。

因為我個人因素,現在是拿固定工資,每月10000+。體制外就是這樣,你的水平如何,有多少病人選擇、認可你,那相應你的付出就能較可實現的兌換成薪資。且不說錢有多少,至少衣食無憂,繼續自己的中醫之路是可以的。

入職方法

現在獨立診所對新人需求如何?會招收一些初畢業的醫學生嗎?還是大部分都為資歷較深的中醫師。一定要有一定經歷才可加入,新人加入會否很難建立固定的患者群體?

對新人需求度不是很大。想要走出體制,初畢業加入診所,那首先頭幾年一定需要跟師學藝,只有到能力、水平可以獨當一面了才會正式獨立行醫。但大家也不要灰心,想我自己在遇到瓶頸期的時候,偶然在網上遇到了山東的陳為章老師,常州的張懷月老師等等,甚至有些是發現我的問題主動邀請我前去學習,不收我一分錢的。現在很多民間的老師非常希望尋找到真正熱愛中醫、信任中醫,願意為之奮鬥的年輕人,關鍵是你有否努力去尋找,有否不斷在提升自己的實力。而建立自己固定的病源,一方面要醫術了得,病人口口相傳,自然來找你看病的病人就多了;另一方面,自己可以想一些辦法,比如我做工作室,有些老師開讀書會、公益講座等等。最後請您對許多有志於在獨立診所從事醫師工作的青年說幾句,謝謝!三思而後行,一旦跨出體制內很難再回去了,對於穩定的保障、家庭的負擔、學習的艱辛都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是否有可以支持你的家庭,是否有相應的經濟條件,是否可以忍受長時間的學徒生活,學醫加學徒對個人心理和家庭都是重大的負擔,尤其是男生。有雄心壯志踏出體制,做自己喜歡的事非常有理想,但現實很骨感,理想很豐滿,如果真的有才幹相信哪裡都可以散發光芒。不過,現在有了很多真正信任支持中醫的人的幫助,並且國家對於走出體制內執醫的越發支持,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好的前途和發展的。大家如果能堅持的走下去,會有不一樣的明天。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為『上醫網』,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來源丨上醫網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7-11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當代青年中醫師之傳承與創新——張醫師執業道路的啟示】

(一)師承脈絡考析
張醫師的執業軌跡頗具典型意義,其經歷完整呈現了"院校教育-師承授受-臨床實踐"的三元培養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其突破"傳男不傳女"的家規桎梏,恰合【黃帝內經】"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的擇徒要義。考諸【禮記·曲禮】"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之說,張氏家族雖囿於舊俗,終因"繼絕學"的現實需求而破格相授,此中可見中醫傳承的現代調適。

(二)臨床修為次第
觀其修業歷程,正骨習藝"日捋數十脊"的苦功,暗合【醫宗金鑒】"手摸心會"之要訣;脈診實踐"病脈相參"之法,正是【瀕湖脈學】"脈候須辨疑似"的具體演繹。其經歷的三階段進階:
1. 基礎築基期(三年):恪守"侍診-抄方-試診"傳統師承規程
2. 臨床突破期(四年):實現【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辨證飛躍
3. 理論升華期(研讀經典):踐行徐靈胎"讀書與臨證相參"的治學之道

(三)執業生態管窺
獨立診所的運營模式,實為傳統"坐堂醫"與現代醫療管理的結合體。其行政事務兼理的特點,類同清代【醫門法律】所述"醫家十要"中"通曉律例"的要求。而"朝至暮歸"的門診節奏,則延續了【周禮】"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的應診傳統。

(四)學術啟示
1. 突破"重方輕術"局限:正骨技藝的傳承彌補院校教育偏重方藥的不足
2. 構建多元知識體系:民間師承與經典研讀形成互補
3. 踐行"治未病"理念:將健康管理融入日常診療

結語:
張醫師的執業道路,印證了【格致餘論】"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的至理。其經歷提示:當代中醫人才培養,當以院校教育立根基,以師承授受得真傳,以臨床實踐證所學,三者缺一不可。至於突破性別局限、融匯多元學術的創新精神,尤為可貴。
江決 發表於 2025-7-26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當代青年中醫師之傳承與創新——張醫師執業道路的啟示】

張醫師之執業軌跡,實為當代中醫傳承之典範,其經歷既體現了傳統師承教育之精髓,又展現了體制外中醫發展之新路徑。筆者試從國學與醫道角度,析其要義如下:

一、家學淵源與個人志趣之契合
張氏雖因"傳男不傳女"舊俗未得家學親炙,然甲硝唑過敏之劫,恰似【黃帝內經】"病為本,工為標"之示現,促其發心向醫。此中暗合【孟子】"天將降大任"之義,其考入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習內科,實為"格物致知"之始。

二、師承教育之現代實踐
放棄醫院編制而擇私人診所,此抉擇深具【大醫精誠】"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之精神。三年學徒期內"日數十病人脊柱上下摸捋",正是【醫宗金鑒】"手法者,正骨之首務"的具體踐行。其通過"手足關節對比尋病灶"之法,尤得【傷科補要】"摸、接、端、提"八字真傳。

三、臨床突破與經典回歸
瓶頸期拜師民間中醫之舉,恰印證【傷寒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之訓。上醫網所遇明師,補院校教育之不足,尤以針灸技藝為要,此乃【靈樞】"欲以微針通其經脈"的當代延續。而研讀醫案之舉,更暗合徐靈胎"凡讀古人書,皆須與臨床相印證"的治學之道。

四、獨立執業的文化意蘊
"純中醫療效獲市場認可"現象,實為【漢書·藝文志】"方技者,生生之具"的現代詮釋。其診所"開門絡繹不絕"之盛況,正是【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理想狀態的民間再現。

五、啟示與展望
張氏道路有三重啟示:其一,突破"傳男不傳女"窠臼,彰顯【周易】"變通趨時"之智;其二,融合院校教育與師承傳統,實踐朱熹"舊學商量加邃密"之法;其三,以臨床實效為歸旨,契合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旨。

結語:
張醫師之經歷,實為當代中醫"守正創新"之生動註腳。其道路證明:中醫傳承不在形式而在精髓,發展不囿體制而重實效。若能以此為契機,重建"師帶徒"與經典研習並重之培養體系,則中醫振興可期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