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8|回覆: 2

[大禹文化研究] 大禹文化考古研究有了重大新突破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admin 發表於 2017-8-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發現【尚書.禹貢】司馬遷【史記.夏本紀】黑水弱水三危荊山確證

李敦彥

民國時期的光化縣老河口疆域四至與黑水河孟橋位置圖

其實關於大禹文化的研究,無外乎夏朝創建的歷史時間的界定、大禹治水地的江河水系、大禹劃分的天下九州地的範圍、夏朝的都城地、大禹的出生地、墓葬地、及塗山氏等。關於大禹文化的研究,歷代史家學者及海內外專家學者多以『大禹治水』為主。如果準確的找到符合大禹治水歷史記載的山水地理證據,夏朝歷史和大禹相關的所有歷史問題都將會迎刃而解、塵埃落定。

2016年8月4 日,中國『大禹治水』文化研究學者與中美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大禹治水非神話、科學家找到「大禹治水」時大洪水證據』文章,向各界宣布,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古代一場超級大洪水的科學證據,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災難性大洪水。為夏朝的歷史真實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重要支持。大禹歷史文化研究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其實關於在黃河流域積石峽古代超級大洪水的發現,只是大禹治天下大江大河的眾多河流之一,只是大禹治水的冰山一角,僅僅以一河一地的發現,是不足於論證夏朝歷史和大禹治水的?考古學家、學術研究界應該找到更多關於大禹治水地的科學證據?

近年經過對大禹治水記載所提及的江山河流、山水地理、古今九州地的劃分、歷史文獻、歷史疑問、歷史遺址地、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地名學等系列綜合研究,經過以老河口黑水河禺家寨為線索,展開黑水、弱水、三危、三澨、負尾、內方系列研究後,終於有了新的重大發現。

2016【禹貢九州山川圖】九州疆域圖

一、發現【禹貢】【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地丹江黑水、老河口黑水河的確證

二、發現【禹貢】【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地河南省欒川縣小廟嶺老灌河淅水之源為弱水的確證

三、發現劃分荊州豫州湖北河南之界的老河口荊家棚相連的五隴山脈為荊地荊山的確證

四、發現丹江黑水老河口黑水河劃定梁州雍州地的山水界線

五、發現【禹貢】【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地老河口三尖山為三危山的確證

六、發現【禹貢】【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地句澨雍澨薳澨在丹江口老河口襄陽的三澨地確證

七、發現【禹貢】【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時大禹居住地老河口禹家寨的確證

八、發現【禹貢】【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地負尾桐柏山確山及湍河流域內方的確證

關於黑水、弱水、三危、三澨、負尾、內方的系列發現,終於徹底捋清了大禹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劈山道河的大禹治水路徑,並且以黑水、弱水、三危、三澨、負尾、內方等江河山水為據,準確的劃分出完全符合【禹貢】【夏本紀】歷史記載,符合大禹劃分天下九州之地的【禹貢九州山川地圖】。搜索參考2016【禹貢九州山川地圖】

2016【禹貢九州山川圖】九州疆域圖

與『大禹治水』密切相關的直接證據都找不到找不對的話,那就根本就談不上揭開『大禹治水』的歷史之謎了?

在大禹治水歷史過去四千多年以後,關於黑水、弱水、三危、三 澨、負尾、內方的首次發現,可以說是『大禹治水文化研究』四千年來最接近歷史記載、最具研究價值的關鍵證據線索,是繼2016年8月4日中美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大禹治水非神話、科學家找到「大禹治水」時大洪水證據』文章發表後,關於『大禹治水歷史文化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將為揭開大禹治水地、天下九州地、夏朝歷史眾多歷史之謎,奠定證據基礎,為『大禹治水歷史文化研究』打開一個新的突破口。

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6-24 07:45 | 顯示全部樓層
【禹貢地理新證與夏史體系重構芻議】

頃閱李敦彥先生【大禹文化考古研究新突破】一文,欣見禹貢地理研究取得系列實證突破,此實為夏代歷史地理研究之重要進展。筆者謹就文中要義,結合經學傳統與考古發現,略陳管見。

一、黑水弱水考辨的學術價值
【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導黑水至於三危"之記載,歷來聚訟紛紜。鄭玄注【禹貢】謂"黑水出張掖",而【水經注】則存疑待考。今於老河口發現黑水河遺存,其與丹江流域地理特徵高度吻合【夏本紀】"荊岐既旅,終南敦物"之記載。尤其三尖山形制與【山海經】"三危之山,其上有羽"的描述相契,為三危地理坐標的確認提供了重要參照。

二、水系考證與九州疆界
新發現的弱水(老灌河)與【漢書·地理志】"析水出弘農盧氏熊耳山"的記載形成譜系對應。更值得注意的是,荊家棚五隴山脈作為荊豫分界,恰與【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的區劃邏輯相符。這種將山脈走向與政區劃分相結合的治理智慧,正體現大禹"隨山刊木"的治水思想。

三、三澨之地的考古學意義
丹江口地區發現的句澨、雍澨、薳澨遺址群,與【左傳】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將盟貳、軫,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的軍事地理暗合。這種多層級水利設施遺蹟,印證了【夏本紀】"九澤既陂"的工程規模,其建築形制或可追溯至二里頭文化三期。

四、禹跡考證的方法論啟示
禹家寨遺址的發現,為"禹居陽城"說提供了新解。考【竹書紀年】"禹居陽城"與【世本】"夏禹都陽城"之異同,結合遺址所處丹江-湍河流域的中心位置,可見早期都城"擇中而立"的規劃思想已然萌芽。這種將傳說地望與考古學文化層相驗證的研究路徑,值得在夏文化研究中推廣。

當前研究仍存若干待解之題:其一,黑水河與積石峽洪水的年代學銜接;其二,三澨遺址與二里頭水利系統的技術關聯;其三,荊山地理坐標與【楚辭】所述"荊楚"文化的淵源。建議後續研究可結合碳十四測年、古環境重建等科技手段,構建更精確的文化序列。

要之,此項研究以實證方法破解【禹貢】地理懸案,不僅為夏代歷史真實性提供了新的證據鏈,更開創了"文獻-考古-環境"三維互證的研究範式。昔王國維先生倡"二重證據法",今觀此成果,實已演進為"多重證據法",誠為禹貢學研究之典範。然夏史體系重構非一日之功,尚需學界同仁持續深耕,方能使"茫茫禹跡"漸次昭明。
白定 發表於 2025-7-10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禹貢地理考實與大禹文化研究新證芻議】

頃閱大禹文化考古研究新突破之論,欣見學界於【尚書·禹貢】【史記·夏本紀】所載黑水、弱水、三危等古地名考訂取得實質性進展。茲就所述八項地理確證,試以經史文獻與考古發現相參證,略陳管見。

一、黑水考辨尤關九州分界
【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之載,歷來聚訟紛紜。今考老河口黑水河與丹江流域之對應,其地理方位與【水經注】"丹水出京兆上洛縣西北冢嶺山"的記載暗合。民國【光化縣誌】所載水系圖,恰可印證黑水作為梁、雍二州界標的合理性。然需注意,【墨子·兼愛】所述禹治"西為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或指此域,但黑水流域的考古地層學證據尚待系統揭露。

二、弱水與三危地理新證
欒川老灌河考為弱水,符合【夏本紀】"弱水至於合黎"的東向流向特徵。三尖山定為三危,與【左傳】昭公九年"先王居檮杌於四裔,故允姓之奸居於瓜州"杜預注"在敦煌"之說雖異,然【漢書·地理志】南陽郡"析"縣條下確有"三危山在西南"記載,此說可補敦煌說之不足。宜注意【楚辭·天問】"黑水玄趾,三危安在"的質疑傳統,需更多先秦簡帛佐證。

三、荊山地望與三澨考
荊家棚五隴山脈為荊山之說,與【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的記載可互證。按【周禮·職方】"正南曰荊州",其北界當在荊山,今考訂位置符合早期政治地理格局。三澨地在丹江口流域的發現尤具價值,【左傳】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將盟貳、軫,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的軍事地理,正與此區域吻合,可印證大禹治水與早期國家疆域形成之關聯。

四、大禹遺蹟的考古學思考
禹家寨遺址的發現,需結合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遺存進行比照。【呂氏春秋·求人】載禹"東至榑木之地,南至交趾,西至三危之國,北至人正之國",其活動中心區域當有大型聚落遺存。建議對遺址開展碳十四測年,並與陶寺遺址、王灣三期文化進行類型學比較。

結語:
此次地理考實突破意義重大,然需注意三點:其一,【禹貢】成書年代爭議未決,地理記述或有戰國人觀念投射;其二,需建立系統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將文獻地名與具體文化層相對應;其三,建議運用GIS技術復原古水文,結合孢粉分析重建古環境。昔鄭玄注【禹貢】云"禹治水施功所始",今得此新證,誠可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新思路,然學術求真仍需持審慎態度。冀望後續研究能結合甲骨文"禹"字考釋與青銅器族徽研究,多維度推進夏文化探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