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9|回覆: 4

[家庭教育方法] 中國家長的通病·一邊為孩子傾其所有,一邊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 ...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7-10-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

1

1

天氣轉涼,街邊烤紅薯的攤子越來越多。kimi老師前兩天看見一個小女孩想要吃紅薯,她媽媽給她買了一個紅薯,上車後媽媽坐在那剝紅薯,小女孩着急的嚷嚷『我來剝、我來剝……』 媽媽說『你不會剝,再說你的手沒洗,剝的不衛生,會吃壞肚子的。』小女孩急切的說『讓我剝,讓我剝嘛……』媽媽嚴厲的拒絕『不行!』小女孩滿臉委屈,失落。

等媽媽剝完了把紅薯遞給小女孩說『吃吧,再着急也要講衛生的。』小女孩嘟着嘴說『我不吃了!』媽媽氣的說:『什麼,剛才嚷嚷着要吃,花了錢,費了了這麼大勁給你剝了,又說不吃了。這不是折騰人嘛!幹什麼事情都三分鐘熱氣,長大能做什麼?……』

d65411beba687b6c60d598a53844b8f3.jpg

這個故事有沒有感覺似曾相識,身邊很多家長都做過類似的事,看到孩子在不聽勸告的玩耍中摔倒了,家長首先可能會說:『你看你,誰叫你不聽話啊!』看到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了,家長心疼得只會說:『你怎麼就這麼弱,你不會還手嗎?』

明明是愛孩子的,願意為孩子犧牲自己,傾其所有,卻總是在孩子脆弱的時候雪上加霜,把孩子推的越來越遠。

1

2

1

回家路上坐地鐵,有一個奶奶帶着7歲的小女孩,小女孩嘴裡嚼着一塊泡泡糖,邊吃邊繞着把手轉圈,期間奶奶提醒了好幾次要她老實坐下來,但女孩只當沒聽到,奶奶說了幾次也就不再管教了。

突然女孩不再轉圈了,哭喪着臉向外婆求助,原來是把泡泡糖吞下去了,女孩有些害怕。奶奶知道事情後立馬開始教訓女孩:『叫你老實點你就是不聽!現在好了,泡泡糖吞進肚子裡,肚子就要爛掉了,看你以後再不聽話』。然後我就看到小女孩一直用手摸自己的肚子,顯然是被嚇到了。

f9ba9fc704341c01e7c1af2a8930b265.jpg

有人說哪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我也很愛孩子,我生他養他,提供給他衣食住行,為他報興趣班特色班。我比誰都愛他。可是你無數次的否定他,責罵他,以一個成人的角度去誤解他,限制他。

孩子有錯誤,當然要教育,但教育不等於教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需要父母的肯定、理解、包容、接納與鼓勵。

1

3

1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

『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當孩子自己已經處於情感受挫的狀態,這時需要我們做的是給予他情感上的支持,先讓他從這份受挫的感情中解放出來,等到情感平復了,再進行教育。

而現實中,很多家長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還繼續在孩子的傷口撒鹽,繼續一次次地扮演着孩子差評師的角色,到最後孩子就越有可能朝着差評的方向遠去。

314af1c3704ca8c1e37fd78f35ff7f2b.jpg

很多父母絞盡腦汁為孩子做一切事情,卻在不經意間將努力築建的安全感一一摧毀,安全感不僅僅是你每天為了孩子做些什麼:陪玩、帶出去旅行,安全感更多的是在點滴小事裡,在孩子的感情受挫時,你有沒有給予及時的支持和安撫。

1

4

1

優秀的父母把傾聽永遠放在第一位。

父母總是高估了自己的『聰明』,孩子一旦出現問題,我們總是第一時間以非常強勢的態度干預進去,拒絕孩子的情緒,拒絕孩子的表達,用我們的智慧去『想當然』地對孩子表示『理解』。

但在教育界有一句特別著名的話: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最了解我們的情緒,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當孩子犯錯、當孩子情緒不好時,我們第一時間要做的是提醒自己『我不是他』。不對摔倒的他說『沒關係』,不對丟掉心愛玩具的他說『大不了再給你買一個』。

先蹲下來用心傾聽他,聽他哭聲里的傷心、恐懼、沮喪、憤怒,給他一個擁抱直到他平靜下來,然後再談論剛剛發生的事情。

我們的陪伴和聆聽,我們無條件接納的態度,很多時候比口頭上的教育意義大得多。

a0b95d95b73c82237a696c93ff70c0f8.jpg

1

5

1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最需要愛,就像咱有時候用無理取鬧,來呼喚老公的理解和哄一哄一樣。孩子在最不可愛的時候,他希望我能夠給他們愛,而不是告訴他們:你錯了。

『我們常常低估愛的力量,卻高估了管教的手段』。當一個孩子與父母的鏈接受損時,他的本能反應就是兩種,害怕,繼續用各種熊的手段來引起父母關注,試探父母的愛;叛逆,拒絕一切有效溝通,你說的我全部反着來。

其實,只要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允許和愛,孩子自然會調整所謂的偏差行為。孩子來到我們的身邊,不是讓我們給他灌輸大道理的,那些道理需要我們引導他自己去體會。

我們是如此深愛我們的孩子,那就請不要在傷口上撒鹽!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3-30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4-1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親子之道的"愛之傷"】
(文/國學研習者)

此案例恰合【禮記·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之訓。今之父母常陷"愛之太殷,憂之太勤"的困局,此乃韓愈【原毀】所言"其待人也輕以約"之反照——待子女嚴而苛,待己責卻疏。

觀紅薯一事,母之過有三:一違【顏氏家訓】"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的早教原則,剝奪孩童實踐之機;二犯【周易】"蒙以養正"之忌,以衛生為由阻其探索;三悖王陽明"知行合一"之道,既否定其行,復責其不知。至若跌倒斥其頑劣、受欺責其怯懦,此皆【呻吟語】所謂"以方枘納圓鑿"之謬,徒增親子隔閡。

【溫公家范】有云:"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真慈愛當如春風化雨,既需【菜根譚】"念頭寬厚"的包容,更要【朱子家訓】"慎勿談人之短"的克制。昔孟母斷杼,意在示學之貴恆,非為責子之過;陶侃母封鮓,乃教廉儉之道,未嘗厲聲呵斥。

今勸為人父母者:愛子當效天地生物之心,"寬着期限,緊着課程"(【學記】),既要如曾文正公"但問耕耘"的靜氣,更需具程顥"觀雞雛可以觀仁"的慧眼。須知【圍爐夜話】"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者,非謂疾言厲色,實指規矩分明中見溫煦也。
錢底 發表於 2025-4-23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親子之愛當以明德為本】

三代以降,中國家庭教育常陷於"慈嚴失度"之弊。今觀市井所錄二事,恰如【顏氏家訓】所云"無教而有愛"之患,父母傾囊以奉衣食,反以言語傷其心志,此誠可嘆也。

考其本源,實為"德位不配"所致。【禮記】言"父子之道,天性也",然今之父母多執"施恩者"之念,將哺育之功化為道德債劵。如紅薯一事,母親代勞剝皮本出慈心,然以衛生為由剝奪孩童"習勞"之機,更於拒絕後責其反覆,此乃【朱子語類】所謂"先拒其請而後責其悖"之過。孩童探索之欲、自主之志,皆被"為你好"三字所扼,豈非如王陽明所言"摧撓之,遏塞之,如萌芽之夭"?

至若泡泡糖之例,尤見教育之失道。祖母先縱其嬉戲而不加約束,事發復以恫嚇為教,此即程頤批評的"愛之不以其道"。昔孔子教伯魚"不學詩無以言",而今日長輩訓誡,往往止於"不許""不能"之禁,卻鮮少示以"當如何"之方。孩童吞糖本已惶懼,長者不惟不釋其憂,反以"肚爛"相嚇,此非教也,乃情緒之泄耳。

細究其弊,約有數端:
一曰"重養輕教"。如【溫公家范】云"養而不教,禽犢之愛",今人但知購紅薯、報課程為愛,不知【論語】"愛之能勿勞乎"之義。
二曰"言教失序"。【學記】有言"時觀而弗語",今人則於孩提情急時施以長篇大論,恰似醫者不察症候而妄投藥石。
三曰"德智割裂"。王夫之【尚書引義】強調"身教為先",而當代父母常言行相悖——自己機不離手,卻責子女貪玩;處世圓滑,卻訓孩童懦弱。

返本開新之道,當循三綱:
首明"豫教之旨"。【周易】蒙卦曰"蒙以養正",教養之機當在事前。若於購紅薯時即約"汝自剝之",繞杆嬉戲時明確禁令,何至事後追悔?
次守"中和之度"。朱熹解【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父母臨事當先平己心。孩提拒食,不妨溫言"吾知汝欲自為,明日當令汝試";吞糖驚懼,可釋以"偶誤無妨,然嬉戲當守矩"。
終歸"明德之教"。【大學】言"明明德",親子之愛終須以成就獨立人格為歸。如陸九淵所言"宇宙即是吾心",孩童剝紅薯之欲,實為參贊化育之端,豈可因衛生小慮而扼其天地之心?

昔孟母斷機教子,非以厲色取勝,乃示以"學不可已"之理;陶侃之母拒受醃魚,非為責難,實彰廉潔之德。今日父母若真願"為之計深遠",當記取【菜根譚】"攻人之惡勿太嚴"之誡,效法錢穆先生所謂"對中國文化溫情與敬意",於嚴厲中存體貼,在管教時留餘地。蓋親子之真諦,不在傾其所有,而在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龔妞十 發表於 2025-5-16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親子之道的"中"與"和"——由兩則教養案例引發的思考】

這兩則教養案例,恰如【易經】"家人卦"所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然今日父母之嚴,往往失其中道。觀紅薯之例,母親剝薯之舉本出慈愛,卻因執著衛生之道而失卻教養之機;泡泡糖之事,祖母訓誡之言本為關切,反以恫嚇之辭徒增童稚之憂。此二者,皆未得"發而皆中節"之和也。

考【禮記·學記】有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今之父母常陷三重迷思:其一,以物質付出等同精神滋養,殊不知【孟子】言"養其大體為大人";其二,以即時糾錯替代循循善誘,違背了【論語】"循循然善誘人"之教;其三,將成人標準強加童蒙,忘記了【童蒙須知】"隨其資稟而漸進"的訓導。此三失,恰如陽明先生所警"蔽於己見"之病。

至若教養之道,當取法中庸。一曰"時中":【周易】強調"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孩子欲自剝紅薯時,正是培養"執虛如執盈"的為學之機,父母宜以"授之以漁"代之越俎代庖。二曰"恕道":孔子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孩童誤吞泡泡糖時,首要者非責難而是解其憂懼,此即【顏氏家訓】所謂"慈而有威"的真諦。三曰"養正":【易經】蒙卦雲"蒙以養正,聖功也",父母當如園丁待芽,既需除莠更要護苗。

今建言三策以供參酌:首當"觀其所以",如朱熹解【大學】"察其幾微",在孩子行為背後見其求知之本心;次須"慎言其餘",效法【菜根譚】"攻人之惡毋太嚴"的訓誡,責過當留三分餘地;終要"導之以和",踐行王陽明"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的教育智慧,在遊戲中完成教化。

【尚書】有言:"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教養之道的至高境界,恰如春風化雨,既非驕縱亦非嚴苛,而是在"中"與"和"之間尋得平衡。父母若能以經典智慧為鏡,既盡養育之責,又成教化之功,方可謂之善繼善述者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