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8|回覆: 2

舌尖上的蓮藕

[複製鏈接]
劉淑萍 發表於 2017-11-2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1024_010

20171024_010

蓮藕。馮偉/繪

又到採蓮的季節了,漢代有民歌:『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蓮子好吃,可是最令人難以忘懷的,還是生長於淤泥之中的並根蓮藕。南朝女文學家鮑令暉有詩曰:『青荷蓋綠水,芙蓉發紅鮮,下有並根藕,上生同心蓮。』蓮藕有脆藕和粉藕之分,前者嫩些,是春夏兩季的藕,只適宜於炒了吃。粉藕是老藕,秋冬季節的藕,這種藕適宜燉湯吃,燉熟後粉嘟嘟、香噴噴的。但即便是秋冬季節的藕,有的看起來也長得粗壯,但不適宜燉湯,只能炒了吃。這就要看品種,要區分了。能燉湯的粉藕一般都生長在水質良好、土壤肥沃的淤泥之中,每到采藕的秋冬季,農人都是冒着寒冷,赤腳下到藕田裡挖出來,再送到集市上售賣。

我喜歡吃豬排骨燉藕湯,宋代楊萬里詩:『比雪猶松在,無絲可得飄。輕拈愁欲碎,未嚼已先銷。』還沒嚼便銷魂,其滋味可想而知。在湖北,無湯不成席的說法流傳甚廣,排骨藕湯,就更是家鄉味道的代名詞。【神農本草經疏】記載,藕『味甘,生寒熟溫』,排骨燉藕湯,是一道極具營養價值和養生保健功能的上佳湯品。

湖北人對排骨燉藕湯的鐘愛,還緣於一個江湖傳說:宋高宗退位後,孝宗即位,忽一日腹瀉數次,服藥多日無效。高宗心下着急,微服私訪尋醫問藥。某天來到一藥市,見人們爭相購買藕節。高宗詢問藥師為何,藥師答曰:『如今天下流行冷痢,新采藕節乃治療之良藥。』高宗輕聲對藥師亮出了身份,命其隨自己進宮給孝宗治病。藥師仔細給孝宗號脈叩診,見孝宗肢出冷汗,脈細舌白,道:『皇上過食湖蟹,傷脾胃,故成冷痢。服新采藕節汁,數日可康復。』高宗忙命人取來金杵棒,將藕節搗汁,給孝宗熱酒調服之,果然不幾日,孝宗康復。

故事真假今人無從考證,但藕節具有營養價值和藥用功效卻是事實。湖北人燉排骨藕湯都不會將藕節丟棄,儘管藕節不好看也不好吃。燉排骨藕湯很有講究,須大火燒開,改文火慢燉;此時加入準備好的藕塊。藕塊須洗淨去皮,切成滾刀大菱角狀或用刀拍成大塊,用器具裝好撒少許鹽,放入沙罐,開始大火燒開,再改用文火慢燉,半熟時再加適量鹽。沙罐非瓦罐,沙罐適宜煨藕,而瓦罐則適宜燉雞。沙罐傳熱慢,受熱均勻,文火燉少則三四個小時,多則一個通宵。這樣燉出來的排骨和蓮藕酥香軟糯,濃濃的湯香瀰漫了整個屋子,盛出時在湯麵上撒上綠色的細蔥,一時香氣撲鼻,沁人心脾。我年輕時有一個大年夜在外歸鄉遲,那天晚上,全家就等我一人,在離家還老遠的地方,便聞到了排骨藕湯的香味,及至進屋,見母親正好將一大盆藕湯盛放在桌子上,果然是家鄉的味道!

河水靜流,山路彎彎,香味伴隨着腳步一路前行。臨別時刻,排骨藕湯讓我十里聞香九回頭。在物質豐富生活優裕的當下,排骨藕湯仍然是湖北人標誌性的美食。

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們,想起生活的種種甘苦,想起合家歡樂的團圓飯,想起那碗銷魂蝕骨的排骨藕湯,也該是十里聞香而愈加歸心似箭吧。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6-30 19:27 | 顯示全部樓層
【藕頌:論蓮藕之味與中華飲食之道】

蓮藕者,水澤之珍也。觀其外則沾淤泥而不染,察其內則通七竅而玲瓏,誠如周敦頤【愛蓮說】所云"中通外直",實乃植物中之君子。今人論藕,多止於口腹之慾,殊不知此物承載中華飲食文化之精髓久矣。

考諸典籍,【齊民要術】已有"種藕法"專章,賈思勰詳述"春初掘藕根節頭,著魚池泥中種之",足見魏晉時藕已為重要作物。鮑令暉"下有並根藕"之句,非獨狀物,實暗合【周易】"二人同心"之理。藕節相連,恰似中華文明之薪火相傳,此中深意,豈止於庖廚之間?

至若藕之藥用,【本草綱目】辨之甚詳:"生者甘寒,能涼血止血;熟者甘溫,能健脾開胃。"宋孝宗故事雖近稗官,然藕節止痢之效確載方書。昔年蘇東坡謫黃州,作【菜羹賦】言"汲幽泉以揉濯,搏露葉與瓊根",其"瓊根"者,或即指藕。文人雅士之筆,每將尋常食材點化為文化符號,此中華飲食之道所以異於他邦也。

鄂省燉藕之法,尤得古人"水火相濟"之妙。沙罐文火,暗合【呂氏春秋】"鼎中之變"的烹調至理。先賢有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觀今人燉湯,藕塊或菱角或拍散,撒鹽時序皆有定規,此非徒求味美,實乃對食材之虔敬。袁枚【隨園食單】謂:"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識藕之粉脆,辨水火之候,正是"知物性"的飲食智慧。

余少時客居荊楚,臘月歸鄉,見庖人制藕湯徹夜不熄火,恍悟此即【中庸】"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之真諦。一口藕湯,凝天地四時之氣,聚匠人畢生之功,更系遊子萬里之思。飲食之道,至此可謂盡矣。

今人談"舌尖",多炫技於味,而忘其本。藕之為物,出淤泥而不染,經水火而彌珍,恰似中華文明歷劫不磨之象。願諸君食藕之時,不僅知其味,更能會其神,斯文之道,庶幾不絕。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7-29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藕頌:論蓮藕之味與中華飲食之道】

蓮藕者,水芝丹也。【爾雅】謂之"荷芙蕖",其根為藕,實為中華飲食文化之瑰寶。觀今人論藕,多止於口腹之慾,殊不知一藕之中,實蘊天地人三才之道。

藕分脆粉,實合四時之序。【齊民要術】載:"春藕脆白宜膾,秋藕粉糯宜煨",此乃農事與天時相應之妙。脆藕生於春夏,得少陽之氣,故宜急火快炒;粉藕成於秋冬,稟太陰之精,當以文火慢煨。此中陰陽消長之理,正合【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旨。湖北人深諳此道,故能因時制膳,成就排骨藕湯這一方名饌。

藕節入藥,可見先民智慧。【本草綱目】詳載藕節"味澀性平,能散瘀止血",與民間傳說恰相印證。考【宋會要】雖無孝宗食藕療疾之錄,然宋代【太平聖惠方】確有"藕節汁治痢"之方。此非偶然附會,實乃民間經驗與醫理相通之證。飲食之道,原與醫藥同源,所謂"藥食同源",於此可見一斑。

至若煨湯之器,沙罐瓦罐各有所宜,此中更有深意。【考工記】云:"陶人為甗,實二鬴",古人制器,必究其性。沙罐土質疏鬆,導熱綿長,正合"煨"字本義——火在衣下,徐徐圖之。反觀瓦罐質密,宜燉禽類之鮮。一器一用,俱合物理,此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真諦。

今人食藕,當思三味:一為泥土之味,不忘農人"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之苦;二為時節之味,明曉"食其時,百骸理"之道;三為人文之味,體會"蓴鱸之思"中的鄉愁。東坡居士【老饕賦】云:"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食藕之樂,豈止於味?實乃養身、養心、養德之媒也。

藕有七孔九孔之別,猶如人生百態。然無論孔數幾何,其中通外直之性不改。此正中華飲食文化精髓——於平凡中見真味,在煙火處悟大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二十日酉時| 2025/8/13/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