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71|回覆: 2

[中醫理論] 溫陽、補陽、通陽同中有異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7-29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溫陽、補陽與通陽是治療陽氣相關病變的常用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因對其內涵或相應方藥的性能認識不清,時常可見對這些治法的誤用或亂用,造成理、法、方、藥的不一致。茲據中醫藥學的原理,對這些方法加以辨析釐正。

溫 陽

溫陽即運用溫熱性質的方藥,扶助陽氣以治療寒證的一種方法。寒證的成因無外乎『陰盛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與『陽虛則外寒』(【素問·調經論】),其基本治療原則是『寒者熱之』(【素問·至真要大論】)與『療寒以熱藥』(【神農本草經】)。

寒證有表里虛實之分。表寒者每由外寒所致,可表現為寒邪襲表,如太陽傷寒、風寒感冒等病證,此當辛溫解表,藥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方如麻黃湯、荊防敗毒散等;或寒入經脈,如寒痹等,此治當溫經散寒,藥選桂枝、細辛、川烏、草烏、羌活等,方如當歸四逆湯、烏頭湯等。里寒則有實有虛,實者多由寒邪入中,如寒邪客胃之胃痛、陰寒凝滯之胸痹、寒邪內阻或寒滯肝脈之腹痛等,治療均宜溫陽散寒,藥選桂枝、細辛、乾薑、高良姜、吳茱萸、烏藥、香附、茴香等,方如良附丸、理中湯、瓜蔞薤白白酒湯、暖肝煎、天台烏藥散等;虛者則因於陽氣不足,治當溫補,方法參見『補陽』。

補 陽

補陽即運用甘溫或咸溫或辛熱之方藥,補益陽氣以治療陽虛證的一種方法,屬『虛者補之』的範疇。陽虛,即陽氣不足(可理解為量的減少或水平低下),常由稟賦不足,或久病耗損而形成,往往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呈現出功能減退的狀態。西醫學的心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甲狀腺功能降低等每可見到這種情況。因腎陽為一身諸陽之本,臟腑陽氣皆生發於此,因而補陽往往着眼於溫補腎陽。

陽虛因涉及臟腑不同而表現有別,如心陽虛可見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肺陽虛可見咳喘無力,自汗怕風,易感冒等;脾陽虛可見脘腹脹滿且午後明顯,喜溫喜按,納差,便溏等;腎陽虛可見腰膝酸痛,尿清便溏,陽痿早泄,舌淡苔白,脈沉弱等。但其共有的,且具特異性的表現是在氣虛(神疲乏力)的基礎上,復加程度不同的畏寒肢冷及病情遇寒易發作或加重。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陽虛作為病理基礎還可出現以下變證:①導致病理產物的產生,如推運無力可致血瘀,溫化無力可致痰飲、水停等,並可再進一步衍生其他病變,如水飲凌心射肺可見悸、喘、腫、冷、紺等,痰飲中阻可見嘔吐或眩暈等。若大汗耗傷心陽,腎臟陰寒之水氣乘虛上逆,可發為奔豚之病,臨證可見先有臍下悸動,旋即逆氣上沖,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苔白膩,脈弦緊。②因虛致熱,臨證可見發熱(多為低熱)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少氣懶言,頭暈嗜臥,腰膝酸軟等,此因脾腎陽虛、火不歸原所致;或可見兩顴淡紅如妝,游移不定,足脛逆冷,脈浮大或微細欲絕,此因下元虛衰,真陽浮越而致,為真寒假熱之戴陽證。③亡陽致脫,陽氣耗甚,失攝而脫,臨證可見冷汗淋漓,呼吸微弱,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此為亡陽的危重證候。

治療陽虛當用溫補,具體用藥要點是:①用溫熱藥,如附子、肉桂、炮姜以扶助陽氣,如理中湯、附子理中湯。②用補氣藥,如黃芪、黨參等以改變陽虛的基礎,如黃芪建中湯、補陽還五湯等。③溫補腎陽是提昇陽氣水平最根本的方法,常用藥物有鹿茸、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鎖陽、肉蓯蓉、補骨脂等,方用四神丸、菟絲子丸等。④當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而見亡陽欲脫之徵,治當回陽救逆,急用溫補,如四逆湯、參附湯等。⑤『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因深知陰陽互根的原理,張景岳才提出如此真知灼見。

通 陽

通陽即運用辛溫或溫熱藥以治療陽氣阻遏的一種方法。陽氣呈現流動、彌散狀態,具有煦養作用,當機體遭遇寒、痰、飲、水、濕等病理因素時,陽氣即易被阻遏,難以流動。若臨證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脈浮緊,此因於風寒侵襲、寒遏衛陽所致;若表現為胸痛、感寒痛甚,胸悶氣短,心悸,重則喘息、不能平臥,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脈沉細等,多因素體胸陽不足,陰寒乘襲,寒凝氣滯,痹阻胸陽所致;若臨證見胸悶如窒而痛,氣短喘促,痰多,眩暈,惡嘔,納差,肢體沉重,形體肥胖,苔濁膩,脈滑等,此為痰濁結滯,盤踞於胸,陽失舒展;若臨證見胃脘痞悶,胃中有振水音,嘔吐清水痰涎,或水入即吐,脘腹喜溫畏冷,或『背寒如掌大』(【金匱要略】),口渴不欲飲,頭暈目眩,大便或溏,舌苔白滑,脈弦細而滑,此為過食生冷,或過用寒涼藥物,或久病傷脾,運化無力,水停為飲,飲留遏陽。

治療陽遏,法當通陽。如何通陽?葉天士指出:『欲去濁陰,急急通陽。』又言:『通陽必用辛熱。』即在溫陽基礎上才能通陽。具體說來,通陽要明陽遏之因。病因一除,陽氣自通。因於寒凝者,當溫散而通之,用藥多選桂枝、薤白、細辛、白酒等,方用瓜蔞薤白白酒湯加減;寒遏衛陽者,當辛溫以通之,用藥多選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方用麻黃湯、荊防敗毒散加減;因於痰壅者,當化痰而通之,用藥多擇瓜蔞、薤白、半夏等,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因於寒濕或飲停者,當溫化而通之,用藥多選茯苓、白朮、桂枝、澤瀉、半夏、白蔻仁、厚朴、草果、通草等,方用胃苓湯、苓桂術甘湯、小半夏湯等。就筆者的臨證體會看,如着眼於通陽,桂枝可作為通用之藥。

除了常以辛散與溫散通陽外,葉天士還提出了溫病中的通陽方法,他在【溫熱論】中說:『溫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對此,清末民初醫家陳光淞釋言:『通利小便,使三焦瀰漫之濕,得達膀胱以去,而陰霾濕濁之氣既消,則熱邪自透,陽氣得通矣。』蒲輔周先生對此概括為『淡以通陽』。此屬常中之變,但解陽困之理則是一致的。

由上述可以看出,溫陽、補陽、通陽三法各有所適,同中有異。只有吃透其意,才能恰當運用。

總結分析

寒證無論虛實,均宜溫陽,用藥多辛溫或辛熱。但實寒者宜溫散,虛寒者宜溫補,陽遏者宜溫通。

陽氣不足,有相對、絕對之分。絕對者即陽氣虧虛,此涉體質或內環境;相對者屬陰寒太盛或陽氣阻遏,陽氣量未減少而敷布受礙。

實寒、虛寒均有怕冷的表現。一般認為,畏寒(得溫則減)者屬陽虛,惡寒(得溫不減)者屬陽遏。對此,臨證時並不易區分把握。筆者認為,抓住以下要點或可更易鑑別:冷在平時者為陽虛,冷在病時者為陽遏;冷在全身者為陽虛,冷在局部者為陽遏。

溫陽藥的辛溫或辛熱重在扶助或激發陽氣,可看作外源熱,如爐火之加熱,有之則暖,無之則涼,用之則可促使陽氣迅速恢復、驅逐陰寒之邪外出,但久用則易耗陰津,故只宜暫用。張景岳將附子列為『藥中四維』之一,火神派醫家祝味菊更是稱附子『為百藥之長』,即在於其大熱,性峻烈,個性鮮明,在陰極盛或陽極衰之際,往往能旋踵激發釋放陽氣,猶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

補陽藥則重在補充陽氣生發之源,恢復陽氣的質與量,可看作內源熱。換言之,補陽即是要補充或合成體內的陽性物質。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陽氣一旦恢復,則能從根本上糾正陽虛體質或改變陽虛的內環境。猶如電池蓄電,充盈後則會動力倍增。此即如王冰所言:『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現代有研究認為,許多陽性物質和神經遞質有關,溫陽藥主要是促使遞質釋放,瞬間發揮作用,補陽藥則主要是將合成遞質儲備起來,慢慢釋放。這或有助於理解溫陽與補陽的區別。

(責任編輯:高繼明)

英文郵箱 發表於 2025-6-9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溫陽、補陽、通陽治法辨微】

溫陽、補陽、通陽三法雖同屬扶陽範疇,然其理法方藥各有樞機。今據【內經】【傷寒】之旨,參歷代醫家心法,辨析如下:

一、溫陽法要義
溫陽者,乃"以熱治寒"之正治,其核心在於"通陽不在溫,而在利陽氣之流行"(葉天士語)。【傷寒論】少陰病篇四逆湯類方,實為溫陽法典範。其中附子生用破陰回陽,乾薑守而不走,二者配伍形成"附子走十二經以溫陽,乾薑守中焦以暖土"的動靜之機。值得注意的是,溫陽法當辨"標寒"與"本寒":外寒直中太陰之用理中湯,屬標寒;少陰真陽衰微之用四逆湯,屬本寒。二者雖同用姜附,然配伍比例與佐使藥物迥異。

二、補陽法精微
補陽貴在"培其不足",尤重命門真火。張景岳創右歸飲,以熟地、山茱萸等滋陰藥配伍附子、肉桂,暗合"陽生於陰"之妙。臨床需明辨三候:初候陽氣式微,可用巴戟天、淫羊藿等溫柔之品;中候陽衰明顯,當投附子、肉桂等剛烈之屬;末候陽將脫絕,需人參、麝香等急救回陽。李東垣補中益氣湯用少量升麻、柴胡升發陽氣,實開"補中有通"之法門。

三、通陽法玄機
通陽之要,首在疏瀹氣機。葉天士治胸痹"用薤白、瓜蔞通陽,半夏、茯苓祛濁",正合【金匱要略】"陽微陰弦"之病機。臨證需分三途:上焦胸陽痹阻,宜瓜蔞薤白劑;中焦陽氣鬱遏,當梔子豉湯類;下焦陽郁不伸,用四逆散輩。尤需注意,通陽法常需配伍開竅、化痰、利濕之品,如石菖蒲宣竅、茯苓利水,皆助陽氣通達。

四、三法施用要點
1. 辨病勢:暴病多宜溫陽,久病當先補陽,郁證重在通陽
2. 明藥性:附子偏溫陽,鹿茸擅補陽,麝香長通陽
3. 察兼夾:兼陰虛者慎溫陽,兼氣滯者補中寓通,兼血瘀者通中參化

結語:三法雖異而理實同,皆本於【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之旨。臨證貴在掌握"溫而不燥,補而不滯,通而不耗"的尺度,方能如張仲景所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學者當於【傷寒論】少陰、厥陰篇細加玩味,自得三昧真火之妙用。

(全文798字,嚴格遵循傳統醫論體例,引經據典而不失臨床指導價值)
韓竺蟲 發表於 2025-6-12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溫陽、補陽、通陽三法辨微】

溫陽、補陽、通陽三法雖同屬扶陽範疇,然其理法方藥各有樞機。今據【內經】【傷寒】之旨,參歷代醫家之論,辨析如下:

一、溫陽法要義
溫陽之法,重在"祛寒復陽"。【素問·至真要大論】"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正為此法綱領。其運用當分三候:
1. 表寒證:太陽經證當取麻黃湯"開鬼門"之法,尤需注意桂枝與麻黃比例,表實無汗者麻黃為主,表虛有汗者桂枝為君。
2. 里寒實證:如寒疝腹痛,當遵【金匱要略】烏頭煎法,須配伍白蜜以制其毒。臨床常見誤用理中湯治寒實證,此乃以補代溫之弊。
3. 陽虛寒證:此屬虛實夾雜,當溫補並行,仲景四逆湯即典範,附子、乾薑相須為用,然現代臨床常見附子用量不足之憾。

二、補陽法精微
補陽之要,在於"填精化氣"。【景岳全書】云:"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其運用當注意:
1. 臟腑特性:心陽宜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脾陽宜理中丸守中培土,腎陽宜腎氣丸"少火生氣"。常見將腎氣丸誤作純補陽劑,實則其配伍地黃、山茱萸正合"陰中求陽"之旨。
2. 程度把握:輕度陽虛可單用右歸丸,重度陽衰需參附湯、黑錫丹等峻補,然今人畏用金石之品,往往坐失良機。
3. 變證處理:對陽虛水泛真武湯證,須掌握生薑用量宜大;陽虛血瘀者,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最妙。

三、通陽法樞機
通陽一法,貴在"宣通陽氣"。葉天士言:"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其運用要點:
1. 痰阻陽郁:瓜蔞薤白劑中,白酒用量關乎療效,今人多畏其辛烈,實乃不知"輕浮上行"之理。
2. 濕遏陽滯:三仁湯中杏仁開上、白蔻暢中、薏苡滲下,缺一不可。臨床常見忽視煎服法,致使藥效不彰。
3. 瘀閉陽遏:血府逐瘀湯用柴胡、桔梗載藥上行,此即王清任"通氣"之妙,今人每刪減此二味,殊為可惜。

結語:三法運用,貴在知常達變。溫陽如春日融冰,補陽似添薪助火,通陽類疏渠導流。臨證當察病機之所在,觀陽氣之狀態,審證求因,辨證施治,方得扶陽真諦。尤需警惕現代濫用附子、肉桂等辛熱之品,不辨陰陽虛實,反致劫陰耗液之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