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5|回覆: 1

[醫藥臨床]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眩暈案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1-4 05: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高某,女,67歲,2015年2月13日初診。

主訴:頭暈三天。患者面紅目赤,三天前不明原因性出現頭暈,伴有天旋地轉感,甚則嘔吐,右側臥位時頭暈明顯,右側耳鳴明顯,聽力減退,右側手抖,心慌且每日下午3點左右不適感加重。舌紅邊有齒痕苔白厚,脈滑。既往有右側神經性耳聾、頸椎退行性病變、高血壓病、腔隙性腦梗死、糖尿病等病史。輔助檢查:血壓偏高(160/90mmHg),心電圖未見異常,CT檢查未見異常。廣東省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劉志龍教授認為,此乃眩暈病的肝陽上亢證,用平肝潛陽、祛濕化濁法,方選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

方藥:柴胡15克,黃芩10克,法半夏15克,潞黨參15克,大紅棗20克,生薑片10克,炙甘草5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澤瀉30克,桂枝10克,生白朮15克,石菖蒲30克,生牡蠣20克,生龍骨20克,5劑,水煎溫服,一天1劑,一日3次。

二診(2015年2月17日):眩暈略減,嘔吐已止,右側耳鳴減輕,舌苔未化。改用參苓白朮散健脾祛濕為主,後隨訪諸症皆減。

按:眩暈的治療原則是補虛瀉實、調整陰陽。此患者肝陽上亢,因而出現眩暈、高血壓、面紅目赤、耳鳴等,化火生風則出現手抖、心慌。濕濁上逆則嘔吐、苔白厚、脈滑。因而,首診採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平肝潛陽,另加陳皮、石菖蒲、澤瀉、生白朮祛濕化濁。複診時眩暈略減,余證減輕,但舌苔未化,說明藥雖中病,但未得化其根源,故而從調脾胃入手,健脾祛濕。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何紂町 發表於 2025-4-27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眩暈案析義】

本案以眩暈為主症,病機屬肝陽上亢兼濕濁中阻,體現了中醫"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與"無痰不作眩"的複合病機。劉氏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施治,深得仲景方義與臟腑辨證之要旨,試析如下:

一、病機辨析
患者面紅目赤、手抖耳鳴乃肝陽化風之象,脈滑苔厚則為痰濕內蘊之徵。其症申時加重,恰值膀胱經氣旺之時,與【傷寒論】"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的時辰病理相合。少陽樞機不利,肝陽挾痰濕上擾清竅,故見旋轉性眩暈伴嘔吐。方中柴胡、黃芩疏泄少陽,龍骨、牡蠣鎮攝浮陽,正合"亢害承制"之旨。

二、方藥解析
原方去鉛丹之毒性,保留柴胡劑調暢氣機之本,更佐苓、澤、術、菖蒲組成"澤瀉湯"與"茯苓澤瀉湯"合方之意。【本經疏證】謂澤瀉"能行水上",配伍石菖蒲芳香化濁,尤宜耳竅濕濁阻滯之耳鳴。桂枝配牡蠣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義,鎮肝陽而安心悸,暗合"肝為語"之髒象理論。

三、治法轉歸
二診改投參苓白朮散,體現"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治未病思想。【醫宗必讀】強調"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患者舌苔未化提示中焦運化未復,故以四君子湯為底,佐砂仁、薏苡仁等健脾滲濕,既杜生痰之源,又助肝氣條達。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眩暈辨治當分清風、火、痰、虛之權重;其二,經方運用貴在活用,本案合入澤瀉湯治眩、溫膽湯意和胃,體現方劑疊用之道;其三,時序辨證與臟腑傳變理論對療效判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然需注意,龍骨、牡蠣等金石之品久服易礙胃氣,中病即止方為善法。
覃冒 發表於 2025-7-25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眩暈案析義】

本案以眩暈為主症,病機複雜,涉及肝陽上亢與濕濁中阻之虛實夾雜證候,頗合【內經】"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及丹溪"無痰不作眩"之論。今就病機治法析義如下:

一、肝陽挾濕之病機辨證
患者面紅目赤、手抖耳鳴,顯系肝陽化風之象;苔白厚膩、脈滑嘔惡,則為痰濕中阻之徵。其病位在肝脾兩髒,肝陽亢於上,脾濕蘊於中,形成上實下虛、風痰相搏之候。少陽樞機不利,故見午後申時(3-5點)症狀加重,此與【傷寒論】"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之時間醫學觀暗合。右側臥位加重眩暈,乃因"肝生於左"(【素問·刺禁論】),右側臥則肝氣鬱遏更甚。

二、方藥配伍之精義
劉師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深得仲景心法:
1. 柴胡、黃芩疏泄少陽,龍骨、牡蠣鎮攝浮陽,四藥相配,構成平肝潛陽核心
2. 半夏、生薑、陳皮、茯苓取二陳湯意,佐澤瀉、白朮寓澤瀉湯法,共奏化痰泄濁之功
3. 桂枝通陽化氣,石菖蒲開竅醒神,尤妙在黨參、大棗護持中焦,防金石藥傷胃

三、治法轉換之樞要
二診改投參苓白朮散,體現"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金匱要略】)的治未病思想。蓋土厚則木安,脾運則濕化,此即葉天士"治肝不應,當取陽明"之奧義。舌苔未化而先調脾胃,實為治病求本之舉。

四、臨證啟示
1. 眩暈辨治當分清風、火、痰、虛,本案四者兼具而側重風痰
2.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不僅治少陽證,更是調和肝膽、鎮驚安神之要方
3. 時辰辨證對判斷病位有重要參考價值
4. 舌苔變化常遲於症狀改善,乃濕性黏滯之徵,不可急功近利

此案示範了經方與時方融合運用的思路,體現了"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的辨證精髓。然須注意,龍骨、牡蠣等金石藥久服易礙胃,中病即止是為要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