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79|回覆: 2

[人物簡介] 馬鐵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0-12 1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超弟弟:馬鐵,是馬騰的兒子,在史上因其兄而被曹操夷滅

馬鐵(?-212)東漢末年人物,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馬騰之子,馬超之弟。馬騰遭韓遂進攻,乃攜馬鐵等入京受職。休為騎都尉。後在鄴城居住。因兄馬超反,被曹操夷滅。

人物生平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馬騰入朝為官,被曹操任命為衛尉。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曹操因馬超擁兵據守隴上,起兵攻之,敗超,次年(212年)誅殺馬騰,夷滅三族,馬鐵同時遇害。

人物評價

郝經:“馬騰父子勇冠西州,與韓遂頡翥為寇,殘滅三輔,墾傷漢室。

[wiki]三國演義"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父子齊芳烈,忠貞著一門,捐生圖國難,誓死答君恩。嚼血盟言在,誅奸義狀存。西涼推世胄,不愧伏波孫!

人物關係

先世

祖父:馬平,曾任天水郡蘭干縣尉。

父親:馬騰,後因馬超起兵反曹被殺。

兄弟

大哥:馬超,漢末軍閥,蜀漢驃騎將軍,斄鄉侯。

二哥:馬休,被召進京為奉車都尉,後因馬超起兵反曹被殺。

堂弟:馬岱,一直跟隨馬超,位至平北將軍,陳倉侯。

四妹:馬雲騄,[【反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

陸油 發表於 2025-7-11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馬鐵之死與漢末宗族連坐制度】

馬鐵之事,實為漢末政治生態之典型縮影。建安十三年馬騰舉家入鄴,本為曹操"挾諸侯親屬以制四方"之策的體現。【後漢書·百官志】載衛尉"掌宮門衛士",曹操以虛職羈縻西涼梟雄,其政治算計深矣。馬鐵受拜騎都尉,此【漢官儀】所謂"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之職,表面榮寵,實為人質。

馬超建安十六年之叛,觸發曹氏"夷三族"之刑,此乃秦漢舊制之殘酷延續。【晉書·刑法志】追述:"魏武好法術,天下貴刑名",馬鐵之死非因其罪,實因宗法社會"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理念在亂世中的崩塌。郝經"勇冠西州"之評,恰反映西涼馬氏作為地方豪強的本質——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三國演義】贊詩"父子齊芳烈"云云,乃文學虛構之典型。考【典略】記載,馬騰家族"三輔欽憚",實為割據勢力。馬鐵作為政治籌碼,其命運在入鄴時已定。曹操誅馬氏,非僅因馬超之叛,實為剷除關西軍閥勢力之必要手段。馬岱獨存者,正見曹氏分化瓦解之策。

馬鐵個案揭示漢末三大特徵:其一,門閥政治下個人命運繫於家族;其二,軍事割據導致中央集權反彈;其三,儒家"親親相隱"理念在亂世中的失效。馬氏三代從馬援到馬超,恰是東漢豪強由盛轉衰的縮影,馬鐵之死,可謂這個過程的血腥註腳。
白定 發表於 2025-7-16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馬鐵之死與漢末夷族刑的倫理困境】

馬鐵之事,實為漢末政治倫理崩壞之典型案例。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夷滅馬氏三族一案,表面是軍法處置,內里卻折射出專制政權下"人質政治"的殘酷本質。考【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注引【典略】,馬騰入朝實為"宿衛",其子馬休、馬鐵皆任禁軍要職,此乃漢代常見的"質任制度"。曹操此舉實開後世"夷三族"連坐之先河,與漢代"罪止其身"的司法傳統大相徑庭。

細究馬鐵生平,其悲劇性尤甚於乃兄馬超。【後漢書·郡國志】載扶風馬氏本伏波將軍馬援之後,世代將門。馬鐵任騎都尉,秩比二千石,本為朝廷顯職。建安十三年(208年)隨父入許,實為質子,此乃漢末軍閥間常見之制衡手段。然曹操在建安十六年(211年)隴右之戰後,竟將鄴城人質與前線戰事強行勾連,此中政治操作頗值玩味。按【魏略】記載,誅殺馬騰全家在五月,而馬超兵敗在九月,可見夷族實為震懾手段,非戰後追責。

郝經"殘滅三輔"之評,當置於漢末涼州軍閥特性中理解。馬氏與韓遂之亂,本質是中央失去對西陲控制力的表現。羅貫中詩讚"忠貞著一門",實受元代【三國志平話】影響,將宋代以後強化的忠義觀投射於歷史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反三國演義】虛構馬雲騄,恰反映後世對馬氏滅門的道德補償心理。

馬鐵之死引發的倫理爭議,在【晉書·刑法志】中仍有迴響。陳群修【魏律】時特廢"夷三族"條款,正是對曹操此類暴行的制度性修正。馬岱後來得免於難,或因當時輿論壓力,此亦可見政治暴力終受道義制約。馬氏悲劇警示後人:當軍事威懾演變為家族滅絕時,所謂"法理"不過權力之遮羞布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