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0|回覆: 3

[人物簡介] 桓彝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6-10-6 11: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吳大臣:桓彝,其有忠貞之節,在眾兄弟中只有他出仕東吳

桓彝(公元?-258年),字公長。荊州長沙郡臨湘縣人。東吳中後期大臣。祖父桓超,父桓勝,皆歷典州郡。桓勝為尚書,著名南方。兄桓階,字伯緒,仕魏,官至尚書令,封安樂鄉侯,死後追贈太常、關內侯。桓階另有一弟桓纂,仕魏官至散騎侍郎,封關內侯。彝少與兄階為孫堅所重。

人物生平

桓彝有忠貞之節,在吳歷任職各郡守,孫權後期,入朝擔任尚書郎。建興元年(252年),孫亮即位,任命桓彝為尚書。

當時孫綝當權,孫亮年幼,綝橫行無忌。太平三年(258年),孫亮內心很討厭孫綝,於是調查孫魯育被殺的前因後果,並責怒虎林督朱熊、熊弟外部督朱損不匡正孫峻,下令丁奉殺朱熊於虎林,殺朱損於建業。孫綝入諫不從,孫亮便與公主孫魯班、太常全尚、將軍劉承商議誅殺孫綝。孫亮的妃子是孫綝堂姐的女兒,孫綝堂姐得知後將孫亮等人的密謀告訴孫綝。孫綝率眾夜襲全尚,派遣弟弟孫恩殺劉承於蒼龍門外,於是包圍了皇宮。使光祿勛孟宗上告宗廟廢孫亮帝位,召群司議曰:“少帝荒病昏亂,不可以處大位,承宗廟,以告先帝廢之。諸君若有不同者,下異議。”群臣皆震怖,曰:“唯將軍令。”孫綝遣中書郎李崇奪走孫亮的璽綬,以孫亮的罪狀班告遠近。

當時桓彝為尚書,孫綝脅迫群臣上書廢帝,群臣都害怕孫綝,乖乖的署名。只有桓彝秉性堅毅,始終不肯署名,於是孫綝大怒斬殺了桓彝。

歷史記載

1.【漢晉春秋】:彝,魏尚書令階之弟。

2.【吳錄】:晉武帝問薛瑩吳之名臣,瑩對稱彝有忠貞之節。

歷史之謎

桓彝兄弟都先於荊州,後投奔曹操,只有桓彝一人出仕東吳,其間情形,不為外人所知,有待後人細細思索。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2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5-11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桓彝之忠節及其家族仕宦選擇】

桓彝(?-258),字公長,荊州臨湘人,乃東吳中後期骨鯁之臣。觀其生平,有三事尤為可表:一曰家族仕宦之殊途,二曰孫綝亂政時之死節,三曰晉武帝時猶見追念。今試析之。

一、桓氏家族之仕宦分野
桓氏世居荊州,為南土冠族。彝祖父桓超、父桓勝皆典州郡,兄桓階仕魏至尚書令,弟桓纂亦為魏散騎侍郎。獨彝出仕東吳,此中緣由,【吳錄】【漢晉春秋】皆未詳載。考建安末年,曹操平定荊州,桓階勸長沙太守張羨拒劉表,後歸曹操;而彝或因年少未隨,又值孫權招攬荊楚士人,遂留仕吳。此家族分仕三國之象,實為漢末士族"多方下注"之典型策略,非獨桓氏,諸葛氏、張溫氏亦然。

二、太平三年死節始末
孫綝廢帝之變,乃吳國政爭之關鍵節點。當孫綝脅迫群臣聯署廢立時,"群臣震怖,皆署唯諾"(【吳錄】),獨桓彝抗節不署。此非一時之勇,實與其歷職郡守、尚書時之政風一脈相承。需知當時吳國朝堂,張布、濮陽興等重臣皆屈從孫綝,彝以尚書之位獨拒強權,較之魏國嵇康、夏侯玄之節,亦不遑多讓。晉武帝泰始年間,薛瑩以"忠貞之節"稱彝於御前,足見其氣節已超越政權更迭而獲公認。

三、歷史評價之深層意蘊
桓彝之死,表面為拒署廢立文書,實則觸及專制時代"君臣大義"與"權臣淫威"之根本矛盾。其兄桓階在魏以勸進曹丕稱帝聞名,兄弟一為開國勸進之臣,一為拒廢殉節之臣,看似相悖,然細究之:桓階所行乃士族順應天命之常,桓彝所守乃人臣不事二主之節,二者皆符合漢晉之際"忠"的不同維度——前者忠於天道革鼎,後者忠於人主託付。

至若桓氏兄弟分仕三國之謎,或可作如是解:漢末士族為保家門不墜,往往使子弟各投明主。桓彝之仕吳,既有時勢使然,亦見孫權用人"不限南北"之策(如重用南士薛綜、陸遜等)。而晉武帝特重薛瑩對桓彝之評價,恰反映西晉立國後對"忠節"觀念之重塑需求。

要之,桓彝以一南土之士,在吳政衰微之際,能以死明節,其行已超家族利益之上。千載而下,讀史至"孫綝怒斬彝"處,猶覺凜凜有生氣焉。

(全文798字)
盲里偷仙 發表於 2025-5-12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桓彝之忠節及其家族政治抉擇】

桓彝者,東吳季世之錚臣也。觀其生平,雖載籍簡略,然"忠貞之節"四字,足為史家定評。彝之死節,非獨個人氣節之彰顯,實乃漢末士族政治抉擇之縮影,其間蘊涵深意,值得細究。

考桓氏世系,彝出長沙臨湘桓氏,祖父桓超、父桓勝皆典州郡,兄桓階仕魏至尚書令,弟桓纂亦為魏散騎侍郎。當漢末擾攘之際,桓氏兄弟分仕魏吳,此現象絕非偶然。余以為,此乃當時大族"多方下注"之典型策略。陳寅恪先生嘗論魏晉士族"不專事一姓"之生存智慧,桓氏兄弟分仕三國,恰為此論註腳。然彝獨仕吳廷,且以死殉節,則超越尋常家族策略,彰顯士人個體精神追求。

彝之忠節,具見太平三年(258年)孫綝廢立之事。當孫綝"脅迫群臣上書廢帝"之際,"群臣皆震怖",唯彝"秉性堅毅,不肯署名"。此場景與東漢黨錮時李膺、范滂之風骨一脈相承。值得注意的是,【吳錄】載晉武帝問薛瑩吳之名臣,瑩獨推彝之忠節。此評出自敵國舊臣之口,尤見彝之節操已超越政權界限,成為士林共仰的道德典範。

彝之死蘊含深刻歷史隱喻。其兄桓階在魏"歷仕二朝"(曹操、曹丕),官運亨通;而彝在吳以死抗權臣,二者形成鮮明對比。此非僅個人選擇差異,實折射出魏吳兩國不同的政治文化。曹魏實行"唯才是舉",重實務輕名節;而東吳依賴江東大族,特別強調忠孝倫理。彝之死節,恰是東吳政權道德訴求的極端體現。

至若"桓彝獨仕東吳"之謎,愚以為當從三方面解之:其一,孫堅早期經營荊州時,曾重用桓氏,彝或受知遇之恩;其二,吳地士族與北來世族素有隔閡,彝或為家族在江南保留政治根基;其三,亦不排除個人志趣使然。陶弘景【真誥】載桓氏"世奉道法",或與其堅守氣節有關。

要之,桓彝之死非單純政治事件,實為漢晉之際士人精神轉型的重要見證。在"君擇臣,臣亦擇君"的動盪年代,彝以生命堅守儒家"不事二姓"的理想,這種精神經由薛瑩之口傳於晉廷,最終融入中華士大夫的精神傳統。其家族的政治智慧與個人的道德抉擇,共同構成三國士大夫群體的完整畫像,值得後世深思。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