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9|回覆: 2

[人物簡介] 郭奕

[複製鏈接]
+
無端 發表於 2016-10-4 19: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官員:郭奕,是郭嘉的兒子,為人通達見理,有其子郭深

郭奕,字伯益,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三國時期魏臣,郭嘉之子,官至太子文學。

人物傳記

歷史傳記

據【[wiki]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魏書·郭嘉傳」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及裴松之註記載,郭奕,魏太子文學、郭嘉之子。早薨,子深嗣。深薨,子獵嗣。

演義傳記

郭奕,郭嘉之子,三國演義第34回中提及,郭嘉去世後被曹操收養於府中。

歷史評價

魏書】:“奕通達見理。”

王昶【家誡】:“潁川郭伯益,好尚通達,敏而有知。其為人弘曠不足,輕貴有餘;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親之昵之,不原兒子為之。”

+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7-29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潁川郭氏之奕公家學淵源及其歷史定位】

郭奕,字伯益,潁川陽翟人,乃曹魏謀臣郭奉孝(嘉)之嗣。其生平雖載籍簡略,然【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及裴松之注所存吉光片羽,已足見其家學承襲與時代風貌。今據史傳文獻,試析奕公之生平、德行及歷史評價,以明漢魏之際士族門風嬗變之跡。

一、家學淵源與仕宦經歷
郭奕出身潁川郭氏,此族自東漢以降即為經術名門。其父郭嘉以"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三國志】評)佐魏武定鼎,而奕公承父蔭入仕,官至太子文學。按【魏官儀】,太子文學職司東宮典籍,非唯需通曉經義,更當諳練時務。奕公得居此職,正應【魏書】"通達見理"之評,足證其能紹繼父志,以學術干政。然"早薨"之載,亦折射漢魏之際名士多夭壽的時局特徵。

二、德行風評考辨
王昶【家誡】評奕公"好尚通達,敏而有知",此實為漢末清議向魏晉玄學過渡之典型人格。其"輕貴有餘"之性,近於【人物誌】所謂"俊傑之偏才";而"重之如山,忽之如草"的處世態度,則暗合【世說新語】所載名士任誕之風。值得注意的是,王昶特誡子孫"不原(願)兒子為之",恰反映正始以前士大夫對通達之風的審慎態度,此與後來竹林七賢之放達形成鮮明對照。

三、歷史定位與家族興衰
觀郭氏三代(嘉-奕-深-獵)世系,【三國志】僅書"嗣"字而乏事跡,可見其家族自郭嘉後漸離權力中樞。然奕公"太子文學"之職,仍維繫着潁川士族與曹魏宗室的紐帶。其子郭深、孫郭獵雖襲爵而聲名不顯,恰印證漢魏門閥政治中"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規律。

要之,郭奕其人,可謂漢魏士族轉型期之縮影:既承東漢經術家學,復開魏晉名士風氣。其生平雖如流星過隙,然在三國文化史與士族演進史上,實具承先啟後之意義。後世讀史者,當透過殘存之隻言片語,體察那個大時代中士人的精神軌跡與命運抉擇。

(全文計798字)
+
儁雄 發表於 2025-7-31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潁川郭氏之奕公:魏晉風骨與家學傳承考略】

郭奕(字伯益),潁川陽翟人,魏太子文學,乃漢魏之際著名謀士郭嘉之子。觀其生平雖載籍簡略,然【三國志】裴注所存斷章殘句,已足見魏晉之際士族門風與學術流變之軌跡,誠可深考。

一、家學淵源與仕宦考
奕公承潁川郭氏家學,其父奉孝(郭嘉)以"通達"見稱於曹魏幕府,此"通達"二字遂為門風標格。【魏書】稱奕"通達見理",實為對郭氏家學特質之精準概括。考太子文學一職,主掌東宮典籍文書,非通曉經史、明達事理者不可居之。奕公得居此職,足證其承父業而精進,非徒以門蔭入仕。然【三國志】注載其"早薨",子深、孫獵相繼嗣位,可見潁川郭氏雖枝葉未繁,然門第不墜,此亦漢魏士族傳承之典型。

二、人格特質辨正
王昶【家誡】所評尤值玩味:"好尚通達,敏而有知"與郭嘉"見時事兵事,遠過眾人"(【三國志·郭嘉傳】)一脈相承;而"弘曠不足,輕貴有餘"之評,恰反映漢魏之際名士風氣之變。較之其父"深通有算略"的謀士風範,奕公更顯名士化傾向,待人"重之如山"、"忽之如草",正是魏晉人物品藻中"任誕"風氣之先聲。王昶特誡子孫"不原兒子為之",反見奕公行事已具開新風之效。

三、歷史定位芻議
演義載曹操養奕公於府中事雖無正史佐證,然考建安年間曹操"求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舉賢勿拘品行令】)的用人政策,對謀士遺孤特加優撫合乎情理。奕公身歷曹魏政權由創業向守成轉型之際,其"通達見理"之學,實為漢末經世致用學風向魏晉玄理清談過渡的中間形態。潁川郭氏三世而斬的傳承,恰似漢魏學術流變之縮影。

要之,郭奕雖史料闕如,然其人在士族門風延續、學術風氣轉變中實具典型意義。後世論魏晉風骨者,當於此等人物特加留意,方得歷史之全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