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26|回覆: 2

[人物簡介] 袁渙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28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漢官員:袁渙,在史上曾跟隨過呂布,是個直言敢諫的人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今河南太康西北)人。東漢末年官員。漢末戰亂,袁渙流寓江淮一帶,初為袁術所用,後投呂布。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兵剿滅了呂布,袁渙又轉投曹操,拜沛(今江蘇沛縣)南部都尉,後又任諫議大夫、郎中令等職,在任上盡心盡責,以敢諫直言稱名。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袁渙的父親叫袁滂,擔任東漢司徒。郡守任命袁渙擔任功曹之職,後來又舉薦給公府,在官吏考核中獲得較高的等級,授官譙縣縣令,未去上任。劉備任豫州牧,推薦袁渙為秀才。後來袁渙避難於江淮之間,被袁術所任用。袁術每次向袁渙諮詢探問,袁渙總是正氣凜然地論述自己的主張,袁術辯駁不過,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對他以禮相待。不久,呂布在阜陵攻打術,袁渙隨袁術一起迎戰,於是又被呂布拘留。呂布當初和劉備和睦親近,後來有了矛盾。呂布想讓袁渙寫信去大罵羞辱劉備,袁渙認為不能這樣做,呂布再三強迫他,都不答應。呂布大怒,用刀劍來威脅袁渙說:“做這件事就能活,不做這件事就死。”袁渙臉色絲毫沒有改變,笑着對呂布說:“我聽說只有德行可以用來羞辱別人,沒聽說用污言穢語來羞辱別人的。假使他本來就是個君子,將不會以將軍你的話為恥辱,假如他實在是個小人,將用你的話回覆你,那麼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說我先前侍奉劉將軍,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樣,假如有一天我離開這裡,再來痛罵將軍,行嗎?”呂布自感慚愧而作罷。

追隨曹操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呂布被曹操打敗和誅殺後,袁渙就跟隨曹操。

袁渙曾對曹操說“武器,是一種凶禍之器,萬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來影響他人,用仁義的思想來感化他人,同時安撫那裡的百姓,替他們掃除危害。這樣,百姓才可以和他們同生共死。您洞明事理舉世罕見,古人用來爭得民眾的方法,您已經勤勉地實行了;當今官府失去民眾的弊政,您也已經引以為戒了,四海之內依靠您得以免於危亡的災禍,然而百姓還不懂得仁義,希望您教導他們,那麼真是天下的福分了。”曹操很欣賞地採納了他的建議。

當時剛剛招募百姓去開墾荒地,百姓都不願意,紛紛逃離。袁渙對曹操說:“百姓安於鄉土,不願輕易遷移,千萬不能突然讓他們離開故土,順着他們的意願容易,違背他們的意願困難,應該順着他們的心意,願意去墾荒的就讓他們去,不願意去的不應勉強。”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百姓非常高興。

治理地方

後來袁渙升任梁相,治理政事崇尚教育引導,本着寬恕的原則思考後再去實行,外表溫和而內心果斷。

袁渙每每告誡各縣:“務必要撫恤鰥夫、寡婦、高齡老人,表彰孝順的子孫和貞節的婦女。常言說‘世道安定禮儀就周詳,世道動亂禮儀就簡略’,這個分寸全在於臨事斟酌。現今雖然仍不太平,難以推廣禮儀,然而這也在於我們怎樣做了。”袁渙為政崇尚教化訓育,凡事寬容思慮以後才行動,外表溫和柔順而內心能夠決斷。袁渙因病辭官,百姓思念他。後袁渙被任為諫議大夫、丞相軍祭酒。先後得到的賞賜很多,都被他分送了,家裡沒有什麼積蓄,他也始終不過問家中產業,匱乏了就從別人那裡去取,不做貌似清白明察的舉動,然而當時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稱魏公,建立魏國,袁渙任郎中令,行使御史大夫的職權。袁渙對曹操說:“現今天下大難已除,文武並用,才是長治久安的途徑。我認為可以廣泛地收集文章典籍,闡明先代聖人的教誨,用以改變民眾的所見所聞,使全國形成文明的風氣,那樣,對於偏遠地區的異族人,雖不能用武力征服,卻可以用文明的道德使他們嚮往而來。”曹操認為他的話正確。當時有人傳說劉備已死,眾大臣都表示慶賀,袁渙因曾被劉備舉薦為官,獨獨不去慶賀。為官幾年後去世。曹操為袁渙的死流下眼淚,賞賜穀物兩千斛,一份叫“以太倉谷一千斛賜與郎中令家”,一份叫“用垣下谷一千斛送給曜卿家”,外人不明白他的意思。曹操的教令說:“用太倉谷,是依據官法;用垣下谷,是因為他是我親密的老部下啊。”

魏文帝聽說袁渙過去抗拒呂布的事情,問袁渙的堂弟袁敏:“袁渙在勇敢怯懦方面是怎樣的?”袁敏回答說:“袁渙貌似平和柔順,但他在大節面前,處於危難當中時,即使是孟賁、夏育也比不過他。”

性格特徵

袁渙是司徒袁滂之子,當時名門子弟大多都不守禮法及律例,反而袁渙為人清靜,行為都必定守禮讓很多人感到敬佩。

袁渙曾獲不少賞賜,但都贈送了給別人,家中沒有儲下什麼財物產業,物資有不足就向人求助,但從不苛求,當時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

有傳言劉備己死,群臣皆慶賀,但因為袁渙曾被劉備舉為茂才,所以不祝賀。

歷史評價

曹丕:“故尚書僕射毛玠、奉常王修、涼茂、郎中令袁渙、少府謝奐、萬潛、中尉徐奕、國淵等,皆忠直在朝,履蹈仁義。”

袁敏:“渙貌似和柔,然其臨大節,處危難,雖賁育不過也。”

陳壽:“渙為政崇教訓,恕思而後行,外溫柔而內能斷。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家無所儲,終不問產業,乏則取之於人,不為皦察之行,然時人服其清。袁渙躬履清蹈,進退以道,蓋是貢禹、兩龔之匹。”

袁宏:“郎中溫雅,器識純素。貞而不諒,通而能固。恂恂德心,汪汪軌度。志成弱冠,道敷歲暮。仁者必勇,德亦有言。雖遇履虎,神氣恬然。行不修飾,名跡無愆。操不激切,素風愈鮮。”

葉適:“袁渙舉動節度,言議政干,皆近儒者,然特其粗爾。”

個人作品

與主簿孫徽等教

與曹子建書

長安情長 發表於 2025-7-9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袁渙之直諫風骨與政治智慧】

袁渙曜卿者,東漢末季直臣之典範也。觀其生平際遇,輾轉於袁術、呂布、曹操帳下,而能持守士節,屢進讜言,實乃亂世中難得之諍臣。本文試從三個方面剖析其政治品格與歷史價值。

一、剛正不阿的諫臣風骨
袁渙面對呂布"作書辱備"之命時,其應對堪稱經典。【三國志】注引【袁氏世紀】載其言:"夫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此語不僅展現其儒家正統的戰爭觀,更體現"士可殺不可辱"的節氣。其以"德行可辱人"對呂布,實為【論語】"君子以文會友"之實踐。尤為難得者,在刀劍脅迫之下仍能從容陳義,此等氣節,較之漢末諸多趨炎附勢之徒,猶鶴立雞群。

二、民本思想的行政實踐
袁渙仕魏期間,其"安土重遷"之諫,深得【孟子】"民為貴"之要義。建安年間屯田制初行,其主張"順民之欲"的漸進之策,與曹操"急耕戰之實"的功利政策形成微妙平衡。裴松之注稱其"每進忠言,皆合王道",確非虛譽。其任郎中令時,更將儒家"導德齊禮"思想融入律令執行,開創"以教代刑"之先河。

三、亂世士人的處世智慧
袁渙歷事三主而能全身,絕非偶然。其應對袁術"正議不為屈",對呂布"笑而拒之",仕曹操"屢獻嘉謨",皆顯【周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的處世智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雖直言敢諫,卻始終把握"諫而有度"的分寸,此即【孝經】所謂"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要而論之,袁渙之價值,不僅在於其個人氣節,更在於為亂世士人樹立了"和而不同"的典範。在漢魏之際道德潰散的年代,其人以儒家正道周旋於群雄之間,既保全士節,又經世致用,實開魏晉名士"外圓內方"風氣之先。後世史家將其與陳群、華歆並稱"建安三君子",良有以也。今人研習國史,於袁渙此類"小人物"尤當注目,因其往往更能映照時代精神之真相。
懶人不懶啦 發表於 2025-7-21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袁渙之直諫風骨與事君之道】

袁渙曜卿者,東漢名臣也。觀其生平,有三事尤為後世稱道:一曰抗呂不辱玄德,二曰諫曹陳仁義之策,三曰安民順其本性。此三者,實為士大夫立朝事君之典範,足資今人鏡鑒。

袁渙之剛直,見於拒呂一事最為典型。當呂布脅以刀劍,令其辱罵劉備時,渙從容對曰:"唯德可以辱人"。此語實本【論語】"君子以德服人"之旨。其言下之意,乃謂人格尊嚴不可褻瀆,縱處強權之下,亦當守節不移。更可貴者,渙以"他日更事他人,復罵將軍"反詰,既顯智謀,又合【春秋】"正名"之義。呂布雖悍,終為所屈,可見正氣之能懾服強梁。

及歸曹操,渙進言"兵者兇器"之說,實承【老子】"兵者不祥之器"之訓。然其建言不止於抽象說理,更提出"以仁義感化"的具體施政方略。考建安年間,曹操方以霸術取天下,而渙獨倡王道,此誠【孟子】所謂"說大人則藐之"的諍臣風範。曹操能虛懷納諫,亦見其政治胸襟。

至若墾荒安民之策,尤見袁渙深明【尚書】"民惟邦本"之理。其言"安土重遷,民之常性",直指秦漢以來徙民實邊之弊。建議"順其心意"的治理原則,與【周易】"通其變,使民不倦"的治國智慧暗合。渙非徒尚空談,而能針對時弊提出可行方案,此真儒者經世致用之學的體現。

細究袁渙事三主(袁術、呂布、曹操)而皆得敬重,其關鍵在於持守"和而不同"的處世之道。【禮記】云:"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渙之所為,正是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的實踐。其諫言皆本於經典義理,故能令人主信服;其立身始終秉持節操,故能全身遠害。

今之論者或謂亂世當隨波逐流,然觀袁渙生平,可知士君子無論治亂,皆當守經達權。其直諫之風,合於【孝經】"進思盡忠"之訓;其事君之道,合乎【中庸】"時中"之義。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袁渙之行事,實為從政者立身處世之明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四日未時|(立秋) 2025/8/7/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