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73|回覆: 1

[醫藥臨床] 【本經】:吳茱萸 - 溫中止痛 降逆止嘔 助陽止瀉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6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吳茱萸『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根,殺三蟲。』(【本經】)

吳茱萸味辛、苦,氣溫,主入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辛溫能暖脾胃,苦能降逆止嘔、咳,即『溫中、下氣』,故可治療脾胃虛寒、運化失常之嘔吐、泄瀉、腹痛,也可治療胞宮虛寒之月經病;而且,吳茱萸的『止痛』作用很強,凡脾胃虛寒或肝胃虛寒導致的痛症,如胃痛、脅痛、厥陰頭痛、婦女痛經、寒疝等,表現為喜溫喜按,噁心嘔吐,納呆腹脹,畏寒肢涼,便溏泄瀉,舌淡苔白,脈沉弦或遲者,尤宜於用吳茱萸,如吳茱萸湯、導氣湯、溫經湯、四神丸等。

慢性腎衰竭之屬脾腎陽虛、水濕濁邪內盛,症見尿少,水腫,嘔吐,泄瀉,納呆,腹脹者,可予以吳茱萸湯與真武湯合方溫腎健脾、利水降濁,藥用吳茱萸6克,黨參15克,生薑10克,大棗5枚,熟附片10克,茯苓30克,焦白朮10克,益母草30克,車前子15克,其中,加益母草、車前子是為了加強利水作用。

慢性腹瀉久治不愈者,乃因脾陽虛弱,日久傷及腎,致命門火衰,強調溫腎固澀二法,用吳茱萸15克溫中散寒入脾,五味子100克收斂固澀入腎,此方雖簡,卻有良效。

左金丸乃黃連為君,佐少量吳茱萸為臣,用量為6:1,治療肝火犯胃證之脅痛口苦、嘔吐吞酸。余受此啟發,認為吳茱萸為君,佐少量黃連為臣,用量仍為6:1,可治療心腹積冷、心下結氣之胃寒證,凡見脘腹冷痛、脹氣,嘔吐吞酸,冷食不消,畏寒喜暖,舌淡苔潤,脈沉弦緊者,予以吳茱萸9克,黃連1.5克,山梔子3克。因腹內久郁寒濕,必蘊濕火,梔子入六經,泄三焦火,又能行結氣,故宜加之。

女性月經不調,少腹冷痛脹滯,經水色紫成塊,淋漓不盡者,為沖任虛寒、瘀血阻絡,經水不能循經而行,妄行於經絡之外而淋漓不盡,擬溫經湯去生薑加炮姜、烏賊骨化瘀止血,藥用當歸6克,白芍6克,吳茱萸6克,川芎6克,炮姜6克,法半夏6克,丹皮6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桂枝6克,阿膠6克(烊化),炙甘草6克,烏賊骨15克。婦女經行腹冷痛,嘔吐,經水紫黯有塊者,余常用少腹逐瘀湯加吳茱萸、生薑溫經散寒,止痛止嘔,療效顯著。

陰疽如流注、痰核、瘰癧、乳岩、橫痃、脫疽、貼骨疽、鶴膝風等,屬營血本虛、寒凝痰滯痹阻肌肉筋骨血脈關節所致者,症見患處漫腫無頭,酸痛無熱,皮色不變,破潰膿液如血水不稠,口不渴,舌淡脈沉細等,可以吳茱萸300克,蓽茇100克,細辛100克研末,用醋調敷於局部,紗布固定,每日更換,同時內服陽和湯。

吳茱萸依靠其辛溫走散之性,通過開發腠理,達到逐風寒濕邪而止痹痛之功。

吳茱萸辛溫燥烈,容易耗氣動火,故陰虛有熱者忌用。吳茱萸有小毒,臨床不宜用量過大、服用時間過長。

向亦 發表於 2025-5-4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吳茱萸經義闡微與臨證應用發微】

吳茱萸一物,載於【神農本草經】中品,其性味功用,誠如經文所云:"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此二十八字,已盡括其要義。今就經旨結合臨證,詳析其理。

一、性味歸經探賾
吳茱萸辛溫苦降,專入肝脾二經。其辛溫之性,能宣能散;苦降之質,可通可泄。張仲景立吳茱萸湯治厥陰頭痛、乾嘔涎沫,正取其辛開苦降、直達肝經之妙。王好古謂其"沖脈為病,逆氣里急者宜之",實因沖脈隸屬肝經,此物能疏肝和沖故也。

二、主治功效鈎玄
1. 溫中止瀉:其溫中之力,非僅暖胃,尤擅醒脾。【聖濟總錄】治脾泄方中,每與肉豆蔻同用,取"辛以行氣,溫以守中"之義。今人治五更泄用四神丸,佐補骨脂、肉豆蔻,正本此理。
2. 降逆止嘔:仲景吳茱萸湯證"食谷欲嘔",乃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候。現代用於妊娠惡阻屬寒證者,常與砂仁、紫蘇梗配伍,取其溫而不燥、降不傷正之性。
3. 止痛要藥:其止痛非僅散寒,更能疏肝。朱丹溪治疝氣方中,每與川楝子、小茴香同用,形成辛-苦-辛配伍法度,使氣機得暢而痛自止。

三、臨證配伍精要
1. 寒熱相配:左金丸(黃連:吳茱萸=6:1)治肝火犯胃,若寒甚者當反其制,用茱萸6黃連1,此即【韓氏醫通】"顛倒左金"之法。加梔子者,取其"火郁發之"之義。
2. 剛柔相濟:溫經湯中吳茱萸配阿膠,剛藥得柔制而不僭,柔藥得剛制而不滯。去生薑加炮姜者,因炮姜守而不走,更利血分。
3. 升降相因:與升麻同用治陰疽(如陽和湯加減),一昇陽氣,一降濁陰,使毒邪外透。

四、現代應用拓展
1. 腎病應用:合真武湯時,需注意吳茱萸用量宜輕(3-6g),因此物走而不守,過劑恐傷真陰。益母草宜用鮮品,利水不傷正。
2. 婦科調經:少腹逐瘀湯加吳茱萸,須佐以酒芍(白芍酒炒),形成辛-酸配伍,既增強止痛之效,又防辛散太過。
3. 陰疽治法:治流注、鶴膝風等,宜外用吳茱萸研末醋調敷湧泉穴,取"引火歸元"之意。

結語:吳茱萸之用,貴在把握"辛開苦降"四字真訣。然其性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臨證時當遵李時珍"引經報使"之說,配伍得宜,則能收奇效而不致偏頗。學者當於仲景諸方中細究其配伍精義,方可得其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