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6|回覆: 0

[儒家學說] 從六經看孔子的文獻編纂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19 07: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吳榮政

自古代莊子、司馬遷、班固到當代范文瀾、周予同、匡亞明,都認為孔子整理編纂過六經。孔子(前551-前479年)編纂六經,是中國文化史、學術思想史、教育史、史學史乃至檔案事業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那麼,人們會問:孔子為什麼編六經?為什麼能編六經?怎樣編六經?他編六經遵循的準則是什麼?這些問題,儘管先哲與時賢多有論述,但見仁見智,各有千秋,總覺還有剩義,仍有進一步梳理的必要。

一、編纂六經的原因

孔子編纂六經的原因之一是他視文獻存亡繼絕為己任,原因之二是他要以六經做教材。
孔子認識到文獻對於了解過去、鑑往知來以及垂訓鑑戒的作用,因而重視文獻。他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註:【論語·八佾】)又說:『吾猶及史之闕文也。』(註:【論語·衛靈公】)還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註:【論語·述而】)孔子所說的『文』、『文獻』,就是文書檔案、歷史資料。他認為文獻的足或不足,是能否正確了解過去的關鍵。『信而好古』的孔子在研究夏商周時,深感文獻不足,所見現存文獻缺遺或『不知而作』之處又不少。這表明孔子對文獻不足及文獻缺佚與穿鑿妄作現象的深切憂慮。他還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註:【論語·為政】)孔子所說的『禮』包含了文獻,說明文獻能起鑑往知來的作用。他曾評論晉太史董狐書『趙盾弒其君』且『示於朝』一事,讚揚『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註:【左傳】宣公二年、昭公三年、定公四年、閔公元年、哀公十一年、襄公二十九年、昭公二年、文公七年、隱公六年、昭公十七年、成公十四年(二條)、哀公六年、僖公二十八年(二條)、僖公元年、昭公二十九年),充分肯定董狐的記載所起的垂訓鑑戒作用。據【論語·鄉黨】記載,孔子『式負版者』。說的是孔子乘車在外,遇到手持邦國圖籍(地圖戶籍)的人,必俯身表示深深敬意。這些足以說明孔子對文獻的高度重視。但是,孔子適逢諸侯爭霸、東周之『季世』(註:【左傳】宣公二年、昭公三年、定公四年、閔公元年、哀公十一年、襄公二十九年、昭公二年、文公七年、隱公六年、昭公十七年、成公十四年(二條)、哀公六年、僖公二十八年(二條)、僖公元年、昭公二十九年):天子式微,公室卑弱,大夫兼併,禮樂廢,【】、【】缺;再者,史官職位並不穩定,有的失守,有的『不知而作』,甚至抱典載籍,流亡他國。因此,博學多聞的孔子不無自豪而又自信地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註:【論語·子罕】)面對各國文獻有散佚、妄作之虞,他不得不把文獻存亡繼絕的歷史重任擔當起來,因而編【】、【】,定【】、正【】,贊【周易】,作【春秋】。
原來,在夏商周三代,典冊(文件史書)皆由天子、諸侯和卿大夫手下的官吏(主要是各種史官)所寫作,所掌握,非官吏不能掌管,不能學習。學在官府,學必有師,老師皆是貴族官吏,他們不肯把知識傳授給非貴族出身的人們。而到了春秋晚年,社會劇變,貴族陵夷,政權逐漸下移,階級結構發生變化,士階層迅速崛起,文獻學術也在較廣的範圍內開放。昔則貴族壟斷文化教育,今則國人中的優秀分子也能獲得知識而躋身於士階層。
孔子適應時代的需要,首創私人講學,並將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和文獻整理事業。他創辦的私學有:廣泛的培養對象,低廉的收費標準,頗大的辦學規模,明確的教學目的(詳後),經他整理的定型教材和以德育為首、以知識技能為次的教學內容,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取得了卓越的辦學成效。其培養對象是『有教無類』(註:【論語·衛靈公】)。其收費標準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末嘗無誨焉。』(註:【論語·述而】)其辦學規模與辦學成效,司馬遷有過總結:『弟子(按,先後)蓋三千焉,身通六藝(按,從學術角度講即六經;從技能角度講指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有二人。』(註:【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打破了千多年來世卿世祿和學術教育壟斷的局面,培養了大批各類英才,使許多並無傳統身份的人接觸了過去不可能接觸到的文獻,獲得當時最先進最前沿的知識與技能而加入士階層,以滿足各國諸侯、卿大夫對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
至於孔子所採用的教材和教學內容,據【論語】和【史記】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註:【論語·述而】)孔子將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註:【論語·先進】)四科講授,講授時使用『雅言』。『子所雅言,【】、【】、執禮(按,應含【】、【】、【春秋】),皆雅言也。』(註:【論語·述而】)『孔子以【】、【】、【】、【】教。』(註:【史記·孔子世家】)這裡所謂『文』與『文學』即學術,實際上是經學(六經)。這說明,孔子教授諸生的內容是以德育為首,以傳授知識技能為次,所使用的教材便是經他精心整理和編纂的六經,授課時講『雅言』,即京音,用當時的普通話,以便與來自各地的學生進行交流。

cl15816 發表於 2025-7-5 05:40 | 顯示全部樓層
六經編纂與孔子文化使命的深層意蘊

吳榮政先生【從六經看孔子的文獻編纂】一文,系統梳理了孔子整理六經的動因、條件與方法,頗具學術價值。然細究之,孔子編纂六經的文化意義,尚有可申發之處。

一、文獻編纂的文化自覺

孔子"信而好古"非徒好古而已,實為一種文化自覺。【論語·八佾】載"夏禮吾能言之"章,表面言文獻不足之憾,深層則體現孔子對文化連續性的焦慮。春秋時期"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左傳·昭公十七年】),禮樂崩壞,典籍散佚。孔子以"述而不作"的姿態整理六經,實為在文化斷裂處建立連續性。其"式負版者"之舉(【論語·鄉黨】),非僅敬重文獻載體,更是對文化傳承者的禮敬。這種自覺,使六經編纂超越單純的文獻整理,成為文化命脈的延續工程。

二、教材編纂的教育哲學

以六經為教材,蘊含孔子的教育哲學。【禮記·經解】云:"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六經非知識堆砌,而是人格養成的有機體系。孔子刪【詩】定【禮】,皆貫穿着"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的教育次第。這種編纂思路,使六經成為"成德之教"的載體,而非單純的知識匯編。

三、編纂準則的微言大義

孔子編纂準則,可概括為"述而不作"與"微言大義"的統一。【史記·孔子世家】言孔子"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是"述";而"筆則筆,削則削"(【史記·孔子世家】),則是以"作"的精神行"述"之事。如【春秋】"約其文辭而指博"(【史記·孔子世家】),一字褒貶中蘊含王道理想。這種編纂方式,形成中國經典特有的"文本—詮釋"互動傳統,為後世"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的闡釋學開闢道路。

要之,孔子編纂六經,實為在禮崩樂壞之際重建文化秩序的努力。其意義不僅在於保存文獻,更在於確立了中國文化"述往思來"的傳統。六經之所以能成為中華文化的元典,正因孔子在編纂中注入了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人格養成的教育智慧與微言大義的詮釋空間。此中深意,猶待今人繼續體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一日卯時| 2025/7/5/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