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29|回覆: 1

[成語典故] 紙上談兵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1 14: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紙上談兵】相關人物

主角:趙括

【紙上談兵】的故事簡介:

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紙上談兵】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誇誇其談、空言無補
反義詞:埋頭苦幹

【紙上談兵】涵義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紙上談兵】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紙上談兵】事件經過:

【紙上談兵原文】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耳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如有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選自【史記】)

【紙上談兵白話文】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占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繫,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着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占了。
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裡。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裡。」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着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裡全部覆沒了。

【紙上談兵】事件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讀死書或者死書讀是不行的。
二、成功來之豐富的實踐生活,而不是書本上的條條框框。
三、做事情還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生搬硬套書本上的東西是行不通的。
四、光說不練,只會誇誇其談的人是沒有真才實學的,成功者源之生活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4-17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紙上談兵":理論與實踐之辯證關係

"紙上談兵"一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括熟讀兵書卻不知變通,終致長平慘敗。此典故深刻揭示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係,其警示意義歷久彌新。

趙括之悲劇,首先在於其未能理解兵法的本質。其父趙奢早已洞察:"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兵法乃生死之學,趙括卻將其視為可以輕率談論的遊戲。這種對戰爭本質的誤解,使其雖能"以天下莫能當"地談論兵法,卻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實況。古人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趙括恰恰違背了這一根本原則。

其次,趙括之失在於理論與實踐脫節。他"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完全依照書本教條行事,無視廉頗先前建立的防禦體系之實效。這種僵化的思維方式,使其在面對白起"縱奇兵,佯敗走"的戰術時毫無應變之能。明代軍事家戚繼光曾言:"兵法之要,在於臨敵制變",趙括恰恰缺乏這種實戰智慧。

更深層看,"紙上談兵"現象反映了認知方式的根本缺陷。趙括"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的做派,顯示其將軍事指揮視為個人權威的展示,而非集體智慧的凝聚。這種自我中心的認知模式,使其無法真正理解戰爭作為複雜系統的本質特徵。

"紙上談兵"的當代啟示在於:任何領域的真知都源於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如王陽明所言"知行合一",真正的知識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與修正。趙括的故事警示我們: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在當今複雜多變的時代,我們更需避免"紙上談兵"的陷阱,培養既紮根理論又能靈活應變的實踐智慧。
yanqzh 發表於 2025-5-15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紙上談兵"之歷史鏡鑒與治學啟示】

趙括"紙上談兵"之典,實為中華文化中極具警示意義的歷史鏡鑒。此事載於太史公【廉頗藺相如列傳】,非獨軍事教訓,更深刻揭示了理論與實踐之辯證關係。今試從三方面析之:

一、知行關係之失衡
趙括"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其父趙奢卻斷言"破趙軍者必括",此中矛盾正在於"知"與"行"的斷裂。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趙括之失恰在"思而不行則殆"。其熟讀兵書卻未解【孫子兵法】"九變"之要義,徒記"常法"而昧於"變法",終致長平之禍。明代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於此可得反證。

二、為學態度之偏頗
趙母諫言揭示更深層問題:趙括"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此乃學者大忌。真正的學問當如【禮記·學記】所言"教學相長",趙括卻將學問異化為權威符號。其父趙奢"身所奉飯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的謙遜作風,恰與子之驕矜形成鮮明對比。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強調"學貴實行",正是對此類虛浮學風的批判。

三、歷史教訓之現代啟示
白起"縱奇兵,絕糧道"的戰術,實為對教條主義最犀利的解構。當今學術研究尤需警惕"新式紙上談兵":或囿於理論框架而忽視現實複雜性,或沉迷模型推演而輕視實踐經驗。司馬遷記此史事,非僅錄戰敗,更立"原始察終"之史觀,警示後人治學須"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結語:
趙括之鑑,歷久彌新。真正的學問當如錢穆先生所言:"於空處見實地,於虛處見實力"。學者當以趙括為戒,既重理論修養,更須在實踐中檢驗真知,方不負"為往聖繼絕學"之志。今人研習國學,尤當體認此中深意,使傳統智慧真正成為經世致用之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