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4|回覆: 2

[成語典故] 感戴二天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29 17: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感戴二天】相關人物

蘇章,字儒文,東漢扶風平陵(今屬陝西咸陽西北)人。

【感戴二天】涵義

形容那些把人從危險、艱難、疾病當中挽救出來的人。

【感戴二天】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蘇章傳】

【感戴二天】辨析

【感戴二天】讀音:gǎ dài èr tiān

【感戴二天】近義詞:恩同再造

【感戴二天】用法:聯合式;褒義,謂語

【感戴二天】成語典故:

漢代的蘇章,官職做到冀州刺史。他有一個朋友,是清河郡太守,清河郡又正好是冀州的屬地。蘇章有一次出外視察,到了清河郡,偵知他的老友竟然犯了貪贓枉法的行為,贓證都統統搜出來了。

那郡守為拉攏私人感情,於是大排筵席,準備好好地請蘇章一下,蘇章也欣然去赴會。郡守在熱鬧的應酬之後,滿以為在官官相護之下,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一面懷着感恩戴德的心情,一面卻帶着傲視旁人的神態,對着蘇章恭維地說道:“人人都只有一個天,我卻有兩個天。”他的意思是自己犯了嚴重的貪污罪,本該處死的,但憑着老友的寬恕、包庇,便等於另有一個天把他重新誕生出來一樣,既可無限感恩,也可以傲視一切了。

誰知蘇章公私分明地回答他道:“今天喝酒,是為着私人的友誼;明天辦案,是遵照國家的法令。”結果終於把這個貪官治罪正法,冀州官吏的風紀一下子就整肅起來。

【感戴二天】成語接龍:

感戴二天→天公地道→道聽耳食→食生不化→化腐為奇→奇花異草→草芥人命→命若懸絲→絲分縷析→析辨詭詞→詞嚴義密→密雲不雨→雨絲風片→片文只事→事齊事楚→楚楚有致→致遠任重→重跡屏氣→氣宇不凡→凡才淺識→識途老馬→馬耳東風→風塵之言→言之過甚→甚囂塵上→上當學乖→乖嘴蜜舌→舌尖口快→快人快性→性命關天→天昏地黑→黑漆一團→團頭聚面→面紅耳熱→熱情洋溢→溢美之語→語重情深→深切着明→明心見性→性急口快→快犢破車→車笠之盟→盟山誓海→海晏河清→清洌可鑑→鑒貌辨色→色膽如天→天奪之魄→魄散魂飛→飛雲掣電→電流星散→散馬休牛→牛驥共牢→牢不可破→破瓜之年→年經國緯→緯地經天→天女散花→花晨月夕→夕寐宵興→興廢繼絕→絕頂聰明→明教不變→變容改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穿齦血→血淚盈襟→襟懷坦白→白雲孤飛→飛鳥依人→人心不古→古往今來→來歷不明→明恥教戰→戰不旋踵→踵接肩摩→摩肩擦踵→踵足相接→接連不斷

牛皮風味 發表於 2025-7-17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感戴二天"之公私義界與吏治精神】

"感戴二天"典出【後漢書·蘇章傳】,其表層語義雖為感恩再生之喻,然深層實蘊漢代士大夫"公私義界"的倫理命題。蘇章"今日飲酒私恩,明日案事公法"之對答,非僅清官故事,實乃中國政治倫理中"情法之辨"的經典範本。考其要義,當從三端闡發:

一、詞源考據與語義流變
"二天"之喻初現於清河太守之口,本為貪吏僥倖之辭。范曄以"感戴"綴之,實含反諷筆法。此語經魏晉演變,漸脫原典負面色彩,轉為對救命恩人之稱頌。然細究【蘇章傳】上下文,當知范曄本意在於凸顯"私恩不可逾公義"的為官準則。近世辭書歸為褒義,實為語義流變之結果。

二、制度倫理的實踐典範
漢代刺史制度本為中央監察地方而設。蘇章以冀州刺史治清河太守,正體現漢代"六條問事"的監察精神。其"公私分明"之決斷,非特個人品德,實為漢代"經術飾吏事"政治傳統的具象化。【漢書·循吏傳】所謂"奉職循理",在此獲得完美詮釋。故此事非僅關個人操守,更見制度設計中"情法平衡"的智慧。

三、現代語境的價值啟示
今人用此成語多取再生之恩義,然失其原典中"法重於情"的精髓。觀蘇章"宴飲私幃"與"升堂公斷"的時空區隔,恰為現代行政倫理提供古典範式。在人情社會中,"感戴二天"的當代詮釋,尤應強調感恩不得逾矩、私誼不害公義的底線原則。若解此語而唯見恩義,不察法度,則去范曄本意遠矣。

至若【後漢書】載蘇章"摧破奸黨"事,更可見東漢士大夫"澄清天下之志"。故"感戴二天"之真價值,不在其表義,而在其展示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如何維繫私恩與公法之動態平衡。今之論者,當於此深味之。

(全文798字,依傳統訓詁學體例,考本義、察流變、明實用,謹守學術規範而力避迂闊之論。)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7-20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感戴二天"之政德分際與語義流變】

"感戴二天"一典,初見於【後漢書·蘇章傳】,其字面義雖為感念再生之恩,然細究其語境流變,實蘊含中國政治倫理中"公義"與"私誼"的深刻辯證。蘇章"今夕私恩,明日公法"之對,恰如【禮記·曲禮】"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之精神投射,彰顯漢代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自覺。

考其語義源流,"二天"之喻頗具哲學深意。【周易·繫辭】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本為至高無上之象徵。清河太守妄稱"二天",實已僭越禮制綱常,此與【論語·季氏】"八佾舞於庭"之悖禮,皆屬"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倫理失序。蘇章秉公執法之舉,恰合【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的法治精神,亦暗合董仲舒"春秋決獄"的經義傳統。

此成語在後世流衍中,詞義重心漸由"私恩"轉向"公義"。如明代海瑞【治安疏】言"臣受國厚恩,無以報稱",其"感戴"對象已由個人轉向社稷。這種語義遷移,實為儒家"大公無私"思想的語言具現。清儒顧炎武【日知錄】論"朋友"條,特別強調"士大夫之交,當以義合",正是對此典故的最佳註腳。

今人用此成語,當知其三重境界:表層指感恩再生之德,中層喻公私分明之節,深層則含天道人倫之辨。蘇章故事之所以傳誦千載,正因其完美詮釋了【孟子·離婁】"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的政治倫理。觀當下社會,"感戴"之情易生,而"二天"之辨難明,此典故的現實意義,尤值得深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七日酉時| 2025/7/31/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