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6|回覆: 2

[國學灌水] 湖北襄陽一考古工地出土貝殼堆 古人也愛吃『河鮮』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19 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湖北襄陽一考古工地出土貝殼堆 古人也愛吃『河鮮』

襄陽8月17日電(記者夏靜 通訊員塗玉國、張亞婷)近日,湖北省襄陽市一考古工地驚現神秘貝殼堆,引發眾人猜測,有人認為是古人祭祀所用,有人認為是用來招財聚寶的。16日,湖北省考古專家研究後認為,該貝殼堆並沒有特殊意義,應該是當地居民生活遺留物,見證了當地群眾生活習俗。

今年6月,為了配合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襄陽市文物考古所在襄州區古驛鎮宋灣村發現了一處大型墓葬群,發掘出土了青銅盤、青銅勺、青銅帶鈎及大量陶雞、陶狗、陶灶等陶器。據該市考古所專家王偉介紹,從地表採集的遺物可初步判定該遺址的時代約為兩周時期,墓葬年代大致為東漢至六朝時期。

在此次發掘中,考古人員在灰坑中發現了3處整齊堆放的貝殼堆。王偉說,因為這是襄陽地區考古中首次出土的貝殼堆,並且這些貝殼堆整齊放在一個區域內,從而引發人們的猜測與聯想。有人認為,這些貝殼可能象徵招財聚寶;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當地在周代時祭祀的一種民俗。

湖北省考古專家通過會商後認為,這些貝殼是當地群眾從附近的唐白河捕撈並食用後的丟棄物,並沒有特殊含義,只能說明古人也喜歡吃『河鮮』。

宋灣遺址所在地緊靠漢江最大支流的唐白河西岸。古驛鎮位於鄂豫兩省交界處,是古代襄陽通往長安、洛陽的一條重要驛道,被譽為『北出襄京第一驛』。王偉認為,此次考古發現說明,古驛鎮早在周代至六朝時期就有大量人群居住,並且較為繁華,為進一步認識和了解鄂西北地區楚文化面貌,廓清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4-27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襄陽宋灣遺址貝殼堆考略:兼論兩周至六朝時期漢江流域的飲食文化

近日湖北襄陽宋灣遺址出土的貝殼堆,引發了學界與公眾的關注。此發現雖被部分人士附會為祭祀遺存或財富象徵,然經考古專家研判,實為古人食用後的廢棄物。此結論不僅揭示了漢江流域先民的飲食習俗,更為探討楚地與中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重要線索。

一、貝殼堆的考古學定位
宋灣遺址的貝殼堆出土於灰坑,共三處,堆放整齊,貝殼種類以淡水貝類為主。此類現象在長江中游史前遺址(如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中屢見不鮮,多與先民採集經濟相關。而兩周至六朝時期,漢江流域已進入農耕文明,貝類作為蛋白質補充來源,仍為重要副食。【周禮·天官】載『鱉人掌取互物』,鄭玄注『互物,蚌蛤之屬』,可見貝類捕撈在先秦時期已納入官方管理。宋灣遺址貝殼堆的發現,恰印證了文獻記載,反映了唐白河沿岸居民『靠水吃水』的生活智慧。

二、飲食習俗與生態環境的互動
遺址毗鄰唐白河,水系豐沛,為貝類繁殖提供了優越條件。貝殼堆積的規模與集中性,暗示此地可能存在季節性捕撈或集體宴飲活動。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出土的陶灶、陶雞等明器,表明東漢至六朝時期喪葬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盛行,而貝殼堆或為生前飲食習俗在墓葬區的間接投射。此現象與【儀禮·士喪禮】所強調的『祭食』傳統相呼應,體現了飲食在生死觀念中的延續性。

三、文化交融的考古學證據
宋灣遺址地處『北出襄京第一驛』,為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交匯之地。貝殼堆與青銅盤、帶鈎共出,既保留了楚地『飯稻羹魚』的傳統(【史記·貨殖列傳】),又吸收了中原禮器文化。這種物質文化的雜糅,正是【漢書·地理志】所稱『楚有江漢川澤之饒,民食魚稻』的實證,亦為探討楚文化北漸提供了新視角。

綜上,宋灣貝殼堆的發現,雖無神秘色彩,卻是微觀史研究的珍貴素材。其價值不僅在於補苴文獻闕載的日常生計,更在於揭示環境、飲食與文化的三重互動。未來若結合同位素分析,進一步探究貝類捕撈的季節性規律,或可深化對古代資源利用模式的認識。

(全文約780字)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5-11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襄陽宋灣遺址貝殼堆考釋:從飲食遺存看楚地先民生活圖景】

襄陽宋灣遺址出土的貝殼堆,實為兩周至六朝時期先民飲食文化的物質遺存。此類發現雖在襄陽屬首次,然置於長江中游考古學視野中考察,實為反映古代濱水聚落生計模式的典型標本。筆者試從三個維度闡釋其學術價值:

一、生態適應與資源利用
貝殼堆積層位明確位於生活灰坑,與陶灶、食器共出,確證其為飲食廢棄物的考古學判斷。唐白河作為漢江支流,其豐富的淡水貝類資源(當屬蚌科Unionidae或蜆科Corbiculidae)成為先民穩定的蛋白質來源。這種"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與【周禮·天官】"漁人掌以時漁為梁"的記載相印證,體現楚地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

二、飲食文化與經濟形態
貝殼堆積的規模反映群體性消費特徵,暗示當時已形成穩定的捕撈經濟。青銅勺、盤的伴出,說明貝類已納入正式烹飪體系,或為【楚辭·招魂】"胹鱉炮羔"飲食傳統的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遺址位於南北驛道要衝,這種"河鮮"飲食可能兼具本地消費與貿易物資雙重屬性。

三、聚落考古的新證
貝殼堆積的發現修正了古驛鎮歷史空間認知。其延續使用從周代至六朝,與【水經注】"襄鄉縣故城"的記載可相互參證,證明該地作為漢江中游樞紐的持續繁榮。這種飲食遺存與青銅器、陶明器共生的文化面貌,恰是楚文化吸收中原禮制(如青銅食器)又保持地方特色(水產利用)的微觀體現。

此發現啟示我們:考古遺存的闡釋需避免過度神秘化,當以地層學與類型學為基礎,結合環境考古與文獻考據。宋灣貝殼堆的價值,正在於它平凡而真實地記錄了先民"飯稻羹魚"的生活圖景,為理解楚地基層社會提供了鮮活標本。未來研究應關注貝殼種屬鑑定與微痕分析,進一步還原古代水生資源利用的全鏈條過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