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51|回覆: 0

[文學研究] 衝突中尋路桃花源讀張煒近作【陶淵明的遺產】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5-6 1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衝突中尋路桃花源——讀張煒近作【陶淵明的遺產】

讀張煒近作【陶淵明的遺產】(中華書局出版),仿佛目睹陶淵明從魏晉的『叢林』中顯出身影,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張煒以長篇小說【你在高原】摘取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桂冠,但其實他在文學評論,尤其是在古典文學欣賞這一方面也做了頗多研究,早幾年就出版了【楚辭筆記】【也說李白與杜甫】。這部【陶淵明的遺產】緣於2014年秋天萬松浦學院的陶淵明詩歌藝術研討,因是錄音整理稿,偶見主題重複或前後文的車軲轆話,然瑕不掩瑜,文雖短而意味長,解讀出一個更立體的陶淵明。

魏晉詩歌力求華美獵奇。劉勰曾批評:『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陶詩初始被譏為『田家語』,但珍珠終究不被塵土湮沒,如一汪清水,滌盪眾聲喧譁。好友顏延之和沈約記載其『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事跡,後來鍾嶸撰寫【詩品】,將陶淵明稱為『隱逸詩人之宗』。至唐、宋時山水詩詞大盛,還是蘇軾最相契,『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豐美』,可謂是品出了陶詩淡中真味。

陶淵明恬淡無為的隱士形象深入人心,其實他還有不少『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這樣的詩句,他的血脈里流淌着東晉大將軍陶侃的血液,同時又有外祖父孟嘉那種超脫、閒適的名士風範,相互交融,造就的陶淵明是剛柔並濟的,如民國文人蕭望卿所言,陶淵明接受了儒家持己嚴正和憂勤自任的精神,追慕老莊清靜自然的境界,也染了點佛家的空觀、慈愛與同情,並且也兼容了一點遊俠的作風。

張煒說魏晉盛行『叢林法則』,陶淵明身上體現的『文明法則』與『叢林法則』不可調和的深刻矛盾,在陶淵明全部人生里得到了細緻而充分的詮釋,這是他留下的最大一筆遺產。張煒絕不止於文本研究,而是以今人的眼光回望,將他放置於時代的背景,因此我們在書里讀到了更多側面的陶淵明。陶淵明並不是一個不理世事、超脫孤拔的模型,他曾經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張煒提醒我們要看到他的逃離和回歸,要看到他耕居生活的窘迫處境,要明白他直到最後都是入世心很重的人,唯其看見他的不得已而為之,方能理解這種理想碰壁、文明敵不過叢林的創痛。陶淵明向着大地而生,他在田園裡辛勞形體,在詩章里抒寫歡樂和傾吐愁腸。『隱』不是退縮、逃避,陶淵明在物質上很辛苦,在精神上卻實現了心靈的突圍,他真摯地熱愛農耕生活帶給他的自由不羈。

現代人活得心累,常常想要學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尤其嚮往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蔣勛曾經笑談,白領朋友想去台中養豬,他對朋友說,你就是到了那裡也不是自己養豬,你就只是嘴上說說罷了。陶淵明棄官隱居,同樣要面臨吃飯問題,他在詩中自嘲種田『草盛豆苗稀』,收成不佳,最終『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但他守到了最後,我們能做到嗎?關於撂飯碗的事兒,張愛玲寫過一篇小文。一對窮夫妻依傍着富親戚生活,端人家飯碗,免不了要看人家眼色。有一回,男人憤怒了,拉着老婆說:『我們走。』然後,頓了一頓,男人接着說:『走,到樓上去。』他們能走到哪裡去?男人當然明白自己的處境。吃飯的時候,自然又下樓了。

很多人對生活狀態不滿意,同時又耽溺其中而不敢改變。很少人會真正自問:這種生活究竟適不適合我?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容納肉身,並同時解放心靈?誰都不是單純的社會個體,你想要再次起錨,而你身上早就牽絆幾重了。如何能掙、敢掙、捨得掙開?張煒說:『值得特別肯定的是詩人回歸之後獲得的健康的生命力量,是由此而成就的另一種積極的人生。』人可以簡單素樸,而且是有質量、有信仰地活着。陶淵明在現實與意志願望的衝突里尋求出路,柔韌而不肯彎曲的生命力,讓種子不死,思想盛開。

+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7-26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衝突中尋路桃花源】一文對張煒【陶淵明的遺產】的評述頗具見地,然猶有可申論之處。今試從陶學流變與當代闡釋維度略作補苴。

陶淵明形象之建構,實為千年文化闡釋史之縮影。鍾嶸【詩品】置之中品,昭明太子獨標高格,至蘇軾乃成"魏晉以來一人而已"的定評。張煒之貢獻,在於揭示這種形象建構背後的文明衝突本質。陶公【感士不遇賦】云"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恰為其所處"叢林法則"時代之寫照。其歸田非消極避世,實為以農耕文明對抗門閥政治之積極選擇。

就詩學層面而言,陶詩"質而實綺"的特質,實開中國審美"平淡"傳統之先河。宋人葛立方【韻語陽秋】謂"大抵欲造平淡,當自組麗中來",此中辯證關係,正與陶詩"猛志固常在"與"悠然見南山"之雙重面相暗合。張煒敏銳捕捉到這種詩風背後的精神張力,將"田家語"還原為對抗時代浮華的文明選擇。

當代闡釋尤需注意者,乃陶淵明思想中的儒道互補結構。其【飲酒】詩"羲農去我久"之嘆,顯見儒家情懷;而【歸去來兮辭】"聊乘化以歸盡"又深得莊子三昧。張煒以"文明法則"概括此精神複合體,實為創見。民國時期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已指出新自然說之價值,今人闡釋更當注意其"形盡神不滅"論中的文化守成意義。

至若陶公農耕實踐,非僅生計所迫,實含文明實驗性質。【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所云"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正是以勞動重構生命價值的嘗試。張煒將其置於現代性批判視野中考量,揭示出"心靈突圍"的當代意義,可謂深得陶學"通古今之變"的闡釋真諦。

要之,陶淵明遺產之核心,在於示現亂世中精神堅守的可能路徑。張煒此著以"衝突"為解讀密鑰,既承續千年陶學傳統,又賦予其觀照當代生存困境的新維度,誠為古典文學現代闡釋之典範。讀者若能由此進入,或可於今之"叢林"中,覓得一方精神之"桃花源"。
hf772697 發表於 2025-7-29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衝突中尋路桃花源】一文對張煒【陶淵明的遺產】的評述頗具見地,然猶有可申論處。今試從國學研究視角,補苴數端。

陶淵明之"文明法則"與"叢林法則"的衝突,實為士人精神史之永恆命題。考【晉書·陶侃傳】載其"朝夕運甓"的勤勉,與【世說新語】所述孟嘉"落帽風流"的放達,恰構成陶淵明精神譜系的兩極。張煒敏銳捕捉到這種血脈中的張力,然更需指出:陶詩"猛志固常在"與"悠然見南山"的並置,非簡單性格矛盾,實乃魏晉玄學"名教與自然"之辯在個體生命中的具象化。王弼所謂"聖人體無"的哲學命題,在陶淵明處轉化為"即事多所欣"的生活實踐。

蘇軾"外枯中膏"之評,深得陶詩三昧。然陶詩之"淡",非技法之淡,實為生命境界之淡。錢穆先生【中國文學論叢】指出:"淵明之淡,乃從濃烈中鍛冶而出。"觀【飲酒】其五"採菊東籬下"句,表面寫閒適,內里實蘊"此中有真意"的哲學證悟。這種"即平凡見超越"的審美範式,開宋明理學"活潑潑地"之境,非僅文學遺產,更是精神遺產。

張煒謂陶公"入世心重",此論發人深省。陶集【贈羊長史】"路若經商山,為我少躊躇"之句,顯見其未能忘懷世事。然其入世非功利之入世,乃道德之入世。朱熹【朱子語類】云:"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箇能不要,所以高於晉宋人物。"此正可見陶公之"文明法則",實為以道德自律對抗權力異化的精神實踐。

至若"田園"意象,非僅地理概念,實為精神家園之象徵。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考其"新自然說",指出其歸隱乃"別有天地非人間"的價值重建。現代人所謂"心累",恰因缺失此精神家園。陶公"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的安頓,或可為當代人提供一種對抗異化的文化資源。

要之,陶淵明之遺產,不僅在文學審美,更在生命態度。其"文明法則"之當代意義,正在於示現一種對抗工具理性的可能——在汲汲營營的現代社會中,葆有"縱浪大化中"的從容,或才是真正的精神突圍。張煒此著,可謂打開了重新發現陶淵明的當代視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