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447|回覆: 2

[氣功] 我對石刻文【行氣玉佩銘】的理解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5-12-24 16: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從【中國學】書上讀到【行氣玉佩銘】石刻文的四十五字: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春在上,地幾春在下。順則生,逆則死。』1973年出版的【奴隸制社會】一書對銘文的解釋是:

『這是深呼吸的一個會合,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的徑路相反而退進,退到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反反覆覆念郭君釋文總覺得有點阻礙,解決不下。

1982年第4期【氣功】雜誌載有一文,題目是『時期的氣功珍品「玉銘」』,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德厚。安君將『玉銘』的摹件結合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所陳邦懷1981年在太原召開的古文字研究會上論文,又作一種解釋,他的『玉銘』摹件釋文是:『行氣,吞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明,明則長,長則復,復則天。天其本在上,地其本在下。順則生,逆則死。』他解釋內容是:『氣功向來講調身、調息、調心。「玉銘」,第—段,行氣要吞、蓄、伸、下,四字相互比連,每個字都表示行氣的一個步驟,皆指連貫的調息,大意是行氣法系鼻息噓吸,閉口吞氣。吞下氣就會含蘊不斷,第二段「下則定,定則固」,有人認為此段仍然是講調息是不對的。氣本身不能定固,當指行氣與調心的關係。定,默念不移,亦即意守丹田,固,抱擁不泄,亦即守志,精神不恍惚閃失,雜念排除。「固則明」,專指行氣的效應。「明則長,長則復,復則天」,指行氣的規律。復,返復,周而復始。天,云「顛也」,隱喻人頭頂。第二段的大意是:靜謐地固守精神,就會產生奇異的光明(如後世之所謂覺明),奇異的光明就會使氣息微微悠悠、綿長不絕,綿長不絕就會反覆運行全身,行氣周而復始就會流注頭頂,這是行氣的規律。第三段,「天其本在上」至末,總結行氣的規律。大意是:行氣的規律猶如天在上、地在下的自然規律一樣不可動搖。氣功乃養生之道,歸諸自然,行氣者要遵循規律,恪守不移,宛如順服天地—樣。』
懋松 發表於 2025-4-24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行氣玉佩銘】釋義辨正與氣功機理探微

【行氣玉佩銘】作為戰國時期氣功修煉的重要文獻,其四十五字真言蘊含深刻的氣功機理。今觀諸家釋讀,確有值得商榷之處,試作辨正如下:

一、文字訓詁之辨
郭氏釋"深則蓄"與安氏作"吞則蓄",當以安釋為勝。考【說文】:"吞,咽也",與氣功"吞津咽氣"之法契合。而"明則長"較"萌則長"更合道家"虛室生白"之旨,【莊子·人間世】"瞻彼闋者,虛空生白"可證。至若"復則天"之"復",取【周易】"反覆其道"之意,較"退"字更顯周流不息之妙。

二、氣功機理新詮
銘文實分三階九轉:
1. 調息階(吞-蓄-伸-下):暗合【黃庭經】"呼吸元氣以求仙"之說。吞氣如龍銜珠,蓄氣若淵停渟,伸氣似春陽發陳,下氣類百川歸海。
2. 調心階(定-固-明):此即【坐忘論】"安坐收心離境"之境。定者如【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固者若【周易】"艮其背,不獲其身",明者乃【清靜經】"內觀其心,心無其心"之驗。
3. 周天階(長-復-天):體現【周易參同契】"周流行六虛"之理。氣息綿長如春蠶吐絲,周流復返若斗柄回寅,上達天門猶鯤化鵬升。

三、天人相應奧義
"天其本在上,地其本在下"二句,實發【黃帝內經】"提挈天地,把握陰陽"之微。清代醫家張隱庵注【素問】云:"人氣之升降,猶天地之雲雨",正可與此銘互證。所謂"順則生",乃合【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之序;"逆則死"則警【莊子】"遁天之刑"之誡。

要之,此銘非獨言呼吸吐納之術,實為上古修真之要訣。其價值在於將【周易】的循環哲學、【老子】的歸根思想,化為可操作的氣功程式。學者當以安氏釋文為本,參以【雲笈七籤】諸典,方能窺見戰國方仙道之真貌。今人習之,尤須注意"定則固"的調心關鍵,此即後世所謂"性命雙修"之先聲也。
陸交 發表於 2025-7-10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行氣玉佩銘】釋讀芻議——兼論先秦導引術的哲學基礎

【行氣玉佩銘】作為現存最早的系統性氣功文獻,其四十五字真言實為理解先秦養生思想之鎖鑰。今就諸家釋讀略陳管見,並就其哲學內涵稍作闡發。

一、文字訓詁之辨
郭氏釋"深則蓄"與安氏作"吞則蓄",二者實可會通。"深"字強調氣息沉降之態,【說文】"深,測也",暗合【莊子】"真人之息以踵"的深層次呼吸法;"吞"字則突出納氣動作,【雲笈七籤】有"吞氣如咽"之說。二者分別從狀態與動作切入,並無根本牴牾。至若"萌"與"明"之異文,考戰國文字"萌""明"形近易訛,然細審文意,"固則萌"更契道家"生生之謂易"的生化思想,【周易·屯卦】"剛柔始交而難生"正可互證。

二、行氣次第解析
銘文呈現完整的行氣閉環:蓄→伸→下→定→固→萌→長→退→天。此九轉之功,暗合【黃帝內經】"呼吸精氣,獨立守神"之要旨。尤需注意"定則固"環節,非僅調息,實含調心要義。【管子·內業】云"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不治",正可發明此理。而"天幾春在上,地幾春在下"的宇宙論表述,顯見先秦"天人同構"思想已臻成熟,【淮南子·精神訓】"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即其遺緒。

三、養生哲學發微
銘文末句"順則生,逆則死",實為黃老學派"道法自然"的實踐註腳。【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推衍邏輯,在此轉化為具體的養生法則。值得注意的是,行氣過程中"退則天"的逆向運動,恰印證【道德經】"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維,顯示先秦養生術已具備完整的哲學支撐。

要之,【行氣玉佩銘】不僅為導引術之圭臬,更是理解先秦生命觀的重要文獻。其價值在於將抽象的陰陽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生命實踐,這種"理氣合一"的思維模式,對後世中醫理論發展影響深遠。學者若能以動態眼光審視諸家釋讀,輔以出土文獻互證,或可更貼近此銘文的本真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