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361|回覆: 1

[氣功] 練習易筋經的三大核心器具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0 07: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嚴格來講,在易筋經的器具中,除了器械以外,還有同類陰陽助修和內服外洗的藥物。對於易筋經所能達到的武學境界,器具的使用是至關重要的。

雖然外壯神勇在易筋經的整體技術結構中尚屬『末技』,但那是指修道的終極境界而言。這種『末技』實際代表了克敵制勝、內壯外堅的武學最高成就。在易筋經中,沒有任何招式,因為有強大的功力基礎作後盾,拳腳到處,摧枯拉朽,碎金裂玉,中者立仆,根本無需與敵周旋。精妙的招式固然可以彌補功力的不足,但終究無法替代功力。而易筋經由內而外,煉養相兼,且功成不退,老而彌壯,絕不像世俗流傳的靠蠻力而成的所謂『硬功』,一旦年老氣衰,不但功力喪失殆盡,且損害人的健康。

現代醫學證明,任何外力的打擊都會造成人體毛細血管的破裂和損傷。如果只是一次打擊或極輕微的損傷,人體的自我修復功能自然可以恢復。但長期不斷的損傷,勢必會產生大量的淤血,形成微小的血栓,在血管中沉積,在人體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造成心臟栓塞而猝死,或慢慢侵蝕肌體的健康。那種超越人體生理極限的劇烈活動,表面上肌肉虬結,拳腳生風,但內里所受到的損傷往往是致命的。這種嚴重違背人體正常生理規律的運動,簡直就是在『透支』生命,無論用多麼有營養的膳食和保健品都無法彌補這種傷害。許多格鬥高手、拳王因此猝死沙場,而僥倖沒死的,也大多留下一身傷痛伴隨終生。近幾年中國界內家拳的空前火熱情況,足以說明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習武追求的應該是什麼?簡單地說,就一個字——養。練養相兼,才能厚積而薄發。

現在,有些人認為樁功至上,筆者不敢苟同。縱觀樁功的要領,不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之總旨。要領做對了,至簡至易,養生效果一流。但若以樁功代替招式、器械等直接進入實戰,那簡直是望梅止渴。已故格鬥家趙道新先生就曾經譏諷樁功『五花大綁躲在角落裡獨享精神激戰』,真可謂入木三分!如我所習練的河北,除了配合呼吸走五形拳架外,獨特的大槍(杆)練法依然是功力訓練的核心。還有,楊露禪先生平端小車過門檻,武派宗師郝為真先生能將八十斤的鐵棍連抖兩百多下,恐怕靠盤架子是盤不出來的。一力降十會,沒有『百鍊鋼』,哪來的『繞指柔』?其實,各門各派對於器械的運用都十分重視,且秘不示人。

既然使用器械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可習武又離不開器械的使用,這豈不是矛盾?不,器械的使用是有前提的,除了量體裁衣、循序漸進、嚴格掌控火候外,內功的證量標準是成敗的關鍵。那麼內功要達到什麼境界才能使用器械呢?【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內壯神勇後行說】中說:『不如內功行至病去身強,內充氣積,任督交通,導引路熟,河車運勁,存想意純,過後擇一閒暇處,循其規矩,按其部位,一其心志,運煉一周,外壯成而內壯愈至,最為良法。』【真傳易筋經·九易筋骨成神勇】也指明:操功之前,內功已臻氣透三田、河車自轉、馬陰藏相之境地,方可進行推揉,且為惟一之證量標準。在坊間諸多版本之中,上述兩派所言可謂直指要害。但是內功達到如此境界的確不易,得內功真傳都可能會皓首窮經,余者更難望其項背,這是易筋經修煉的一道鐵門檻。世人往往貪圖外壯見效神速,不肯積年累月從內功人手,越級而進,這就和世俗流傳的蠻力拍打的硬功沒有區別,與易筋經內壯外堅之境界宵壤立判。

上面提到的【真傳易筋經】是四川忠縣張義尚先生得自涪陵人黃克剛先生家傳的方法,相傳為道家東派異士授與黃氏先人。正因為此淵源,清代道家東派學者傅金銓先生曾為其題詞:『輿公秘傳易筋經,仙佛妙諦道難名,擇人而授先聖德,世守勿替衣缽存。』在世傳諸多的易筋經版本中,【真傳易筋經】最為完整,層次清晰,其中輔助內功的降魔杵、玉關鎖、頂心劍為別於他家的獨特法器,尤其披露了內壯外堅之鍊氣核心——『九轉呼吸』,稱之為『真傳』,果然名符其實!【真傳易筋經】流傳地域處於康藏一帶,故其功法中多有藏密修法的痕跡,這是學者必須知道的。

易筋經中的內服藥物在各流派中差異很大,但都是建立在中醫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之上。但由於各人體質之間差異很大,不宜輕試,當諮詢有經驗的中醫師,辨證服用,方為穩妥。或以一些滋養五臟、補益氣血的中成藥替代,不失為方便之道,大可不必拘泥。中國古代道家原有服餌一派,用之於武功修煉,的確能事半功倍,不可輕視。外洗之『湯方』只有地骨皮、食鹽兩味,易購價廉,效果絕佳。我在練掌功時曾用過,活血逐淤,緩解疼痛,且拍打後雙手皮膚細膩白潤,絕無粗糙淤滯之弊病。

這裡重點說一下同類陰陽的助修。【古本易筋經】曾指出:鍊氣至意到氣注的時侯,氣還流布於筋肉五臟之間,必須要斂氣入骨,使骨髓充盈,只有這樣氣血才能源源生發,髓壯骨堅自然會生出神力來。但是骨骼和筋肉之間隔着一層膜,必須以氣將膜騰起才可接着進行下一步,而煉膜比煉筋難得多,這是易筋經修煉的又一個鐵門檻。事實上,許多內家拳最後都要通過煉膜而做到斂氣入骨,這也是外家拳和內家拳的真正界限。但易筋經煉膜的方法極具特色,只要條件具備,完全可以很快見效,這是其它方法無法比擬的,我們不能視其為迷信。關於這個問題,我曾請教過有經驗的老中醫,確定是有理論根據和物質基礎的。在有的版本中,那些試圖以自己推揉的方法來代替的方法,除了舒筋活血之效等同於按摩以外,對煉膜毫無用處。

『揉法』的要點在於『積氣』,『積氣』的關鍵在於『守中』。練功的時候,行功者雙目神光內斂,諸緣放下,凝神調息,慢慢做到萬念俱空,即為『守中』。當真正做到一絲雜念都沒有的時侯,就可以進行『揉法』了。因為人體內的精、血、神、氣都是由意識來驅使的,意行則行,意止則止,如此精神內守,氣自然會貫注於推揉之處,繼而充於骨與膜之間,這樣膜自然會騰起,接下來利用木杵、木槌密密搗煉,逼氣入骨,方為正途。因為膜已騰起,搗煉捶打時自然就不會傷及骨骼。而自己進行推揉,心已二用,神氣一散,當然沒有效果。按照陰陽生克的原理,根據行功者體質的陰陽屬性,還要選擇同類陰陽的屬性與之匹配,諸如女子外陰而內陽,可借其陽而制其衰;男子外陽而內陰,可借其陰而制其盛等,都是取陰和陽暢之效果。而推揉的順序也要由右至左來進行,因為根據中醫理論,肺藏於右而肝藏於左,右肺主氣,左肝主血,由右至左是推氣人血,方能令血氣相融,而不致生滯礙之弊。若想自力更生,用鍊氣或拳術的方法來煉膜斂氣入骨的話,耗日持久,如果方法不善抑或行持不當,流弊甚多,不若易筋經神妙如斯。
真衣 發表於 2025-3-31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易筋經三器辨微】

習易筋經者,當知"形、炁、藥"三器相濟之理。器械為形器之助,木杵、石袋之屬,非為蠻力,實導氣血;陰陽雙修為炁器之要,借同類互感激發先天之炁;藥餌乃補器之資,內服外敷,調理臟腑營衛。三者如鼎足而立,缺一則功行難圓。

今人每執石鎖、鐵棒為能事,殊不知外壯器械之用,貴在"以形引氣"。昔少林僧以木杵拍打,其聲如雷而體若棉絮,正合"外剛內柔"之旨。若一味追求皮肉堅硬,反阻氣血周流,此所謂"執器失器"也。至於陰陽助修,非房中采戰之邪術,實取天地交感之理,如【周易】泰卦所示"天地交而萬物通",學者當明辨之。

藥餌一道尤需審慎。古傳易筋方有草烏、乳香等三十五味,今人體質已異於古,若拘泥成方,恐有"削足適履"之患。昔紫凝道人【易筋經義】云:"藥補不如氣補,氣補不如神補。"可見三器運用之序,當以神馭氣,以氣運形,形藥相輔,方合"中和"之道。

今觀市井所謂硬功,多違生理之常。肌肉虬結者,往往脈道壅塞;拳腳生風者,常見臟腑暗損。此皆不明"器為道用"真義,遂使至寶蒙塵。學者當知:易筋之器,終為煉神還虛而設,若止於碎磚斷石,猶買櫝還珠矣。
孔世 發表於 2025-6-22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易筋經修習中器與道的辯證關係】

來帖所論易筋經三大器具之要,頗具見地,然其間理法猶有可申明處。今試以"器道相濟"為綱,分述三昧。

一、器械之用,非止於形
易筋經所謂"揉石、木杵、藥袋"三器,實為"形氣神"三才具現。揉石練形之剛,木杵導氣之柔,藥袋養神之和。昔達摩祖師示"借器鍊形,以形引氣",正是此理。器械非外物,實為身體延伸。譬如揉石之法,非為增肌力,乃通過器物傳導震盪,激發經脈氣機。此與【黃帝內經】"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暗合。

二、藥物輔修,陰陽互濟
外洗內服之藥,當分"金液玉漿"二途。外洗取草木金石之精,通過皮毛腠理調節營衛;內服依四時五行配伍,重在調理臟腑氣化。然須明辨:藥餌如渡舟,到岸當舍。明代周履靖【赤鳳髓】載:"藥助三分功,七分在自修",若執藥為功,反成桎梏。

三、心器相應,方為究竟
所謂"同類陰陽助修",實指心法之器。少林秘傳"易筋經十二式",每式皆配觀想心法。如"韋陀獻杵"必存想金剛杵光耀周身,"倒拽九牛尾"須意念氣貫尾閭。此乃【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實踐註腳。

至若來帖論及硬功傷身之弊,可謂切中時病。然需知器械運用之要,在"鬆緊得宜"四字。清代萇乃周【萇氏武技書】云:"用器如撫琴,過剛弦斷,過柔音啞。"今人習武多失中和,非器之過,乃用法之謬也。

至於樁功之辯,竊以為當破"體用二分"之執。王宗岳【太極拳論】"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器械與樁功本是一體兩面。楊露禪端車、郝為真抖杆,皆是活樁功夫的外顯。所謂"百鍊鋼成繞指柔",正說明器與道本無二致。

結語:習武之人當知"器以載道,道以御器"。器械之用,不在剛猛而在精微;藥物之效,不在強力而在調和;心法之妙,不在玄虛而在切實。若能參透此中三昧,方可謂得易筋經真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十日寅時| 2025/7/4/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