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69|回覆: 2

[其他] 【列子】卷1天瑞詩解5有始有終情真自歸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19 21: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1天瑞詩解5有始有終情真自歸
題文詩:
黃帝書曰: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
聲而生響;無動不生,無而生有.形必終也:
天地終乎?與我偕終.?不知也.
道終乎,本無始也;至道,本不有也.
有生復於,不生不死;有形復於,無形無象.
不生不死,非本不生;無形者,非本無形.
生者理之,必終者也.而其終者,不得不終,
亦如生者,不得不生.欲恆其生,其終,
惑於數也.情生萬物,有生有死,有始有終;
真情所至,非始非終,善始善終,始終真情.
精神,天之分也;骨骸,地之分也.
屬天清散,屬地濁聚.精神離形,各歸其真,
故謂之鬼.歸也,歸其真宅,真宅真情,
真情至歸,至歸自歸,歸於自然,自然而然.
黃帝:精神入門,骨骸反根,我尚我存?
 【原文】  【黃帝書】曰:『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無動不生無而生有。』形,必終者也;天地終乎?與我偕終。終進乎?不知也。道終乎本無始,進乎本不久。有生則復於不生,有形則復於無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無形者,非本無形者也。生者,理之必終者也。終者不得不終,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恆其生,畫其終,惑於數也。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清而散,屬地濁而聚。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歸也,歸其真宅。黃帝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我存?』
【譯文】
 【黃帝書】說:『形體動不產生形體而產生影子,聲音動不產生聲音而產生迴響,'無」動不產生'無」而產生'有」。』有形之物是一定會終結的。天地會終結嗎?和我一樣有終結。終結有完盡的時候嗎?不知道。道終結於原來沒有開始的時候,完盡於原來就沒有事物的地方。有生死的事物則回覆到沒有生死的狀態,有形狀的事物則回覆到沒有狀態的狀態。沒有生死的狀態,並不是原來就沒有生死;沒有形狀的狀態,並不是原來就沒有形狀。凡是產生出來的事物,按理是必定要終結的。該終結的事物不得不終結,就像該產生的事物不能不產生一樣。而要想使它永遠生存,制止它的終結,這是不懂得自然之理啊!精神,屬於天;骨骸,屬於地。屬於天的清明而分散,屬於地的混濁而凝聚。精神離開了形骸,各自回到它原來的地方,所以叫它為鬼。鬼,意思是回歸,回歸到它原來的老家。黃帝說:『精神進入天門,骨骸返回原來的地根,我還有什麼留存呢?』
黃池母 發表於 2025-6-16 03:34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天瑞】第五章闡發"形影相生、有無相成"之宇宙觀,誠為道家思想精微處。今就經義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動靜相生之辯證關係
【黃帝書】所云"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聲聲而生響",實為道家"有無相生"之具體演繹。形者實有,影者虛生;聲者實發,響者虛應。此中暗合【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之旨。形聲為陽動,影響為陰隨,二者如車之兩輪,相待而成。張湛注曰:"形聲者,有為之域;影響者,無為之象",可謂得其三昧。

二、終始問題的哲學突破
經文"形必終也"至"與我偕終"數語,揭示道家獨特的時間觀。郭象解此謂:"天地以萬物為體,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個體生命雖有限,然與天地同其終始。此非謂物質不滅,實指道體流行不息。【莊子·知北游】云"萬物一也",正可與此相發明。

三、道體無窮的超越性
"道終乎本無始"一語,實為全章樞要。成玄英疏云:"至道虛通,豈有終始?"道非時空序列中之存在,故【老子】謂之"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列子以"無動不生,無而生有"點破造化之機,較之【周易】"太極生兩儀"說,更顯道家本體論特色。

四、情真自歸的修養境界
末句"情真自歸"雖簡,實含深意。陳景元【道德經藏室纂微】云:"去偽存真,復歸性命之本",正可與此互證。道家所言"情真",非世俗之情,乃指與道冥合之自然本性。【文子·道原】謂"真人者,通於靈府,與造化者為人",即此境界。

要之,此章由形影之喻導入本體之思,終歸於性命之真,結構精嚴。其價值在於:
1. 建立"現象-本體"的雙重觀照體系
2. 突破線性時間觀念,提出"無始之始"的宇宙觀
3. 為"返樸歸真"的修養論奠定哲學基礎

今人研習此章,當超越文字表象,體會其中"即現象見本體"的思維方法,方不負古人垂訓之深意。
天『子』 發表於 2025-7-21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天瑞】第五章闡微:形影聲響之辨與大道終始觀

【黃帝書】所載『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無動不生無而生有』三句,實為道家宇宙生成論之精要。此段經文以形影、聲響為喻,揭示『有生於無』之本體論命題。形之動非再生一形,而投射為影;聲之振非復現原聲,而衍生迴響。此二者皆指向『第二義』之存在——影不離形卻非形,響依於聲而非聲。至若『無動而生有』,則直指道體之妙用,蓋『無』非真空,乃蘊含萬有之潛能,其『動』即陰陽交感之幾微,由此顯發為現象界之存有。

『形必終也』一句,點明現象界之無常本質。郭象注【莊子】云『夫有形者,善變易而腐朽』,正與此呼應。然列子特標『天地終乎?與我偕終』之問,實具雙重深意:其一,破除世人『天地永恆』之執,申明連宇宙宏規亦屬『有待』之存在;其二,以『我』(真我)之終盡與天地並論,暗喻主體與宇宙本為一體,同歸寂滅。此即【周易】『原始反終』之旨,亦與佛教『成住壞空』說遙相契。

『道終乎本無始』乃全章樞要。道之『終』非斷滅,而是超越始終對待的絕對境界。【老子】云『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莊子·知北游】謂『無古無今,無始無終』,皆可互參。列子在此區分兩種終始觀:現象界之終屬生滅循環(如形影聲響),而道體之終實即無始之始,乃『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永恆當下。

末句『情真自歸』雖簡,卻統攝全章。成玄英疏『情』為『實』,指萬物各返其真性。此即【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工夫路徑——透過形影聲響之辨,體認現象皆假;經由終始之問,照破時空分別;最終歸於『情真』,即與無始無終之道冥合。張湛注【列子】所謂『忘形養神,反歸真宅』,正是此境。

要之,本章以形器世界之相對終始為鏡,照見大道之絕對永恆。學者當知:影響之生滅,乃悟有無之機括;天地之終盡,實證真常之階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