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33|回覆: 2

[其他] 【六韜·武韜2文啟】詩解無為自化聖靜賢正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15 21:1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六韜·2文啟詩解無為自化聖靜賢正
題文詩:
王問太公:聖人何守?靜之奈何?太公:
何憂何嗇,萬物皆得;何嗇何憂,萬物皆遒,
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在,莫知其移.
聖人,而萬物化,何窮之有,終而復始.
優之游之,展轉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
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復明之.
夫天地者,不自明也,故能長生;不自明,
故能名彰.古之聖人,聚人為家,聚家為國,
聚國天下,分封賢人,以為萬國,命曰大紀.
陳其政教,順其民俗,群曲化直,變於形容.
萬國不通,各樂其所,人愛其上,命曰大定.
聖人務靜,賢人務正.愚人不正,故與人爭.
上勞刑繁,刑繁民憂,民憂流亡,舉國上下,
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曰大失.天下之人,
如流水,障之則止,啟之則行,靜之則清.
嗚呼神哉.聖人真情,見其所始,知其所終.
天有常形,民有常生.天下民,共其生業,
天下靜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民化從政,
是以,無為成事,無與,聖人.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聖人何守?』
太公曰:『何憂何嗇①,萬物皆得;何嗇何憂,萬物皆遒②,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在,莫知其移。聖人守此而萬物化,何窮之有,終而復始。優之游之③,展轉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復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長生;聖人不自明,故能名彰。
『古之聖人,聚人而為家,聚家而為國,聚國而為天下,分封賢人以為萬國,命之曰大紀。陳其政教,順其民俗,群曲④化直,變於形容⑤。萬國不通⑥,各樂其所,人愛其上,命之曰大定。嗚呼!聖人務靜之,賢人務正之。愚人不能正,故與人爭。上勞則刑繁,刑繁則民憂,民憂則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⑦。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則止,啟之則行,靜之則清。嗚呼,神哉!聖人見其所始,則知其所終。』
  文王曰:『靜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⑧,民有常生⑨。與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靜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從政,是以天無為而成事,民無與而自富,此聖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協予懷,夙夜念之不忘,以用為常⑩。』
  注釋
  ①何憂何嗇:既不憂慮什麼,也不制止什麼,一切聽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意思,嗇,阻塞、制止。
  ②遒(qiú):強勁、堅固,此處指繁榮滋長。
  ③優之游之:從容不迫、悠閒自得的樣子。
  ④曲:不公正、邪僻。
  ⑤變於形容:移風易俗的意思。變,改變。形容,指舊的不好的習氣。
  ⑥通:即『同』。
  ⑦大失:最大的失誤。
  ⑧常形: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四時變化的經常性現象。
  ⑨常生:最基本的經常性的生計活動。
  ⑩常:常法,常則,也指基本原則。
譯文
文王問太公說:『聖人治理天下應遵循什麼原則?』
太公答道:『無需憂慮什麼,也無需制止什麼,天下萬物就能各得其所;不去制止什麼,也不去憂慮什麼,天下萬物就會繁榮滋長。政令的推行,要使民眾在不知不黨中受到感化,就象時間在不知不黨中自然推移那樣。聖人遵循這一原則,則天下萬物就會被潛移默化,周而復始,永無窮盡。這種從容悠閒無為而治的政治,君主必須反覆探求。既已探求到了,就不可不藏於心中;既已藏於心中,就不可不貫徹執行;既已貫徹執行,就不必將其中的奧秘明告世人。天地不宣告自己的規律,而萬物自會按其規律生長;聖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而自能成就輝煌的功業。
『古代聖人把人們聚集起來組成家庭,把許多家庭聚集起來組成國家,把許多國家聚集起來組成天下。分封賢人為各國諸侯,把這一切叫做治理國家的綱紀。宣傳弘揚教化,順應民俗民情,移風易俗,把邪僻轉化為正直,各國的習俗雖然不同,但能使民眾安居樂業,人人尊敬愛戴君主,這就叫做天下大定。唉!聖人致力於清靜無為,賢君致力於端正身心,愚昧的君主不能端正身心,所以會與民眾抗爭。君主政令煩多,就會導致刑罰繁苛,刑罰繁苛就會造成民眾憂俱;民眾憂懼,就會流散逃亡。上下不安生業,社會長期動亂不休,這就叫做政治大失。天下人心的向背如同流水,阻塞它就停止,開放它就流動,安靜它就清徹。唉!真是神妙啊!只有聖人才能看到它的萌芽,並進而推斷出它的結果。』
文王問:『怎樣才能使天下安靜呢?』
  太公答道:『天有一定的變化規律,民眾有經常從事的生業。君主能同民眾共安生業,天下就會安靜。所以說最好的政治是順應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揚政教以感化民眾。民眾被感化就會服從政令。所以,天道無為而能生長萬物,民眾無需施捨就能豐衣足食、這就是聖人的德治。』
  文王說:『您的話深合我意,我將朝思夕念,時刻不忘,把它作為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則。』
古箏 發表於 2025-7-16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韜·武韜·文啟】詮解:聖道無為與政教自然之義疏

【文啟】章以文王問政、太公答義為體,闡發黃老無為而治之精微。其言『何憂何嗇,萬物皆得』,實承【道德經】『我無為而民自化』之旨,揭示聖王治國之要,不在強為干預,而在因任自然。今試分三重析之:

一、『憂嗇雙遣』與天道自然
『何憂何嗇』者,乃破執之論。王弼注【老子】『天地不仁』云:『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太公所謂『萬物皆得』『萬物皆遒』,正是此意。政令若合四時之序,則民不知其化;教化若順陰陽之理,則眾不覺其移。此即【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之境。聖人之守靜,非枯坐無為,乃法天之道——『不為物先,而物自賓』(【莊子·天道】),故能終始循環,生生不息。

二、『展轉求之』與政教之妙
『優之游之,展轉求之』八字,尤見黃老之術的實踐智慧。【管子·心術】言:『毋代馬走,毋代鳥飛。』太公之意,正在於執政者當如牧者導群,不執鞭而眾畜自隨。所謂『展轉』,即【易經】『曲成萬物而不遺』的權變之道。政策施行,需若水之就下,因勢利導;教化推行,當似風之偃草,潛移默化。此中『求』字,非強力索求,而是【大學】『格物致知』的自然體認過程。

三、聖靜賢正與治道層級
章末『聖靜賢正』四字,實為總綱。聖人法天,故能守靜而萬物化;賢者法聖,故以正德導民。【文子·道德】云:『聖人所由曰道,所為曰事。』靜者,道之體;正者,事之用。二者如車之雙輪:無靜則失根本,流於苛察;無正則廢人倫,墮入虛無。此即太公警示『窮而復始』之深意——唯有把握『無為自化』與『賢能匡正』的辯證關係,方能使政教如四時運行,無終無始。

結語
【文啟】之論,實為黃老思想與兵家智慧的融合。其以『無為』為體、『展轉』為用,既超越儒家『有為而治』的局限,又規避法家『刻削少恩』之弊。今日讀之,猶可悟得:大至治國,小至修身,皆當循『因物付物』之理,於靜觀中見造化,於自然中得正途。
一葦之杭 發表於 2025-7-31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韜·武韜·文啟】詮解:聖人之治與無為自化

【六韜·文啟】一章,以太公答文王之問,闡發聖人之治的精微義理。其核心在於『無為自化』與『聖靜賢正』,此二者實為黃老道家與儒家政教思想的交融,亦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至高境界。

一、『何憂何嗇』與萬物自得
太公曰:『何憂何嗇,萬物皆得;何嗇何憂,萬物皆遒。』此句以反詰句式,揭示聖人之治的終極法則——不刻意干預(『憂』為過度思慮,『嗇』為強行節制),萬物自能各得其性、各遂其生。此與【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一脈相承,強調執政者須摒棄主觀妄為,順應自然之道。所謂『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正是政策施行如春風化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境界。

二、『時之所在』與因時推移
『時之所在,莫知其移』進一步點明『時』的重要性。聖人不拘泥於固定法度,而能洞察時勢變遷,如四時更替般無聲無息地調整治理。此即【易經】『與時偕行』之智,亦暗合【管子】『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的權變思想。

三、『優遊展轉』與聖靜之功
『優之游之,展轉求之』形容聖人心態之從容。其『守靜』非消極不為,而是以虛靜之心觀照萬物,在看似無為中達成『萬物化』的治效。此靜非死寂,而是如【大學】所言『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的修養工夫。唯有心靜,方能洞察本質;唯有行正,方能導民向善。故『賢正』是『聖靜』的外顯,二者一體兩面。

四、歷史語境與現代啟示
【文啟】的智慧誕生於周初禮樂文明與黃老思想的交融期。太公以『終而復始』的循環觀,揭示社會治理須尊重自然規律與人性本真。今人讀之,可悟『無為』非放任,而是通過制度設計與文化引導,激發社會內生動力;所謂『靜治』,亦非怠政,而是避免政策躁進,以穩健包容謀長遠發展。

結語
【文啟】之旨,在『無為』中見大作為,於『守靜』中得真能動。聖人之治,終以百姓心為心,以天道為法。此篇雖短,足為萬世垂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