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94|回覆: 0

[墨家] 【墨子】卷3所染詩解慎謹所染染當行理故王不當國亡身死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8-30 14: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
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已,
則為五色;故染也者,不可不慎!非獨染絲,
國亦有染.舜帝染於,許由伯陽,禹帝染於,
皋陶伯益,成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
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當也,故王天下,
立為天下,功名蔽天.舉天下之,仁義顯人,
必稱四王.夏桀染於,干辛推哆;殷紂染於,
崇侯惡來;厲王染於,厲公長父,榮夷終也;
幽王染於,傅公夷之,與蔡公谷;此四王者,
所染不當,國殘身死,為天下僇.舉天下不,
義辱人必,稱此四王.齊桓染於,管仲鮑叔,
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沈尹,
闔閭染於,伍員文義,越王勾踐,染於范蠡,
大夫種也;此五君者,所染當也,故霸諸侯,
名傳後世.范吉射染,於長柳朔,之與王勝;
中行寅於,藉秦高強;吳夫差染,於王孫雒,
太宰嚭也;智伯搖於,智國張武;中山尚於,
魏義偃長;宋康染之,於唐鞅之,與佃不禮.
此六君者,所染不當,國家殘亡,身為刑戮,
宗廟破滅,絕無後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
舉天下之,貪暴苛擾,必稱六君.凡君所以,
安者何也?以其行理,源於染當.善為君者,
勞於論人,佚於治官.不能為者,傷形費神,
愁心勞意;然國逾危,身亦逾辱.此六君者,
非不重國,愛其身也,不知要故.不知要者,
所染不當.非獨國染,士亦有染.士者其友,
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則日安,
名亦日榮,處官得理,則段干木,禽子傅說,
之徒是也.士者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
則家日損,身則日危,名亦日辱,處官失理,
子西易牙,豎刀之徒.詩經有曰:必擇所堪.
必謹所堪,此之謂也.君子慎染,所染必正.
本篇以染絲為喻,說明天子、諸侯、大夫、士必須正確選擇自己的親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薰陶和積極的影響。影響的好壞不同關係着事業的成敗、國家的興亡,國君對此必須謹慎。
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於許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下,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夏桀染於干辛、推哆推哆chǐ:桀臣,殷紂染於崇侯、惡來,厲王染於厲公長父、榮夷終,幽王染於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當,故國殘身死,為天下僇。舉天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齊桓染於管仲、鮑叔,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沈尹,吳闔閭染於伍員、文義,越勾踐染於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范吉射染於長柳朔、王勝,中行寅染於藉秦、高強,吳夫差染於王孫雒、太宰嚭,智伯搖染於智國、張武,中山尚染於魏義、偃長,宋康染於唐鞅、佃不禮。此六君者所染不當,故國家殘亡,身為刑戮,宗廟破滅,絕無後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舉天下之貪暴苛擾者,必稱此六君也。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於染當。故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治官佚:同『逸』。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意;然國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國、愛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當也。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刀之徒是也。詩曰:『必擇所堪堪:當讀為『湛』,浸染之意』。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
譯文墨子說,他曾見人染絲而感嘆說:『染了青顏料就變成青色,染了黃顏料就變成黃色。染料不同,絲的顏色也跟着變化。經過五次之後,就變為五種顏色了。所以染這件事是不可不謹慎的。』
不僅染絲如此,國家也有『染』。舜被許由、伯陽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湯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這四位君王因為所染得當,所以能稱王於天下,立為天子,功蓋四方,名揚天下,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義之人,必定要稱這四王。
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染,殷紂被崇侯、惡來所染,周厲王被厲公長父、榮夷終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谷所染。這四位君王因為所染不當,結果身死國亡,遺羞於天下。凡是提起天下不義可恥之人,必定要稱這四王。
齊桓公被管仲、鮑叔牙所染,晉文公被舅犯、高偃所染,楚莊王被孫叔敖、沈尹莖所染,吳王闔閭被伍員、文義所染,越王句踐被范蠡、文種所染。這五位君主因為所染得當,所以能稱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
范吉射被長柳朔、王勝所染,中行寅被籍秦、高強所染,吳王夫差被王孫雒、太宰嚭所染,知伯搖被知國、張武所染,中山尚被魏義、偃長所染,宋康王被唐鞅、佃不禮所染。這六位君主因為所染不當,所以國破家亡,身受刑戮,宗廟毀滅,子孫滅絕,君臣離散,百姓逃亡。凡是提起天下貪暴苛刻的人,必定稱這六君。
大凡人君之所以能夠安定,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們行事合理。而行事合理源於所染得當。所以善於做國君的,用心致力於選拔人才。不善於做國君的,勞神傷身,用盡心思,然而國家更危險,自己更受屈辱。上述這六位國君,並非不重視他們的國家、愛惜他們的身體,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治國要領的緣故。所謂不知道治國要領,即是所染不得當。
不僅國家有染,士也有『染』。一個人所交的朋友都愛好仁義,都淳樸謹慎,懾於法紀,那麼他的家道就日益興盛,身體日益平安,名聲日益光耀,居官治政也合於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說等人即屬此類朋友。一個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結黨營私,那麼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體日益危險,名聲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豎刀等人即屬此類朋友。【詩】上說:『選好染料。』所謂選好染料,正是這個意思。?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范尼 發表於 2025-7-8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所染】義疏:論慎染之道與為政之本

【所染】一篇,以染絲為喻,闡發"慎其所染"之要義。墨子見染工之事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此非獨言絲帛之變,實為治國修身之樞機。五入五色之變,譬喻環境浸染之深,故君子必謹其所處。今試分三重義理申說之:

一、染道通於治道
墨子舉四正四反之例以證染術:舜得許由、伯陽之薰染,禹受皋陶、伯益之輔弼,湯承伊尹、仲虺之謀略,武王得太公、周公之教導,此皆"所染當"而王天下。反觀桀紂幽厲,所親者皆干辛、惡來、榮夷終之流,終致"國殘身死為天下僇"。此中深意,在揭示"染"非被動受色,實為主動擇取。【說苑·雜言】所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正與此同契。

二、霸業存乎染術
春秋五霸之興,皆繫於得人:齊桓染管仲、鮑叔而知節制,晉文染舅犯、高偃而明權變,勾踐染范蠡、文種而雪會稽之恥。此五君"所染當"而能"霸諸侯,名傳後世"。然吳王夫差惑於伯嚭,智伯瑤狎於張武,終致身死國滅。班固【漢書·古今人表】分人物為九等,墨子此論實開先聲——王者之染,必取上智;若親下愚,猶以膏沐拭劍,適足自傷。

三、士君子當慎所漸
墨學尤重環境陶鑄之功:"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者,則如段干木、禽子,能"處官得理";若所交"皆好矜奮,創作比周",則如豎刀、易牙,終致"身日危,名日辱"。【荀子·勸學】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與此互證。墨子更引【詩】"必擇所堪"為結,蓋【詩經】雖無此句,然【大雅·抑】有"無言不讎,無德不報"之戒,其理相通。

要而論之,墨家所倡"慎染"之道,實含三重境界:於君則為擇相之智,於臣則為擇主之明,於士則為擇友之慎。今觀後世治亂,漢武得衛霍而拓疆,唐玄宗寵林甫而釀禍,豈非染術之驗乎?故【所染】之旨,非徒喻理,實為萬世君臣立一明鏡。學者當知:染絲之變在須臾,而國運之染在累世,不可不察也。

(全文798字)

註:本文恪守墨家"三表法",本之者【墨子】原文,原之者史實驗證,用之者當代啟示。引【說苑】【漢書】為橫向參照,以見墨學之影響。末段舉漢唐事例,示"慎染"之為永恆治道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寅時| 2025/7/26/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