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53|回覆: 1

[道學研究] 劉向【說苑】卷19修文詩解3恭近於禮接服象德冠以正心內心修德外被禮文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8-16 18: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19修文詩解3恭近於禮接服象德冠以正心內心修德外被禮文
題文詩:
書曰五事:一曰貌也.貌者男子,所以恭敬,
婦人之所,以姣好也;行步中矩,折旋中規,
立則磬折,拱則抱鼓,以入君朝,其尊以嚴,
以入宗廟,其敬以忠,以入鄉曲,其和以順,
以入州里,族黨之中,其和以親.經有:
溫溫恭人,惟德之基.孔子:恭近於禮,
遠恥辱也.此之謂也.知天道者,以鷸,
知地道者,之以,能治煩決,亂者佩觿,
能射御者,佩韘能正,三軍搢笏;君子衣必,
荷規承矩,負繩准下,故衣服中,而容貌得,
接其服而,象其德也,故望玉貌,,
有所定矣.經有:芃蘭之枝,童子佩觿.
說行能也.冠者所以,別成人也,修德束躬,
以自申飭,所以檢其,邪心守其,正意.
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屬,其心,
君子成人,必冠帶,以行事棄,幼少嬉戲,
惰慢之心,而衎衎於,進德修業,之志是故,
服不成象,內心不變,內心修德,外被禮文,
所以,顯令之名.如此是故,皮弁素積,
百王不易,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儼然人,望而畏之,
不亦威,而不猛乎?冠正心正,正心誠意.【原文】
書曰五事:一曰貌。貌者男子之所以恭敬,婦人之所以姣好也;行步中矩,折旋中規,立則磬折,拱則抱鼓,其以入君朝,尊以嚴,其以入宗廟,敬以忠,其以入鄉曲,和以順,其以入州里族黨之中,和以親。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孔子曰:『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衣服容貌者,所以悅目也;聲音應對者,所以悅耳也;嗜欲好惡者,所以悅心也。君子 衣服中,容貌得,則民之目悅矣;言語順,應對給,則民之耳悅矣;就仁去不仁,則民之心 悅矣。三者存乎心,暢乎體,形乎動靜,雖不在位,謂之素行。故忠心好善而日新之,獨居 樂德,內悅而形。詩曰:『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惟有以者,惟能 長生久視,而無累於物也。【注釋】
1『溫溫恭人,惟德之基』:出自詩經.大雅.抑『溫溫』是寬大柔和的樣子。哲人告之以善言,則當順德而行。哲人具有寬大柔美的德性,謹言慎行。足以為一切道德的基本楷模。
2『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出自【論語·學而第一】
原文:1·13 有子曰:『信近(1)於義(2),言可復(3)也;恭近於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註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範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3)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復,踐言也。』
(4)遠:音yuà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5)因:依靠、憑藉。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  知天道者冠鉥,知地道者履蹻,能治煩決亂者佩觿,能射御者佩韘,能正三軍者搢笏;衣必荷規而承矩,負繩而准下。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得,接其服而象其德,故望玉貌而行能,有所定矣。詩曰:『芃蘭之枝,童子佩觿。』說行能者也。
【注釋】1知天道者冠鉥按鷸。水鳥。天將雨即鳴。即戰國策所稱鷸蚌相謂者也。古人以其知天時。乃為冠象此鳥之形。使掌天文者冠之。故逸禮記曰。知天文者冠鷸。此其證也。鷸字音聿。亦有術音。故禮之衣服圖及蔡邕獨斷謂為術氏冠。亦因鷸音轉為術字耳。非道術之謂也。
2  『知地道者履蹻, 穿草鞋。【戰國策·秦策一】:『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
3『觿』xi古代用骨頭制的解繩結的錐子。形同錐,似羊角,也可為裝飾品。本為成人佩飾。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徵。
4『搢笏』,jìn hù,指朝見。古代官員的官服,沒有口袋,於是將笏直接插在腰帶上,叫『搢笏』。
5『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這句話出自先秦的【詩經.國風.衛風.芄蘭】。意思是:芄蘭枝上結尖夾,小小童子佩角錐。
【原文】
  冠者所以別成人也,修德束躬以自申飭,所以檢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屬其心,故君子成人,必冠帶以行事,棄幼少嬉戲惰慢之心,而衎衎於進德修業之志。是故服不成象,而內心不變,內心修德,外被禮文,所以成顯令之名也。是故皮弁素積,百王不易,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嚴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注釋】:1衎衎kankan剛直從容。2『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嚴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
出自【論語·堯曰】
原文: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釋義】
  君子應該衣冠端正,目不斜視,莊重地讓人望而生畏,這不就是威嚴卻不兇猛嗎?這是孔子對君子的外在形象提出的要求,首先應該衣帽齊整,再就是要注意觀看事物時的目光要正。這樣一種莊重嚴肅的儀態,就會讓人生出敬畏之心,顯得有威嚴但又不兇猛。『儼然人望而畏之』衍生出成語『望而生畏』。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7-23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修文】禮義發微:論內外兼修之聖學

劉向【說苑·修文】所載"五事首貌"之論,實為禮學精義所在。今就"恭近於禮""冠以正心"二端,闡發其微旨如次:

一、禮之本體:形神相即的德性顯現
【尚書】"五事"以貌為首,非徒重外在儀節。男子之恭敬、婦人之姣好,乃"德輝動於內"而"禮發諸外"的體現。磬折之立、抱鼓之拱,非機械動作,實為【禮記】"德潤身,心廣體胖"之具體化。漢代鄭玄注【周禮】云:"禮者,體也。統於心而形於貌。"正可與此互證。

二、冠禮深義:正心修德的制度設計
"冠以正心"之說,直指【儀禮·士冠禮】大義。賈誼【新書】言"冠者,所以別成人也",而劉向更進一層,揭示其"內心修德"之功。冠禮三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實為【大學】"格物致知"到"誠意正心"的物化歷程。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此"成"非僅年齡之成,實乃德性之成。

三、情境倫理:禮文與德性的動態統一
入朝之嚴、入廟之忠、鄉曲之順,展現"禮時為大"的實踐智慧。【荀子·禮論】"禮以順人心為本"與此暗合。值得注意的是,劉向特重"接服象德"——服飾作為德性象徵,如【白虎通義】所言"聖人所以製衣服何?以為蔽形表德勸善別尊卑也"。

四、當代啟示:重建禮學的現代意義
在禮崩樂壞之世,劉向之論尤具深意。王陽明【傳習錄】云"禮之本體即是天理",正可與此相發明。今日研習此篇,當悟:
1. 禮非外在約束,實為德性自然流露
2. 儀式承載着心性修養的工夫次第
3. 不同場域的禮儀實踐體現"理一分殊"之道

結語:
【修文】此章實為漢代禮學之精華,將孔門"克己復禮"與孟學"仁義內在"熔於一爐。讀之當如程頤所言"涵泳玩索,久之當自有見",方不負向宗魯先生校注【說苑】之苦心。學者若能由此體認"內外交養"之道,則於聖門修己治人之學,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謹依傳統註疏體例,不作浮泛之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辰時| 2025/7/26/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