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18|回覆: 0

[道學研究] 【淮南子】卷12道應訓詩解17文王守辱伺機而動使時敬愛令信民親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6-24 11: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周文王也,砥德修政,三年天下,二垂歸之.
紂王聞而,患之曰余,夙興夜寐,與競行則,
苦心勞形;縱而置之,恐伐余也.崇侯虎曰:
周伯昌行,仁義善謀,太子發也,勇敢不疑,
中子旦也,恭儉知時;若與從則,不堪其殃;
縱而赦之,身必危亡.冠帽雖弊,必加於頭,
及其未成,請先圖之.屈商乃拘,文王羑里.
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珍怪,得騶虞及,
雞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貝百朋,玄豹黃羆,
青犴白虎,文皮千合,因費仲通,以獻於紂,
見而悅之,乃免其身,殺牛賜之.文王以歸,
乃為玉門,而築靈台,相女童也,擊鐘鼓以,
待紂之失.紂聞之曰:周伯昌乃,改道易行,
吾無憂矣.乃為炮烙,剖比干心,剔孕婦腹,
殺直諫者.周文王乃,遂其謀也.故老子曰:
知榮守辱,為天下谷.文王守辱,伺機而動.
成王問政,於尹佚曰:吾何德行,而民親上?
曰使以時,而敬順之,忠而愛之,布令信而,
不食其言.成王又曰:其度安在?尹佚對曰: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王曰懼哉!尹佚對曰:
天地之間,四海之內,善之則畜,不善則讎;
夏殷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夙沙之民,
自攻其主,歸神農氏.此老子之,所明知也,
若何無懼?故老子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文王砥德修政,三年而天下二垂歸之。紂聞而患之,曰:『余夙興夜寐,與之競行,則苦心勞形,縱而置之,恐伐餘一人。』崇侯虎曰:『周伯昌行仁義而善謀,太子發勇敢而不疑,中子旦恭儉而知時。若與之從,則不堪其殃;縱而赦之,身必危亡。冠雖弊,必加於頭。及未成,請圖之。』屈商乃拘文王於羑里。於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騶虞、雞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貝百朋,玄豹、黃羆、青犴、白虎文皮千合,以獻於紂。因費仲而通。紂見而說之,乃免其身,殺牛而賜之。文王歸,乃為玉門,築靈台,相女童,擊鐘鼓,以待紂之失也。紂聞之,曰:『周伯昌改道易行,吾無憂矣。』乃為炮烙,剖比干,剔孕婦,殺諫者。文王乃遂其謀。故老子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注釋二垂:1.天與地的交接處。指極遠地區。2.指西方與北方邊界。
譯文周文王還是諸侯的時候,就磨礪德行,修明政事,只三年功夫,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就歸順了他。紂王知道後憂心忡忡地說:『我如果起早摸黑地和他競爭,那就會費盡心思,勞累形體;我如果對此放縱他置之不理,又擔心他以後會討伐到我的頭上來。』這時崇侯虎說:『周伯姬昌仁慈仗義而且智足多謀,他的大太子姬發勇敢且果斷,二太子姬旦恭謙節儉且知道時變。如果我們任其發展,那就難以忍受他們的禍殃;如果我們對他們放縱和寬容,以後我們必將遭受危險和滅亡。帽子再破,還得戴在頭上。所以還是趁他們還沒形成大氣候時,請儘快制止他們。』於是紂王讓屈商把文王拘囚在羑里的大牢中。這時候,周臣散宜生用重金來收買天下的珍奇寶物,收得騶虞、雞斯良馬、玄玉百玨、大貝百朋、玄豹、黃羆、青犴、白虎毛皮上千盒,通過費仲疏通,送到紂王手裡。紂王見了禮物十分高興,於是赦免了文王,並殺牛賞賜文王。文王回去後,便用玉來裝飾屋門、修築起靈台、並挑選了不少美女,經常在靈台上奏樂尋歡,以此來等待紂王的進一步失誤。而此時的紂王被假象所迷惑,卻說:『周伯姬昌終於改弦易轍了,放棄了野心,我不必擔憂了。』於是更加荒淫無恥、殘暴無道,以致發展到設置炮烙酷刑、挖比干心、剖孕婦腹,殺死直言勸諫的大臣。此時,文王終於可以實施他的計劃了。所以【老子】說:『雖然知道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甘願處於天下低微的地位。』
成王問政於尹佚曰:『吾何德之行,而民親其上?』對曰:『使之時而敬順之。』王曰:『其度安在?』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王曰:『懼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間,四海之內,善之則吾畜也,不善則吾仇也。昔夏、商之臣反仇桀、紂,而臣湯、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歸神農,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無懼也?』故老子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譯文周成王向太史佚請教為政之道說:『我要具備怎樣的德行,才能使百姓親附我?』尹佚回答說:『用民要適合時宜,而且要恭敬謹慎地對待他們。』成王接着問:『如何才能達到這種敬慎呢?』尹佚說:『好像面臨深淵,猶如行走在薄冰上。』成王說:『做個君王,如此可怕!』尹佚說:『天地之間,四海之內,你善待百姓,他們就會熱愛你順從你;你不善待百姓,他們就有可能成為你的仇敵。過去夏商的臣民起來反抗桀紂而自願臣服湯武,宿沙民眾自發起來攻打宿沙君王而歸順神農,這些歷史事實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怎麼能不害怕這民眾的力量呢?』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人們所畏懼的,也不能不畏懼』。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
胡姚 發表於 2025-7-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應訓】文王守辱之道發微

【道應訓】所載文王事紂之典,實為黃老"守柔"哲學之絕佳註腳。文王"砥德修政"三年而天下歸心,此正【老子】"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之實踐。其"二垂歸之"者,非特指西北邊陲,實喻道德感召如天地交匯,陰陽相合,此【周易】"黃中通理"之境也。

紂王"夙興夜寐"之憂,恰成反諷。其"苦心勞形"之態,恰是【莊子】所譏"役人之役"者。崇侯虎"冠雖弊必加於頭"之喻,暗合【韓非子·喻老】"勢重者人君之淵也"之理,然其只見權勢之表,未悟道德之本。文王被拘羑里而能忍辱負重,正是【周易】"內文明而外柔順"的坤德體現。

散宜生獻寶之術,表面似縱橫家手段,實則深諳【鬼谷子】"欲取反與"之機。騶虞、玄豹諸珍,在【周禮】中皆為王瑞,文王以此示弱,正合【老子】"將欲歙之,必固張之"的微明之道。其歸國後"築靈台""擊鐘鼓"之舉,非真耽於享樂,實為【管子】"示之以形"的韜晦之術。

尹佚答成王"如臨深淵"之誡,可溯至【尚書·君牙】"心之憂危,若蹈虎尾"的聖王心法。其言"善之則畜,不善則讎",直承【孟子】"得道多助"之義。夏臣歸湯、夙沙歸農之例,印證【荀子】"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民本思想,此即【老子】"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政治倫理內核。

要之,文王事紂之策,乃"知雄守雌"的完整實踐:對外示以"玉門鐘鼓"之柔,內修"砥德修政"之剛;表面"改道易行",實則"遂其謀也"。這種"為天下谷"的處世智慧,既不同於儒家"殺身成仁"的剛直,亦異於法家"術數御下"的權謀,而是黃老學派"因時為業"的應化之道,為後世提供了"聖人之道陰"的經典範本。

(全文798字)
+
菠蘿吹雪 發表於 2025-7-19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應訓】詮解:文王守辱之道與成王問政之鑑

【淮南子·道應訓】所載周文王事,實為道家"知榮守辱"政治智慧的經典體現。文王以"砥德修政"為基,三年而"天下二垂歸之",此非偶然。【說文】釋"砥"為"礪石",段玉裁註:"砥所以磨物使平",文王修身若砥,終使政教平治。其"二垂歸附"之效,鄭玄注【周禮】謂"垂"乃邊陲之地,此處喻指四方諸侯漸附,恰合【周易·繫辭】"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之旨。

紂王"夙興夜寐"之憂,暴露出法家式"競行"思維的局限。【韓非子·外儲說】載"君臣一日百戰",正與此同。崇侯虎"冠雖弊必加於頭"之喻,暗合【黃帝四經】"削枝固本"的權謀邏輯,其言文王父子三人德能——昌之"善謀"、發之"不疑"、旦之"知時",恰構成"仁、勇、智"的完整德性體系。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特載散宜生獻"騶虞玄豹"事,此非簡單贖罪,實為【鬼谷子·抵巇】"施以抵戲"之術:以珍玩為"抵"(填補裂隙),終使紂王"見而說之"。

文王歸國後"築靈台""擊鐘鼓"的韜晦之舉,深得【老子】"將欲歙之,必固張之"之妙。紂王誤判其"改道易行",恰中文王"示弱守雌"之計。尹佚答成王問政"使以時而敬順之",直承【尚書·無逸】"懷保小民"之訓,其"如臨深淵"之喻,與【詩經·小旻】"戰戰兢兢"相呼應。而"善之則畜,不善則讎"的辯證觀,實為【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政教註腳。

要之,文王之事揭示三重道要:其一,"守辱"非消極退避,而是【周易·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的待時之道;其二,"敬順愛民"乃【大學】"絜矩之道"的實踐;其三,"夙沙之民自攻其主"印證【孟子·離婁】"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的治亂規律。此中智慧,於今猶見"民惟邦本"的永恆價值。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