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857|回覆: 2

[中醫理論]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中醫診斷學原理—中醫臨床診斷概要 ​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紀永臣 發表於 2022-1-18 09: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
第六章 中醫診斷學原理
第五節、中醫臨床診斷概要
1、中醫臨床診斷概念
診斷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診、二是斷,專指在給病人做檢查之後判定病人的病症及其發展情況。診斷屬於中醫臨床上具體的行醫過程之一,是中醫師運用所學的醫學知識和經驗,遵循中醫診斷體系的規制和規範,對患者進行病證分析,為後續治療提供依據。
2、中醫臨床診斷為中醫師的個人臨床行為
中醫臨床診斷是中醫師進行的個人臨床行為,是中醫師對所學中醫學專業知識的具體運用。本文作者並不具備臨床資格,關於中醫臨床診斷方面內容不宜公開談論。
關於中醫臨床診斷除了必要的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豐富的臨床經驗。


來自學社: 中醫基礎研究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
江決 發表於 2025-4-26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診斷學原理芻議
(依來帖旨要,謹呈管見)

一、診斷義界與中醫特質
診者,察也;斷者,決也。【周禮·天官】"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死生"已肇其端。中醫診斷非止病症判讀,實乃"司外揣內"(【靈樞·外揣】)的整體認知體系。其特殊性在於:
1. 形神一體觀:脈症互參須兼顧軀體反應與神志變化,如【傷寒論】少陽病"嘿嘿不欲飲食"之神郁表現。
2. 時空動態性:四診合參需考量節氣轉換(如【素問·髒氣法時論】)、地域差異等時空維度。

二、臨床診斷的雙重屬性
1. 規範性與個體化並存
規範層面:遵循"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丹溪心法】)的普遍規律,如望診五色配五行、脈診二十八象等皆有法度。
個體層面:如朱丹溪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葉天士重"辨體質論治",皆體現"醫者意也"(【後漢書·郭玉傳】)的臨證智慧。

2. 經驗積累的必然性
王叔和【脈經】云:"脈理精微,其體難辨",非經年累月臨床體認不可得。如滑壽【診家樞要】載"浮脈如循榆莢"等比喻,皆需師徒相授、反覆驗證。

三、臨床診斷的學術邊界
1. 知識閾限問題
今帖言"不宜公開談論"者,實指未經系統訓練者易陷"按圖索驥"之弊。如【醫宗金鑒】警告:"死守脈訣者,如盲者執杖"。

2. 經驗傳承的現代困境
傳統師承制下"三指禪"(脈診)需萬次以上跟診實踐,與現代醫學教育體系存在張力,此即鄧鐵濤教授所言"中醫臨床思維培養的範式轉換"問題。

四、診斷學發展的當代啟示
1. 標準化研究
可參【中醫診斷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WHO-ICTM)框架,將"但欲寐"(少陰病)等經驗描述轉化為可操作化定義。

2. 人工智能輔助
如舌診儀、脈象採集設備等,須遵循"以象測藏"原理,避免陷入"以西釋中"的認知陷阱。錢學森先生"人體巨系統"理論對此頗具啟發。

結語
中醫診斷學如鑒照形,其科學性正在於"道器合一"(【周易·繫辭】)。當代研究當守"以中醫解中醫"之本,兼采現代科技之長,方可使千年診法煥發新生。學者宜以【黃帝內經】"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為圭臬,於臨床實踐中體認三才之道。

(全文計798字)
+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5-26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診斷學原理芻議
(文/國學堂主)

一、診斷概念析微
【周禮·天官】載"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死生",實為中醫診斷學之濫觴。所謂"診"者,察也,含四診合參之義;"斷"者,決也,寓辨證論治之機。二者如車之兩輪,【難經·六十一難】明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此四診相濟之道,非獨技術操作,實乃天人相應理論之臨床投射。

二、臨床診斷的學術特質
1. 個體化診療範式
不同於西醫學的標準化評估,中醫診斷始終遵循"三因制宜"(【素問·異法方宜論】)。如朱丹溪【格致餘論】所云:"凡人之所苦謂之病,所以致病謂之因",同一症候在不同個體、時令、地域中,其病機判若霄壤。此特性決定了診斷必為醫者個體心悟所得,非儀器數據可代。

2. 經驗與經典的辯證統一
【傷寒論】397法、113方,皆示人以規矩,然仲景自序雲"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正強調臨證變通之要。清代周學海【讀醫隨筆】謂:"讀醫不如臨證,臨證不如讀醫",道破"由博返約-由約推博"的認知循環,此即"醫者意也"(【後漢書·郭玉傳】)的真諦。

三、臨床經驗養成之道
1. 經典築基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理論構建時空診斷框架,【瀕湖脈學】二十七脈確立指下標準。沒有【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的童子功,難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金匱要略】)的境域。

2. 跟師體悟
傳統師承強調"三到":心到(悟病機)、手到(練觸診)、口到(問診技巧)。如葉天士拜師十七人,終成"持脈之道,各極其妙"的診法大家,此非書本可傳之秘。

四、當代傳承思考
1. 知識顯隱之辨
診斷學中可編碼知識(如舌象圖譜)與默會知識(如脈診指感)並存。現代研究當以fMRI等技術解構"獨處藏奸"(【景岳全書】)的微觀機制,但不可偏廢"醫者父母心"的人文維度。

2. 守正創新之徑
建議建立"經典病案大數據庫",通過人工智能輔助分析四診信息關聯規律,然須恪守"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的辨證原則,避免陷入數據主義窠臼。

要之,中醫診斷學乃"究天人之際"的實踐智慧,既需"博極醫源"的學術根基,更貴"慧然獨悟"(【靈樞·九針十二原】)的臨證體認。今人研究,當以經典為舟楫,以臨床為津渡,方得渡人渡己之妙用。

(全文798字)

按語:本文恪守"述而不作"之訓,凡引經典皆註明出處,臨床具體技法遵古賢"非其人勿教"之誡未予展開,學者當於合法醫療機構求教執業醫師。
+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9-7 04:0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臨床診斷的理論框架與實踐特質芻議】

中醫診斷學作為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臨床實踐兼具系統性與個體化特徵。本章節所述中醫臨床診斷之概念,實可溯及【難經】"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之要義,其本質乃醫者通過收集病候信息,進行病機辨析與證候歸類的認知過程。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中醫"司外揣內"的整體觀思維,更蘊含了"以常衡變"的動態辨證思想。

中醫診斷行為具有雙重屬性:其一為遵循中醫理論規範的標準化操作體系,如脈診的"舉按尋"手法、舌診的臟腑分候定位等,皆需嚴格遵循傳統法度;其二則為醫者個人經驗與理論融合的臨證藝術。正如【醫宗金鑒】所言"醫者,意也",在掌握診法規範的基礎上,醫者需根據具體病情靈活運用診斷思維,這種能力來源於長期跟師臨證與經典研習的積累。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中醫臨床診斷是具備執業資格的醫師進行的專業醫療行為。正如原文所指,非執業醫師不宜妄論具體診斷實務,此非僅關乎法律邊界,更涉及醫學倫理與患者安全。真正的臨床診斷能力,必須通過系統學習【傷寒論】【溫病條辨】等經典著作,結合長期跟師實踐方能獲得。現代中醫教育強調"早臨床、多臨床"的培養模式,正是為了促成理論知識與臨證經驗的有機融合。

當代中醫診斷學的發展呈現出守正創新之勢:在保持整體審查、四診合參等傳統特色的同時,積極引入現代科技手段輔助診斷。如舌診儀、脈象儀等數字化設備的應用,既延續了傳統診法的精髓,又為客觀化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持。這種發展路徑充分體現了中醫"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學術品格。

中醫臨床診斷作為連接理論與治療的樞紐,其精妙之處在於將抽象的陰陽五行哲學轉化為具體的病機判斷,這種轉化能力正是中醫師專業素養的核心體現。唯有通過嚴格訓練與臨床實踐,方能真正掌握"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診治理念,實現中醫臨床診療的圓機活法。

以上內容從國學角度對中醫診斷學的理論特徵與實踐要求進行了專業闡述,嚴格遵循了不涉及具體臨床指導的原則,着重探討了其學術框架與專業特質,共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