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07|回覆: 1

[道學研究] 【莊子】外篇卷13山木詩解1乘道德游無譽無訾與時俱化以和為量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1-11 15: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13山木詩解1乘道德游無譽無與時俱化以和為量
題文詩:
莊子也者,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
伐木者止,其旁不取.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山,
舍故人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也.
豎子請曰:其一能鳴,一不能鳴,奚殺?
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莊子曰:
昨日山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主人之雁,
以不材死,將何處?莊子笑曰:將處材與,
不材之間,材不材間,似之而非,未免乎累.
,道德浮游,則不然,無譽無,
一龍一蛇,與時俱化,無肯專為.一上一下,
以和為量,真情浮游,萬物之祖.物物而能,
不物於物.胡可得累?神農黃帝,之法則也.
若夫萬物,之情理與,人倫之傳,則不然.
合則離,成則毀也,則挫,則議,
有為則虧,賢則,不肖則欺,胡可得而,
不累?弟子志之,其唯道德,?
【原文】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1),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 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2)。』夫子出於山(3), 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4)。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5)?』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 故未免乎累(6)。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7),無譽無(8),一龍一蛇(9),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10)。一上一下,以和為量(11),浮游乎萬物之祖(12)。物物而不物於物(13),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14),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15),廉則挫,尊則議(16),有為則虧, 賢則謀,不肖則欺(17),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18)!』【譯文】
 莊子在山中行走,見到一棵大樹,枝繁葉茂。伐木之人停在旁邊卻不去砍伐。問其原因,回答說:『沒有地方可用。』莊子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得以終其自然壽命。』莊子從山中走出,寄宿在友人家中,友人很高興, 命童僕殺鵝招待客人。童僕請示說:『有一隻鵝能鳴叫,有一隻不能鳴叫, 請問殺哪一隻?』主人說:『殺那隻不會鳴叫的。』第二天,弟子向莊子問道:『昨天山中之樹,因為不成材得以終其自然壽命,今天主人之鵝,因不成材而被殺。先生將在這二者之間如何立身自處?』莊子笑着說:『我莊周將處在成材與不成材之間。成材與不成材之間,好象與大道相似,實則非也, 所以也不能免於受牽累。至於順乎自然而茫然無心之漫遊就不是這樣,既無讚譽也無毀謗,或如龍之顯現,或如蛇之潛藏,隨時變化,而不肯專主一端。 時上時下,以與天地萬物和諧為準則,茫然無心漫遊於未曾有物的初始虛無狀態之中。 按物之本性去主宰萬物而不為物所役使,這樣哪裡會受到牽累呢!這就是神農、黃帝遵循之法則。至於萬物之情理,人世倫理之傳習就不是這樣。聚合轉成分離,成轉成毀,剛直則受挫傷,尊貴則遭非議,有作為就有虧缺,賢能就遭暗算,不肖就遭欺侮。怎麼可能一定不受牽累呢!可悲呀!弟子們記住、只有道德是要歸向的。』
【注釋】
(1)大木:大樹。
(2)不材:不成村。天年:自然壽命。
(3)夫子,指莊子。
(4)豎子:童僕。雁:鵝。鵝由雁馴化成,故亦稱鵝為雁。烹:應作享,通饗,招待、款待之意。
(5)何處:如何自處。指在村與不材間選擇哪種以立身自處。
(6)未免乎累:不能免於受牽累。因為處材與下村間,即受材零又受不材累。
(7)若夫:至於。乘道德:順自然。浮游:茫然無心的漫遊。
(8)訾(zǐ):毀謗非議。
(9)一龍一蛇:或如龍之顯現,或如蛇之潛藏,隨時而變化。
(10)專為:不主於一端。
(11)和,中和,與外物相和諧。量:度量。
(12)萬物之祖:夫曾有物之前的虛無狀態。
(13)物物:按物本性去主宰支配物。不物於物:不被外物所支配役使。
(14)人倫之傳:人世倫理之傳習。
(15)成則毀:有成就有毀,成必轉為毀。
(16)廉:剛正、有梭角。議:非議指責。
(17)謀:算計、暗算。欺:戲弄欺侮。
(18)志:記注。鄉:同向,趨向、歸向。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4-22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山木】篇"無用之用"的生存智慧詮解

【山木】開篇以兩則寓言揭示道家處世哲學的精微要義。莊子見大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而雁卻因"不能鳴"遭烹,表面矛盾的案例實則演繹了"乘道德而浮游"的至高境界。

一、材與不材的辯證邏輯
"無所可用"之大木得以保全,"不能鳴"之雁反遭殺戮,此二者非莊子自相矛盾,恰是"與時俱化"的生動註腳。成玄英疏解:"材者有為也,不材者無為也。之間似道而非道,故未免乎累。"【淮南子·人間訓】引申此理:"物有用之則害,無用之則全。"莊子揭示的並非簡單的"無用保身"法則,而是超越材與不材二元對立的"道德之境"。

二、與時俱化的實踐智慧
"無譽無訾,一龍一蛇"的表述,源自【周易·繫辭】"變通者,趣時者也"的哲學傳統。郭象注云:"與化俱往,故無留滯。"這種隨時俯仰的智慧,既非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固執,亦非楊朱"全性保真"的退縮,而是如庖丁解牛般"因其固然"的應物之道。【文子·道德篇】稱此為"與道沉浮",在戰國亂世中展現出處世藝術的最高形態。

三、以和為量的精神維度
"以和為量"的"和"字,可追溯至【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陳鼓應先生指出,此"和"非世俗之和,乃"天鈞"之自然調和。莊子主張的"浮游乎萬物之祖",實為回歸道體之本然狀態,如【逍遙遊】"乘天地之正"的具象化表達。這種境界超越"有用無用"的功利判斷,達到"物物而不物於物"的自在。

當代學者常將此類寓言簡單歸結為"明哲保身",實則忽略了其背後宏大的宇宙觀。【山木】篇通過日常事例,展現了道家"外化內不化"的深層智慧——外隨世俗而化,內守道德之本。這種既入世又超脫的生命態度,對困於現代性焦慮的當代人,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全文798字)
安琪 發表於 2025-7-15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山木】篇「無用之用」義理髮微
——兼論莊子處世哲學之辯證維度

【山木】開篇以兩則寓言並置,實為莊子「與時俱化」思想之精妙註腳。前者大木因「無所可用」得終天年,後者雁卻以「不能鳴」遭烹,表面矛盾處,恰見道樞所在。

一、材與不材之相對性
匠石止於「散木」,因其「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的物性局限(【人間世】篇「不材之木」說的延續),此乃「無用」表象下的「大用」。然雁之命運揭示:世俗價值判斷本無定則,「材」與「不材」皆屬人為分別。莊子借孔子之口點破:「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此「之間」非折衷主義,而是超越二元對立的「乘道德而浮游」。

二、與時俱化的實踐智慧
「無譽無訾」非消極避世,乃「以和為量」的應物之道。【達生】篇言「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正可互參。山木之存與雁之亡,本質差異在於是否合乎「時」:前者順應自然本性而隱於山林,後者困於人倫網絡而失其天。故「化」之真諦,在審時度勢的權變智慧,所謂「一龍一蛇,與時俱化」(【山木】後文)。

三、道德之境的天鈞維度
「乘道德而游」統攝全篇,此「道德」非儒家倫理,乃【老子】「道生德畜」的宇宙法則。郭象注「泯然與玄同」深得其旨:當主體破除「有用無用」的執着,方能「物物而不物於物」(【在宥】)。如同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最高境界是「與造物者為人」(【大宗師】),在變動不居中持守虛靜本體。

要之,莊子通過山木與雁的對比,構建起動態平衡的處世哲學:既反對「刻意有為」的功利主義,亦否定「頑空守寂」的虛無傾向。這種「材與不材之間」的超越姿態,實為對【齊物論】「道通為一」思想的生命實踐註解。後世陶潛「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蘇軾「寄蜉蝣於天地」的豁達,皆可溯源於此。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