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87|回覆: 2

[兵家] 【孫子兵法】卷11九地篇4王兵必義不戰而威三軍若一死地能生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8 16: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子兵法】卷11九地4王兵必義不戰而威三軍若一死地能生
題文詩:是故不知,諸侯之謀,不能預交;不知山林
,險阻沮澤,之形,不能行軍;不用,
不得地利.四五者,不知,非霸王兵.
霸王之兵,伐大國,大國,不得;
威加於敵,則其交國,不得.是故不爭,
天下之交,並亦不養,天下之權,己之私,
威加於敵,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法,
懸政.犯三軍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
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
然後,陷之死地,然後.眾陷於害,
然後能為,勝敗在我.威義所致,非死非生,
大義凜然,向死而生.為兵之事,在於順詳,
敵之意圖,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
成事者也.故政舉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厲於廊廟,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
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原文】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44)。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45);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46),不養天下之權(47),信己之私(48),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49)。施無法之賞(50),懸無政之令(51)。犯三軍之眾(52),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53)。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54),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55),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56),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57)。先其所愛,微與之期(58)。踐墨隨敵(59),以決戰事(60)。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61)。 【譯文】
因此,不了解列國諸侯的戰略企圖,就不能與之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情況,就不能行軍作戰;不用當地人做嚮導,就不能得到地形之利。這些情況,如果有一項不了解,都不能算爭王稱霸的軍隊。真正強大的軍隊,進攻大國,行軍迅猛得使敵國無法及時調動民眾與集結軍隊;向敵人施以兵威,能使其盟國不能與之配合策應。因此,沒有必要去爭着同天下諸侯結交,也用不着在各諸侯國里培植自己的勢力,只要能施展自己的戰略意圖,把兵威施加在敵人頭上,就可以拔取敵人的城邑,摧毀敵人的國都。
    施行破格的獎賞,頒布打破常規的號令,指揮全軍上下就能如同指揮一個人一樣。向部屬布置作戰任務,不要向他們說明意圖;只告訴他們有利的條件,不必指出不利因素。把士卒置於危亡境地,才有可能轉危為安;使士卒陷入死地,才有可能起死回生。只有使士卒深陷絕境時,才可能轉敗為勝。

所以,指揮作戰的關鍵,在於摸清敵人的意圖,迷惑敵人,然後集中精銳兵力攻擊敵人的要害,這樣即使奔襲千里也可斬殺敵將,這便是通常說的機智能成就大事。
因此,在決定戰爭方略的時候,就要封鎖關口,廢除通行符證,停止與敵國使節往來;朝廷要反覆計議考慮戰爭計劃。一旦敵人出現可乘之機,就要迅速乘機攻取。首先奪取敵人最重要的戰略要地,但不要輕易與敵約期決戰。要靈活機動,依敵情來決定自己的作戰計劃和行動。因此,在戰前要靜若處子,不露聲色,誘使敵人放鬆警惕,門戶大開;一旦開戰則要動如脫兔,迅速異常,使敵人措手不及,無從抵抗。


  【注釋】
(44)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九地的利害,有一不知,就不是霸王、王者的軍隊。四五者,曹操註:謂九地之利害。霸王之兵,是指強大的軍隊。

(45)其眾不得聚:指能使敵國軍民來不及調動和集結。

(46)不爭天下之交:沒有必要爭着和別的國家結交。

(47)不養天下之權:沒有必要隨便在別的國家培植自己的勢力。

(48)信己之私:信,伸,伸張;私,指自己的意圖。伸張自己的戰略意圖。
隳:通『毀』,毀壞,毀滅。

(50)施無法之賞:施行超出法定的獎賞,即所謂法外之賞。

(51)懸無政之令:懸,懸掛,這裡指頒發。頒發打破常規的號令,即所謂政外之令。

(52)犯三軍之眾:犯,使用、指揮、運用。指揮三軍上下行動。

(53)犯之以利,勿告以害:驅使士卒完成某項任務時,只告訴他們有利的一面,而不告訴其危險的一面。

(54)順詳敵之意:詳,通『佯』。假裝順從敵人的意圖。曹操註:『彼欲進,設伏而退;欲去,開而擊之。』

(55)夷關折符:符,古時用木、竹、銅等做成的牌子,上刻圖文,分為兩半,各執一半,作為憑證。即封鎖關口,廢除通行憑證。

(56)厲於廊廟之上:厲,磨礪,這裡是反覆計議的意思;廊廟,即廟堂。在廟堂上反覆計議作戰大事。

(57)敵人開闔,必亟入之:闔(hé),門扇。開闔,打開門扇出現空隙。敵人一旦出現空隙,必須迅速乘虛而入。

(58)先其所愛,微與之期:愛,珍愛,要害;微,無,不要;期,日期,指約期交戰。首先奪取敵人的要害之處,不要與敵人約期會戰。

(59)踐墨隨敵:踐,實行;墨,墨線,這裡指既定計劃、原則。指實施計劃時,要隨着敵情的變化而不斷加以改變。

(60)以決戰事:以解決戰爭勝負問題。

(61)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起先如處女般柔弱沉靜,使敵人放鬆戒備;隨後如脫逃的兔子一樣迅速行動,使敵人來不及抗拒。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安琪 發表於 2025-6-1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地篇】兵道義理與王霸之兵的戰略辯證

【孫子兵法·九地篇】此章以"王兵必義"為綱,深刻揭示了軍事行動與政治道義的辯證關係。所謂"不戰而威三軍若一",實為孫子"全勝"思想的精微體現。今就經文章句,分三重義理闡釋之。

一、知謀交鄰的縱橫之道
"不知諸侯之謀,不能預交"者,乃兵家伐交之要義。春秋時期,晉楚城濮之戰前,晉文公"退避三舍"即深諳諸侯之謀的典範。此句強調軍事行動必以政治智慧為前提,所謂"上兵伐謀"正與此呼應。考【戰國策】所載縱橫家言,可知"預交"非特指結盟,實為對國際局勢的全局把握。霸王之兵必先"知彼",此即【謀攻篇】"知勝有五"的延伸。

二、地形嚮導的軍事地理學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不能行軍"二句,與【地形篇】互為表里。漢代馬援"聚米為山谷"的沙盤推演,即此理的具體實踐。值得注意的是,"嚮導"在此具有雙重意涵:既指實際引路之人,更隱喻對戰場態勢的認知引導。諸葛亮【隆中對】所謂"益州險塞"正是地形認知的經典案例,此乃"地利"概念的深層展開。

三、霸王之兵的義戰本質
"四五者不知其一,非霸王兵"的斷語,揭示出孫子軍事思想的終極追求。考【吳問】篇伍子胥之論,霸王之兵必以"義"為根基。所謂"不戰而威",非單純威懾,實指通過政治清明、將士用命形成的戰略勢能。項羽巨鹿之戰"破釜沉舟"看似"死地能生",實則暗合"投之亡地然後存"的用兵境界,此即"三軍若一"的心理戰效應。

要而論之,本章以"義-知-行"三層次建構完整的軍事哲學體系。宋本【十一家注孫子】張預注云:"霸者之兵,威加敵國;王者之兵,德服天下。"此解最得精髓。今人研習此篇,當超越單純戰術層面,在戰略格局中體會"慎戰""全勝"的深刻智慧,方不負孫子"兵者國之大事"的諄諄告誡。
蘇勻帖 發表於 2025-6-18 19:24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地篇】"霸王兵"義理闡微

【孫子兵法·九地篇】此章所論,實為"霸王之兵"的形上之道與形下之術的完整體系。所謂"王兵必義",非僅指軍事倫理,更揭示了軍事行動合法性的哲學基礎。【司馬法】云"以義治之之謂正",正與此句相發明。孫武將"義"作為霸王之兵的首要條件,實則是將軍事納入王道政治的範疇,此乃先秦兵家"兵以義動"思想之精髓。

"不戰而威三軍若一"者,乃軍事威懾的最高境界。【吳子·論將】言"五慎"中有"理"字,正與此句相表里。其深層意蘊在於:真正的軍威不依賴於暴力展示,而源於組織體系的嚴密性與將士意志的統一性。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威王問"篇載"素信者昌",可為此語註腳。考【管子·兵法】"三官不繆,五教不亂"之說,更可見春秋戰國時期兵家對軍隊整體性的重視。

"死地能生"四字,包含着深刻的軍事辯證法。竹簡本【孫子】作"陷之死地然後生",與傳世本可互參。此非鼓勵冒險,而是揭示危機轉化之道。【尉繚子·制談】謂"欲戰先安內",正說明絕境求生的前提是內部團結。歷史上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列陣,皆為此理的具體實踐,然皆需以"三軍若一"為根本條件。

下文"四五者不知"云云,實為霸王之兵的實踐要件。考銀雀山漢簡,此段文字與傳世本略有出入,然要義相通。其強調的"諸侯之謀""地形認知""嚮導運用"三要素,構成了軍事行動的情報基礎。【孫臏兵法·八陣】言"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正可與此互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非霸王兵"的否定句式,暗示着這些條件不是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

霸王之兵的本質,在於軍事與政治的有機統一。【六韜·文韜】云"全勝不鬥",與"不戰而威"異曲同工。孫武在此篇中將軍事勝利的取得,最終歸結於對政治形勢的把握(知諸侯之謀)、對地理環境的適應(知地形)、對人文資源的利用(用嚮導),這種整體性思維,正是中國古典軍事哲學的精妙所在。後世諸葛亮"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的用兵原則,實源於此。

當代讀【九地篇】,當超越字面訓詁,把握其中"義—威—知"的三重邏輯:以義立威,以威促和,以知取勝。這種軍事智慧,對於現代戰略思維仍具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