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603|回覆: 3

[文化反思] 儒家不死,中國就無法真正進入現代化?論中國確立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的緊迫性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20-7-3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儒家不死,中國就無法真正進入現代化這句話有沒有合理性?

鑑於當前社會主流文化對儒家學說的曲解異常嚴重,筆者抽了些時間,具體回答如下:

一、最重要的概念先定義清楚。什麼是現代化。

現代化僅僅是指適應現代社會嗎?現代社會又是什麼樣的勢態?以什麼文化為主體?

現代化多大程度上是指西化?

二、題主的『儒家不死』是指什麼?現代中國社會主體文化是什麼?儒家學說在中國現代社會的應用幾何?

三、中國『真正進入現代化』是個什麼樣的狀態?

題主沒有釐清以上三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沒有實質意義,也無從回答。既然如此,筆者就談談中國現代化,與儒家學說的互動關係。

首先,要明確社會發展的勢態局勢變化。

筆者認為,社會發展勢態有數個階段,大體分為:『破』『立』『興』『盛』『衰』五大階段。這五個階段是周而復始的關係,沒有哪個階段可以永久地霸占歷史時期。

其次,要辨析中國現代社會究竟處於什麼發展階段,其勢態將如何走向。

眾所周知,滿清滅亡以後,我國正在面臨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這種入侵包括政治入侵、文化入侵、經濟入侵、教育入侵等等。民國建立以後,中國社會本應步入『興』的階段,而彼時的政治勢態,也確實建立了名義上的統一政府,但是,實際上中國社會仍然處於『立』的階段,則政權未實現完全的統一,用民國政府的話說,依然要實施『訓政』竊以為當時國民政府宣布實施訓政過早,應當繼續施行軍政至抗日以後,蓋是時仍未實現軍權中央集權化,軍事上的統一,即『立』的階段仍未完成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

民國的這種尷尬的社會勢態,導致各種軍閥包括國民黨內外的軍閥、文化、經濟、教育等諸社會領域,都處於政府的有效控制之外。而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又素來強勢發展文化入侵,通過培養留學生,建立外資學校等方式,扶植了大量的文化傀儡親日、親美、親俄等公知,甚至政治傀儡親各列強的軍閥,及反中央政府的汪精衛政府。文化入侵及教育入侵的成功,反過來倒推中國社會勢態逆向發展,即從『立』的階段,恢復到了『破』的階段雖然政治未破,但是社會勢態事實上失控、撕裂

新中國的建立,標誌中國社會邁進新的『立』的階段。這次的『立』是徹底的。

新中國不但實現了政治上的統一主要是軍權統一,更實現了文化統一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等蘇聯文化為主體,文革的目的就是實現文化上重建的完整性、教育統一以蘇聯模式為主體、經濟統一以共產主義經濟為主體。因此,新中國可以順利步入『興』的階段,從1952年土改,直到改革開放,都是新中國在成立之初的政治、文化、經濟、教育等基礎上的發展興起乃至部分衰亡階段。

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在經濟、文化、教育領域的『中興』階段,所謂中興,在歷史上出現多次,如西周向東周過渡,西漢向東漢過渡,唐朝的武周返政,北宋向南宋過渡,等,唯明朝的南明過渡失敗。

中興階段,原有的社會勢態會被新的勢態更替,如經濟制度會有所革新,文化主體也轉向馬列以外的西方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文化領域的開放,而原有的蘇聯文化主體又建設不成功,導致國內文化建設空白,剛剛經歷文革的中國社會,短期無法接納傳統文化題主提到的儒家學說的復歸,最終資本主義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撿漏資本主義文化,本質上就是拜金主義文化,其表象的偽文化價值包括民主自由,中國社會迎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的再次西化浪潮。

改革開放之初

改革開放之初

改革開放之初

此次文化上的『破』,筆者以為,迄今未曾進入『立』的階段——中國政府未曾明確文化主體內涵及其範疇。題主的問題,可能正是處於文化主體遲遲未『立』的焦慮?

而時值今日,中國文化主體的立,應當立什麼文化,才能促進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呢?改革開放以後,雖然中國政府不再限制傳統文化的復歸,但也未着手支持。而資本主義的西方文化,則趁勢利用資金優勢,大量植入教育傀儡聲譽最響的兩所高校為領頭羊,傳播西方文化價值觀基督教、民主自由、個體主義、性開放、女權主義、動物保護主義等等

當前中國社會主流文化,明顯已經由資本主義牢牢控制,而教育領域的徹底西化,則抽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應用途徑。任何文化,沒有社會應用途徑,就失去了傳承的意義,對比一下讀者就明白了:傳統中國社會科舉制度,鼓勵了儒家學說的發展,而現在高考制度,則鼓勵了英語、科學等學科的發展。西方文化在中國社會的主體屬性有多重?西醫在中國社會通行無阻,而中醫卻處處遭受輿論已被資本控制非議及政府政策的限制。社會上普遍傳播媚洋觀念,傳播女權主義,傳播性開放,迎來一片讚嘆聲,而數年前,有國學機構開辦女德班,卻迎來一面倒的討伐。且不論這個女德班是否屬於傳統文化,一個文化開放的社會政府未確立文化主體,文化領域依然是開放的,卻無法接受類似傳統的文化觀念,可見資本主義西方文化對中國社會的鉗制,是多麼的嚴重,也可見其在中國社會的文化主體屬性是多麼的舉足輕重。

既然現代中國社會的文化主體以西方文化為主,那麼,中國政府直接確立資本主義西方文化為中國文化主體,是否可行?

筆者以為機率微乎其微。

一、異族滅我之心不忘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近代以來,中國社會上,僅存的傳統風俗並不多,社會主流文化也基本西化,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仍然千方百計打擊中國近年貿易戰、香港問題,可見文化上西化並不能杜絕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猜忌文化西化可能只是資本主義國家亡我的工具而已

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與中國政治存在衝突,這點不言而喻。

三、西方文化正值衰落時期。西方各國,其社會發展勢態,至少在文化領域步入了衰落階段。這個表現很多,如政治正確極端化、民主自由民粹化等,新冠疫情也打破了西醫神話。

四、最重要的,中國是漢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即使漢民族90%的人西化,民族主義興起依然是不可阻擋的。03年開始,自發於民間的漢服運動可見一 斑,伴隨漢服運動,復興的國學浪潮,至今方興未艾。傳統文化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足以警戒中國政府在文化上的取捨。

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

興起於漢服運動的民間國學平台-華韻國學網

興起於漢服運動的民間國學平台-華韻國學網

興起於漢服運動的民間國學平台-華韻國學網

由此,中國文化主體轉向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否以儒學為主,讀者自行甄別,不在此次回答範圍,可謂必然趨勢,不可扭轉,實際上,當屆政府所提的文化自信,就是傳統文化自信中國再不確立傳統文化為主體,以抵禦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顏色革命必不可絕

至於『儒學阻止科學技術發展』的論調,可以直接忽略,筆者作為閱讀過大部分儒家經典,未見有限制技藝的思想。相反,筆者從儒道學說中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社會物質生產的器用,儒學人文是社會精神的王道,二者互為道器關係。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8-28 18: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西化教育有感
東學西漸,四書五經,
孔孟老子,啟蒙西方,
文藝復興,以人為本,
讀經識字,漢字漢詩
貫通古今,教書育人,
傳承經典,傳情遞義.
文明以止,人文化成,
為學日增,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致無為,
無為真情,壯士氣概,
頂天立地,義薄雲天,
修身齊家,情懷天下.
西學東漸,教育西化,
外求知識,實驗為主,
拋卻情感,猜測反駁,
自圓其說,惟求知識.
資本介入,唯利是圖,
販賣知識,製造焦慮,
唯成績論,標準試卷,
舉國學生,無有空閒,
校外輔導,吸乾才錢,
身心俱疲,精疲力竭.
舉國上下,英語為主,
名校是就,通才賢人,
愈不得志,思維固化,
教育西化,以資為本.
科學人文,如鳥兩翼,
不可偏廢,德主知輔.
+
孔岡占 發表於 2025-4-10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儒家思想與中國現代化的辯證關係——兼論文化主體性建構之要義】

筆者近日得見知乎"儒家不死,中國就無法真正進入現代化"之問,深感此議題關涉文明根脈與時代發展之要義。今試從國學視角,分三端論之。

一、概念辨正:現代化非等同西化
現代化當以"器物-制度-文化"三層解之。西人所倡現代化,實為其文明演進之特殊路徑。若以亨廷頓文明衝突論觀之,不同文明自有其現代化範式。儒家"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本具自我更新基因。日本"和魂洋才"之實踐,恰證傳統文化與現代性可相得益彰。

二、歷史審思:文化斷裂之痛
晚清以降"全盤西化"思潮,造成文明傳承之斷裂。錢穆先生曾痛陳:"制度可移植,文化須自本自根。"民國時期教育體系全盤模仿日本、美國,導致文化主體性喪失。觀諸台灣地區"去中國化"教育之弊,可知文化失根之害。反觀新加坡"儒家倫理課程"實踐,則見傳統文化現代轉化之可能。

三、當代重構:創造性轉化之道
1. 政治層面:需揚棄"君為臣綱"之封建糟粕,發揚"民為邦本"(【尚書·五子之歌】)的治理智慧
2. 經濟層面:轉化"義利之辨"為現代商業倫理,如晉商"以義制利"傳統
3. 社會層面:重構"禮"的現代規範,建立法治與德治互補機制

四、文化主體性建構之要義
1. 教育體系:當改變中小學教材中傳統文化占比不足7%之現狀(據北師大課題組統計)
2. 學術研究:需突破"以西方概念剪裁中國經驗"的研究範式
3. 國際傳播:應建立基於"天下觀"的全球治理話語體系

結語:現代化絕非文化自殺。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曾言:"儒家理性主義與清教理性主義各有其現代價值。"當代中國之要務,非棄絕傳統,而在完成"舊邦新命"的文化自覺。唯有確立文化主體性,方能在現代化浪潮中保持文明定力,為人類文明貢獻中國智慧。

(全文798字)
+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4-24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儒家文明與現代性之辯證關係——兼駁"儒家阻礙現代化"論】

(一)現代化本質之辨
"現代化即西化"乃典型的文明單線進化論謬誤。哈佛大學亨廷頓教授在【文明的衝突】中指出,現代化進程存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二分法。儒家文明所蘊含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價值理性,恰可矯正西方現代性中的工具理性泛濫。日本"和魂洋才"、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成功實踐,證明傳統文化與現代制度具有兼容性。

(二)儒家學說現代轉型考
1. 制度層面:科舉制雖廢,但"選賢與能"思想催生公務員考試制度
2. 經濟倫理:澀澤榮一【論語與算盤】證明儒家"義利之辨"可規範市場經濟
3. 社會治理:鄉約傳統轉化為現代社區自治(參見台灣社區營造案例)
4. 國際關係:"天下體系"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啟示價值(趙汀陽教授論證)

(三)歷史階段論商榷
1. 民國文化困境實為"衝擊-反應"模式失效(柯文【在中國發現歷史】)
2. 新中國文化重建存在傳統斷裂風險(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困境】)
3. 當前應進入"創造性轉化"階段(林毓生提出)

(四)主體性重建路徑
1. 方法論:採用"詮釋學循環"重構傳統(參考成中英"本體詮釋學")
2. 制度設計:將"禮治"精神注入法治建設(參見【民法典】公序良俗條款)
3. 教育體系:加強"四書"現代詮釋課程(參考清華大學"君子之道"通識課)
4. 國際話語:用"仁學"補充普世價值論述(杜維明"文明對話"理論)

結語:真正的現代化應是文明基因的創造性轉化。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早已指出,儒家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存在選擇性親和。當務之急不是否定傳統,而是建立"返本開新"的文化自覺機制。唯有確立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方能在現代化進程中保持文明定力,避免陷入"現代性異化"的困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