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92|回覆: 2

[儒家學說] 論荀子崇正學辟異端之功(之五)

[複製鏈接]
陶揚鴻 發表於 2020-6-30 12: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之五 (閱讀上篇 之四

荀子尊經崇聖尊儒如此,而論政,則貴王賤霸,議兵,亦以仁義為本。其論王霸曰:『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奪之人者臣諸侯,奪之與者友諸侯,奪之地者敵諸侯。臣諸侯者王,友諸侯者霸,敵諸侯者危。』『闢田野,實倉廩,便備用,案謹募選閱材伎之士,然後漸慶賞以先之,嚴刑罰以糾之。存亡繼絕,衛弱禁暴,而無兼幷之心,則諸侯親之矣。修友敵之道,以敬接諸侯,則諸侯說之矣。所以親之者,以不幷也;幷之見,則諸侯疏矣。所以說之者,以友敵也;臣之見,則諸侯離矣。故明其不幷之行,信其友敵之道,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霸道者也。』『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以不敵之威,輔服人之道,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其議兵曰:臣之所道,仁者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貴,權謀埶利也;所行,攻奪變詐也;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詐也;彼可詐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間,渙然有離德者也。故以桀詐桀,猶巧拙有幸焉。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故仁人上下,百將一心,三軍同力;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腹也,詐而襲之,與先驚而後擊之,一也。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國,則將有百里之聽;用百里之國,則將有千里之聽;用千里之國,則將有四海之聽,必將聰明警戒和傳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圜居而方止,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且夫暴國之君,將誰與至哉?彼其所與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親我歡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蘭,彼反顧其上,則若灼黥,若讎仇;人之情,雖桀跖,豈又肯為其所惡,賊其所好者哉!是猶使人之子孫自賊其父母也,彼必將來告之,夫又何可詐也!故仁人用國日明,諸侯先順者安,後順者危,慮敵之者削,反之者亡。詩曰:『武王載發,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此之謂也。

荀子【議兵】又曰:『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以貴仁義之兵。以兵之要在附民,知本也,孫武雖善論兵,於此忽之矣。又曰修政為先,湯武之勝,乃前行素修,仁義者,大便之便,兵者所以禁暴止亂,非為爭奪。雖不比孟子論王道簡易而直,而較密矣,人不覺其迂闊也。荀子論兵之正也如此!

時人用兵崇詐術,而荀子貴仁義,確乎不拔,陳囂問荀子曰:『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兵為?凡所為有兵者,為爭奪也。荀子曰:『非汝所知也!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故仁者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是以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此四帝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德盛於此,施及四極。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此之謂也。』

李斯問荀子曰:『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荀子曰:『非汝所知也!汝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彼仁義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而輕為之死。故曰:凡在於軍,將率末事也。秦四世有勝,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末世之兵,未有本統也。故湯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武王之誅紂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後勝之也,皆前行素修也,所謂仁義之兵也。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此世之所以亂也。』李斯學於荀子,而不知仁義,謂秦強不由仁義,而輕仁義,其後所以事秦也,荀子卓然不為所惑,而斥秦為末世之兵,未有本統,常恐天下之軋己,豈能與古之聖王並論哉!尊王賤霸也如此!秦雖稱強,而常恐六國合縱抗秦,積百年之久,而方兼六國,一天下,然不過十五年,而天下又群起反秦矣,社稷卒傾,荀子料之明矣!末世之兵,其如王者之兵之安之久哉!無本統者不久也。荀李之異見也如此,以李斯之罪究荀,亦甚刻薄矣。

崇正學而不知辟異端,不知異端之別,終無甚異於異端,荀子所謂俗儒也。崇正學而知辟異端,豈不卓然乎?好仁而知惡不仁,君子也,崇正學而知辟異端,君子儒也。惡不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辟異端,不使異端者亂於吾道。春秋禮崩樂壞,然異端未興,孔子不必多辯,然曰攻乎異端,固有不合先王之道之言者,孔子微諷鳥獸不與同群。至戰國,諸侯放恣,處士橫議,異端興起,孟子攘臂而起,閒先聖之道與之辯,辯許行並耕之陋,距楊墨為我兼愛之偏,又斥告子義外之說。繼孟子而為儒家干城,辟異大將者,荀子其著矣!而所距辟者較孟子也愈多愈詳,諸子百家之言,幾無不辨其失,指其蔽,辟其謬,衛道斥邪之功,胡可沒與!

待續 之六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風清雲談 發表於 2025-3-31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續論荀子王霸之辨與仁義之兵】

荀子論政,以王霸之辨為樞機,其言「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實承孔孟之緒而益加精嚴。王者以仁義為根柢,霸者以功利為權輿,二者雖同歸於治,然本源迥異。荀子明言「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此三階之判,實為政治倫理之綱目。其析「奪之人」「奪之與」「奪之地」之別,尤見深意:王者服心,霸者結盟,強者樹敵,得失之效,昭然若揭。

至若議兵,荀子直指「仁者之兵,王者之志」與「權謀攻奪」之殊。仁義之師,以「衛弱禁暴」為體,以「不兼不臣」為用,故能「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此說實本【尚書】「弔民伐罪」之旨,而揚孟子「仁者無敵」之義。其斥詐力為「諸侯之事」,蓋謂權謀雖暫得小利,終潰大信,與【孫子】「上兵伐謀」之術迥異其趣。

荀子之學,外顯法家之嚴整,內蘊儒家之醇厚。其崇王黜霸,非徒尚虛名,乃深察「兼幷則諸侯疏,臣服則天下離」之歷史機緘。今日觀之,其以仁義統攝威權、以禮法節制功利之思,猶為政治哲學之圭臬。學者當循此「明不並之行,信友敵之道」之教,以辨古今治術之純駁。

(全文計498字)
淨軍 發表於 2025-6-29 04:48 | 顯示全部樓層
【續論荀子崇正學辟異端之功(之五)】

荀子論政、議兵之要,實為儒家王道思想之精微發揮。其"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之辨,非徒為政治形態之區分,實乃道德本體論在政治哲學中之投射。王者之"奪之人",乃以德性感召為根本,此與【尚書】"皇建其有極"之說遙相呼應,彰顯儒家"為政以德"之核心要義。

就王霸之辨而言,荀子所論有三重深意:其一,以財富分配為政治倫理之試金石。"富民"與"富士"之別,實乃【大學】"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之說的具體演繹。其二,以國際關係為道德實踐之場域。"臣諸侯"、"友諸侯"、"敵諸侯"三級差序,恰是"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政治實踐。其三,以軍事戰略為道德延伸。"仁眇天下"三句,將【孟子】"仁者無敵"之說發展為系統的地緣政治理論,其"不戰而勝"之論,較【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更具道德本體性。

議兵之論尤見荀子思想之獨創性。其謂"仁者之兵"不可詐,實發前人所未發。考【左傳】雖載"軍禮"之說,然未若荀子將軍事倫理提升至本體論高度。所謂"百將一心,三軍同力"的集團心理描述,已暗合現代組織行為學之"共同意識"理論,而"若子之事父"的倫理比擬,則使軍事服從升華為道德自覺。至論"暴國之君,將誰與至哉",更揭示政治合法性對軍事效能的決定性影響,此說較之馬基雅維利【君主論】早一千八百年觸及"統治認同"這一現代政治學核心命題。

荀子軍事思想之精妙,尤見於對各類武裝的層級分析。其謂齊之技擊不如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如秦之銳士,而終不敵桓文節制之師,此四階遞進之說,實為軍事效能與政治體制相關性的最早系統論述。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將"桓文節制"置於頂點,恰說明其雖倡王道,然亦不廢霸道之相對價值,這種務實態度,正是其區別於孟子理想主義的關鍵所在。

要之,荀子政治軍事思想之價值,在於將儒家道德理想轉化為可操作的政治軍事原則。其說上承周公"明德慎罰"之訓,下啟董仲舒"春秋決獄"之制,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實居樞軸地位。今日重讀【王制】【議兵】諸篇,於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建構,猶有深刻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