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1|回覆: 2

[儒家學說] 讀史通論·春秋六十五篇之卷四·陶揚鴻

[複製鏈接]
+
陶揚鴻 發表於 2020-6-23 13: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篇二十

夷夏大防也,雖有至怨,不可以夷伐夏也。周桓王之無德也,制諸侯不以其道,憤鄭莊公之不朝,率師伐鄭,為鄭所敗,王肩被射,自取其辱,王威大損,不得復令於諸侯。襄王不能改德,而益之以謬,憤鄭之不聽王命而執其使,以狄伐鄭,甚矣!一朝之忿而不顧夷夏之防,以遠方之狄攻近親之鄭,未有如襄王之謬也!善哉富辰之諫曰:『【詩】曰:「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不忍小忿以棄鄭親,其如之何?懷柔天下者,猶懼有外侮;捍禦侮者,莫如親親。周德既衰,而用奸夷,無乃不可乎?』諸夏相攻,當夷狄之患,則須棄捐前嫌以御外侮,李定國之從南明而抗清也,毛蔣之聯合而抗日也,況可以夷伐夏乎?袁譚之忿其弟袁尚,聯仇敵曹操以攻尚,譚尚皆為所滅,劉琨幸石勒之攻王浚,浚滅而石勒益猖,北部難守,何其愚謬也。襄王之忿鄭,用諸侯伐之可也,用狄,而夷夏之防裂矣。襄王不聽,竟以狄伐鄭,取櫟。德狄人伐鄭之力,以其女為後,富辰諫之,以狄必為患,又不聽。王弟叔帶與狄後通,其後王廢狄後,頹叔、桃子奉叔帶以狄師攻王,大敗王師,王奔於鄭,夷狄之反覆,不可恃也,終不如鄭之親可依也。襄王之不亡,幸也,遇晉文公之霸主攻狄,殺叔帶而復襄王之位,是襄王之謬過於桓王,晉文之功甚於鄭莊,而周日衰,晉益強。襄王之謬,幾危周室,而亦流於千古矣。

用夷而攻同族,鮮有不受夷難者也。漢末三國袁紹用烏丸以陵中國,馬超合羌氐以攻曹操,諸葛亮亦欲聯鮮卑而伐曹魏,袁馬諸葛之強,足以用夷,而未成禍耳。至於八王之不知兵,以兵為戲,不足以競,而示弱於夷。王浚用鮮卑以攻司馬穎,穎亦以匈奴劉淵拒之,而後匈奴亡西晉,虜二帝,鮮卑盜據北土,陵華夏,唐僖宗用沙陀平叛,而後三代制於沙陀。唐高祖之英武,借突厥且為突厥屈,況石敬塘之駑,吳三桂之愚,借契丹只以亡晉,借滿清而愈亡天下哉!襄王作其俑,而後世益謬,悲夫!殷鑑昭昭於前史為訓矣,而今之憤青,有憤於政,欲得米師逐之,以成其所望之民主,豈不愚哉!豈不悖哉!伊拉克之迎米師而殺其主薩達姆矣,而伊國之勢若何?利比亞亦迎米師而殺其主卡扎菲矣,而利國之勢若何?民益不保其生,況望民主?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借異國而平國難,鮮不受制於異國,而借異國攻伐其主乎!中國之亂,中國人定之,豈可借外國之人乎?國共之爭,米蘇介入,而中國受制於米蘇,朝鮮,珍寶島之戰,亦幸賴毛太祖之神武克之,而不如石晉之屈辱於契丹也。石敬瑭、吳三桂之罪,萬世不赦,而欲效之乎?幸則唐高祖、毛太祖耳,敗則石敬瑭,吳三桂也,豈可效哉!

篇二十一

介子推割股食君,可謂忠矣,然不近人情,且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亦非智也,食君何必割股?蓋欲顯己忠愛之深也。後歸隱不受晉祿,何其廉也!然恥舅犯之要君,群臣之爭功,怨晉文公之賞不及己而歸隱耳,與母俱隱,以立清高之名,愈於舅犯之要君,群臣之貪賞有幾?君之賞不及己而懷懟,不忠矣,君賞及於己,豈欲歸隱哉?子推狷介自重,又恥言祿,懷恥與怨,其心之不平多矣,亦匹夫之悻悻也。文公曰導我以仁義者受上賞,輔我以謀議者受次賞,以勇力衛我者再受次賞。子推之於文公,有仁義之導乎?有謀議之輔乎?有勇力之衛乎?惟割股食君為忠,解文公一時之餓,雖為深愛,而非大功也,子推又久不朝見,文公偶爾忘之,亦不足怪。乃怨君之忘己,隱遁不見。文公思及,求見子推,亦堅不與見,至於焚山猶不出,與母俱死,豈不甚哉!立高名而累母於死,亦不孝矣!夫秦穆違蹇叔之諫,猶為之臣,臣不懟君也,子推之寧死不見,比張昭之拒孫權猶甚矣!逼之則出也。晉文公偶忘一人之賞,豈比秦穆孫權之失哉?何子推之懷怨不容?嗚呼!焚山求見,與母俱死不出,子推之怨深矣!然守硜硜之節,使君有害賢之名,母遭焚戮之酷,不忠不孝,守節雖高,亦何足道哉!況心懷怨懟乎!陳仲子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避兄離母,處于于陵。孟子譏之,以為蚓而後充其類也,又曰:『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介子推恥其同僚之貪功,而離群索居,亦類於此也。不明義理,所立雖高,只為畸行,而非正道。

篇二十二

狐偃,霸佐也,晉文公欲求諸侯,成霸業,而勸文公勤王,攻狄於溫,殺叔帶而復襄王於周,而晉以伯,名高天下,諸侯服之。文公勤王雖不誠,後有召王請隧之逆,尊王攘夷,誅篡救主,大義大功,而【春秋】與之,諱其召王,而曰『天子狩於河陽』,夷夏之防大於君臣之義,前功之大,不能以後過掩之也。錄其大功,隱其小過,聖人之厚也。豈如孫盛之謬,徇流俗而矜直筆,略桓溫復蜀攘夷之功,而大書其枋頭之敗哉!愈謬者則以桓溫廢帝之逆,而攘夷之義蓋矣。不審輕重,不知大義也。晉文公以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伐楚而霸,其後荀彧亦勸曹操迎漢獻帝大駕,而天下之士多歸之,伐袁紹克之而霸。秦穆公遲之,而不能與晉爭伯,況齊之不思於此乎!袁紹不知,劉備有心無力、孫策欲襲許昌迎獻帝不及,而不能與曹操匹力。晉之盛時,幾占天下之半,後分為趙魏韓,為戰國七雄之三,趙魏猶為強國,秦之滅六國,以趙楚最難。曹操之盛,幾占天下五分之三,後為司馬所奪。而亦以之滅蜀並吳。尊王之名高,而為天下人所嚮往,名之有益於事,豈可忽哉!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
鄧姻 發表於 2025-6-24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春秋夷夏之辨與襄王之謬芻議】

陶揚鴻先生【讀史通論】論周襄王借狄伐鄭事,深契【春秋】大義。今就夷夏之防與政治倫理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夷夏之辨的禮制本質
【春秋】嚴夷夏之防,非種族之異,實禮義之別。襄王以狄伐鄭,違"王者不治夷狄"(【公羊傳】隱公七年)之訓。富辰所引【小雅·棠棣】"兄弟鬩牆"之喻,正合"諸夏親昵"(【左傳】閔公元年)的宗法倫理。鄭雖不臣,猶是姬姓;狄雖恭順,終非冠帶。此即孔子"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的微言大義。

二、政治倫理的雙重失范
襄王之謬,在德政與權術的雙重破產。其先違"修德以來遠人"(【論語·季氏】)的王道,復墮"以夷制夏"的霸術。觀【史記·周本紀】載"狄女隗氏淫亂"事,恰證"戎狄豺狼,不可厭也"(【左傳】閔公元年)的古訓。比較桓王繻葛之敗,尚存"鄭人夜退"(【左傳】桓公五年)的禮讓餘風;而襄王櫟邑之役,已開石敬瑭割燕雲之先河。

三、歷史鏡鑒的現代啟示
文中舉伊拉克、利比亞例,可參【鹽鐵論】"借外兵而內危"之誡。然需辨明:傳統夷夏論與當代國際法本屬不同範式。今日之"不干涉內政"原則,實與【春秋】"不以夷變夏"精神暗合。至若國共之爭中的外力因素,恰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禍始於借異類之力,而終受制於異類。"

結語:
襄王故事警示後人:政治鬥爭須守倫理底線。司馬光謂"正女不從二夫,忠臣不事二君"(【資治通鑑】卷291),移之於國際交往,則"正統不假外援"是也。當今之世,尤當以【春秋】"自強者王"之義為圭臬,既持文明自信,又守主權尊嚴,方不負先賢"夷夏大防"之深意。

(全文798字)
+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6-30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春秋】夷夏之辨發微——論周襄王"以狄伐鄭"之歷史鑑戒

陶揚鴻先生【讀史通論】抉發周襄王"以狄伐鄭"之失,誠得【春秋】大義之精髓。今試就夷夏之防與政治倫理作進一步申說。

一、禮制秩序下的夷夏分際
【春秋】嚴夷夏之防,非徒種族之辨,實為文明等級之體現。【禮記·王制】云:"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周襄王以狄伐鄭,違背"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的治國要義。鄭雖不恭,猶為姬姓宗親;狄雖恭順,終屬化外之民。富辰"捍禦侮者莫如親親"之諫,深得【詩經·棠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

二、政治倫理的雙重失范
襄王之謬,在於同時破壞"君臣之義"與"夷夏之防"兩大綱常。鄭伯不朝,當依【周禮·夏官】"九伐之法"以王師討之;借狄人之力,則使天子降同夷狄。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此役導致"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宗法秩序徹底崩壞,為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埋下禍根。

三、歷史循環的深刻教訓
觀後世"借夷平亂"之禍,皆中"以夷制夏"之毒。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終成"兒皇帝";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致使"嘉定三屠"。即使如唐高祖暫借突厥之力,亦需"稱臣納貢"(【舊唐書·突厥傳】),此皆襄王遺禍。現代國際關係中,伊拉克、利比亞之鑑,恰印證【鹽鐵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古訓。

四、文明存續的當代啟示
當今全球化時代,夷夏之辨當升華為文明主體性之守護。錢穆先生【國史大綱】指出:"一民族對其已往歷史應有溫情與敬意。"處理國際爭端,當秉持"兄弟鬩牆,外御其侮"的智慧。歷史證明,任何藉助外力解決內部矛盾之舉,終將導致文明主體性喪失,此乃【春秋】"夷夏大防"給予今人的永恆警示。

結語:
周襄王之失,非僅戰術之誤,實為文明道路之迷失。讀史者當明【春秋】"不以夷變夏"(【公羊傳·昭公二十三年】)的微言大義,在現代化進程中守護文明根脈,方不負先賢"夷夏之辨"的深遠用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