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8|回覆: 2

[醫藥臨床] 柴胡桂枝合苓桂術甘湯治低熱案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陸某,女,67歲。2019年1月21日來診。訴低熱4月余。患者於2018年9月『感冒』後遺留低熱,日晡為重,最高體溫37.5℃,伴微咳嗽,無痰,初起未予重視,因持續不愈,遂予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查:胸CT:支氣管炎;右肺中葉部分肺不張,右肺中葉小鈣化灶,雙肺小結節;雙側胸膜局部增厚。降鈣素原0.19ng/ml。血常規、血沉、甲功、血生化、類風濕因子、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中性粒細胞抗體、抗核抗體譜等,未見明顯異常。診為:右肺不張、感染性發熱,先後予以克林黴素、頭孢唑肟、頭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靜滴等治療,40餘天未見好轉。遂遠程求助於中醫治療。刻下:午後低熱,最高37.5℃,微咳無痰、惡風寒、盜汗、納差、口中和、腹脹、不能食涼、不欲飲、二便尚調、舌淡紅、中部有裂紋、苔白略膩等。脈未得診。辨證:太陽少陽太陰合病。給柴胡桂枝湯合苓桂術甘湯:柴胡24g,黃芩12g,姜半夏9g,黨參12g,桂枝12g,炒白芍12g,茯苓15g,炒白朮12g,炙甘草8g,生薑12g,大棗15g,6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3劑盡,從第4天開始,未再發熱。刻下:遇冷咳嗽、氣短、納差、盜汗等,舌同前。證屬太陽表邪未解,太陰病症仍有,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合苓桂術甘湯加味:桂枝12g,炒白芍15g,炙甘草10g,生薑10g,大棗20g,厚朴10g,炒杏仁9g,炒白朮15g,茯苓15g,桑葉30g,焦神曲15g,7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諸症愈,唯納谷不香,囑飲食調息。

患者於2019年2月17日複查胸CT:雙肺炎性改變治療後表現,符合慢性支氣管炎CT平掃表現。

按:本案病程久、疊經診治,低熱不愈,而應用經方取得速效,雖為個案,但值得深思總結。筆者臨床喜用經方,每用六經辨證。本案患者低熱,每日午後發作,可視為往來寒熱,加之納差,頗似『默默不欲飲食』,可以鎖定病在少陽;但是患者同時伴有惡風寒,是太陽經表現,因此主方選用太陽少陽兩感之柴胡桂枝湯。【傷寒論】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柴胡桂枝湯由小柴胡湯和桂枝湯之合方減半組成,柯韻伯謂之『雙解兩陽之輕劑』。而患者口中和、腹脹、不能食涼、不欲飲、舌苔白膩等,可歸結於太陰病里虛寒證,里虛寒則容易導致水飲中阻,因此合用了苓桂術甘湯溫化水飲。此案有兩點要注意:其一,不可一見低熱、盜汗就誤認為陰虛發熱,其舌象及不欲飲是排除陰虛的主要法眼;其二,不可忽略合併太陽經病、太陰經病而僅僅治從少陽,且方證辨析必須絲絲入扣方能取得速效。(張先慧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2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gyz9999 發表於 2025-5-5 00:32 | 顯示全部樓層
【柴胡桂枝湯合苓桂術甘湯治療低熱證之六經辨證析微】

本案以"低熱四月余"為主症,屬外感遷延所致內傷雜病範疇,其辨證施治體現了經方"病-脈-證並治"的診療特色。今從六經傳變與方證對應角度析其理法如下:

一、病機三層析微
1. 太陽表邪未徹:患者惡風寒、遇冷咳嗽,此乃【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之殘留表證。雖經抗生素治療,然西藥不能解肌透表,致邪氣留戀腠理。
2. 少陽樞機不利:日晡發熱、納差腹脹,恰合第96條小柴胡湯證"默默不欲飲食"之半表半里證。體溫37.5℃呈"往來寒熱"之輕症,正如尤在涇所言"少陽為樞,邪居其界,入里則熱,出表則寒"。
3. 太陰水飲內停:舌苔白膩、腹脹不欲飲,符合第277條"自利不渴者,屬太陰"的里虛寒證。此乃脾陽不振,水精不布,形成"痰飲-中滿-低熱"的惡性循環。

二、方證對應要義
首診柴胡桂枝湯合苓桂術甘湯,實含三經並治之妙:
1. 柴胡劑解少陽之郁:重用柴胡24g疏達木郁,配伍黃芩清相火,暗合"火郁發之"之旨。現代藥理證實柴胡皂苷可調節體溫中樞。
2. 桂枝法雙解表里:取桂枝湯半量調和營衛,其芍藥甘草組合能緩解支氣管痙攣,此即【金匱要略】"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之變法。
3. 苓桂術甘湯溫化水飲:茯苓、白朮配比1.25:1,遵循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原則。實驗研究表明該方可調節Th1/Th2細胞平衡,改善慢性炎症。

三、轉方策略解析
二診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合苓桂術甘湯,體現"隨證治之"的辨證思維:
1. 表證未除故留桂枝法:加桑葉30g既助解表,又斂盜汗,取法於【重慶堂隨筆】"桑葉雖治盜汗,而風溫暑熱服之俱效"。
2. 太陰未愈仍用苓桂劑:焦神曲醒脾消食,針對"納差"這一太陰提綱證關鍵指征。此正合張錫純"脾胃居中焦,為升降之樞"之論。

四、臨證啟示
1. 現代醫學"炎性改變"與中醫"痰飲鬱熱"存在病理對應,本案提示對頑固性低熱當重視"水-氣-火"三者關係。
2. 經方組合須把握主證比例:本案少陽證重故柴胡用24g,太陽證輕則桂枝用12g,體現"量效辨證"思想。
3. 舌診在遠程診療中尤為重要,中部裂紋提示脾胃氣陰兩傷,白膩苔主水濕,為用苓桂術甘湯提供了客觀依據。

結語:此案成功關鍵在於準確把握了"太陽少陽太陰合病"的複雜病機,通過經方疊用實現"表里雙解、三焦分消"之效。正如徐靈胎所言:"用藥如用兵,善用者寡亦勝,不善用者多亦敗。"經方之妙,正在於此精當配伍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