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44|回覆: 2

[醫藥臨床] 柴芩溫膽湯合消瘰丸加減的作用和功效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6-27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韓某,男,35歲,2019年3月15日初診。

主訴:體檢發現膽囊息肉。

現病史:2018年12月19日做彩超檢查時發現有膽囊小息肉,2019年3月7日再次做彩超顯示數個膽囊息肉,最大的有4mm。2019年3月15日來就診,刻下症見:右側胸部疼痛,油膩或飽餐後右上腹及右肩部疼痛。尿酸494.8μmol/L。唇乾,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診斷:脅痛(膽囊息肉,高尿酸血症)。

辨證:痰瘀互結,膽腑鬱熱。

治則:利膽消郁、軟堅散結。

處方:柴芩溫膽湯合消瘰丸加減:清半夏6g,竹茹6g,黃芩10g,陳皮10g,炒枳殼10g,柴胡10g,茯神20g,玄參15g,浙貝母18g,牡蠣30g,烏梅30g,百合30g,夏枯草12g,莪朮10g,鬱金15g,菊苣20g,炒王不留行12g,貓爪草10g,金蟬花10g,金錢草15g。

後續此方加減,隨診2次,共服用75服藥,2019年5月24日做彩超檢查,顯示膽囊壁光整,無膽囊息肉。

按語:該患者有膽囊息肉、高尿酸血症,以柴芩溫膽湯、消瘰丸為主,利膽消郁、軟堅散結。溫膽湯最早見於【外台秘要】,其中含有生薑四兩,以溫為主。後世常用的溫膽湯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其方減生薑,加茯苓、大棗,溫性得減,涼性得增,但是沿用了『溫膽』之名。柴芩溫膽湯在溫膽湯的基礎上,加入柴胡、黃芩,兼具小柴胡湯之精髓,用以化解膽腑鬱熱。消瘰丸出自【醫學心悟】,本是治肝腎陰虧所致的瘰癧,故名消瘰丸,清熱滋陰,化痰散結。此外,方中還使用了烏梅、菊苣、鬱金、貓爪草、金錢草、百合等單味藥,主要目的是增強軟堅散結之效,以及用中藥降尿酸,標本同治。氣鬱、痰郁日久,往往會伴有血瘀,所以要加鬱金、莪朮來活血,同時可以幫助軟堅。烏梅祛死肌除惡肉,可用於治療息肉、結節。貓爪草可以治療瘰癧,有化痰散結的功效。金錢草和菊苣都歸肝膽經,作為引經藥,同時能夠疏肝利膽、清肝祛火。百合中含有秋水仙鹼,可有效溶解體內尿酸,與其發生中和反應,從而幫助尿酸排出體外,緩解高尿酸症狀,治療痛風。(張雪亮 中國中醫科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遊客  發表於 2019-6-28 10:32
膽囊息肉也是一種鬱結吖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5-30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柴芩溫膽湯合消瘰丸加減治療膽囊息肉與高尿酸血症之析義

韓某之證,乃痰瘀互結、膽腑鬱熱所致脅痛,兼見高尿酸血症。其病機關鍵在於肝膽氣機郁滯,痰濁瘀血凝阻,久而化熱。柴芩溫膽湯合消瘰丸加減,融疏泄、化痰、散結、降濁諸法於一爐,標本兼顧,故獲良效。今析其方義如下:

一、方劑配伍精要
1. 柴芩溫膽湯:源於【三因方】溫膽湯化裁,去生薑之辛溫,增柴胡、黃芩,成疏泄膽郁、清熱化痰之劑。方中柴胡疏肝利膽,黃芩清泄膽熱,合枳殼、陳皮理氣化痰,竹茹、半夏滌痰和胃,茯神健脾寧心。全方使膽腑鬱熱得解,氣機升降復常。
2. 消瘰丸(玄參、貝母、牡蠣):出自【醫學心悟】,本治陰虧痰結之瘰癧。此案取其滋陰軟堅、化痰散結之功,針對息肉之『痰瘀有形實邪』。牡蠣咸寒,既消症瘕,又潛浮陽;浙貝母開郁散結,玄參滋陰降火,三者相須為用,化解痰瘀膠結之態。

二、加減用藥深意
1. 散結專藥:烏梅『祛死肌,蝕惡肉』(【本經】),夏枯草清肝散結,貓爪草化痰消瘰,莪朮破血行氣,共助息肉消散。
2. 降濁通絡:菊苣、金錢草引藥入肝膽,清熱利濕以降尿酸;百合含秋水仙鹼類物質,中和尿酸,乃『藥症相對』之妙用。
3. 活血引經:鬱金為血中氣藥,解郁化瘀;王不留行通經活絡,促痰瘀代謝。

三、病機與治法呼應
患者舌紅苔黃膩、脈滑數,顯系痰熱內蘊;右脅痛連肩臂,乃少陽經氣不利。方以『疏、清、化、散』為綱:
疏:柴胡、枳殼調暢氣機,斷痰瘀生成之源;
清:黃芩、夏枯草清肝膽鬱熱;
化:半夏、貝母化痰濁;
散:牡蠣、莪朮消症積。
更佐降尿酸之品,體現『異病同治』思維。

四、古典醫籍支撐
【外台秘要】言溫膽湯『治膽寒不得眠』,後世減姜棗變涼潤,正合本案鬱熱之機。【醫學心悟】強調消瘰丸『化痰不傷陰,散結不耗氣』,與柴芩溫膽湯之疏清相輔相成。

結語
此案成功之處,在於緊扣『痰瘀熱結』病機,熔古方今藥於一爐。然需明示:息肉消長與體質、飲食相關,愈後當調攝情志,忌肥甘厚味,方可固效防復。

(註:辨證施治需個體化,非執方可效,臨證宜遵醫囑。)

——論於甲辰年仲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