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來源: 北方教育  【幽明錄】是南宋劉義慶編撰的志怪小說,原本已亡佚,後由魯迅輯錄於【古小說鈎沉】中。因這一時期語言較為特殊,劉義慶所編的【世說新語】研究者眾多,但【幽明錄】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實際上它同樣反映了這一時期的語言特徵。本文主要研究【幽明錄】中第一人稱代詞『我』『吾』『余(予)』『朕』『身』『某』『仆』『儂』等①。 一、第一人稱代詞
 (一)我
 『我』在【幽明錄】中共出現85例,100次,其中以作主語為主要語法功能,共有42例45次,也可以作賓語、定語和兼語。如:
 (1)我正見一物甚黑,而手腳不分明,少日中多夕來,輒共斗,深自驚懼焉。
 (2)我是天神,樂卿此牛,若不與我,來月二十日當殺爾兒。
 (3)入市遍買胡粉,次此女,比之手跡如先,遂執問女曰:『何殺我兒?』
 (4)我乃前太守徐玄方之女,不幸早亡,亡來四年,為鬼所枉殺;按生乃壽至八十餘,今聽我更生,還為君妻,能見聘否?
 (二)吾
 『吾』在文中共出現29例,30次,也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和兼語。如:
 (5)吾比欲安處汝,職局無缺者,惟有雷公缺,當啟以補其職。
 (6)此人言:『昨日鬼助某甲,今復來助吾,可輦谷與之。』
 (7)王曰:『吾鷹所獲以百數,汝鷹曾無奮意,將欺余耶?』
 (8)琮曰:『吾常夢見女子將吾宴戲,恐必不免。』
 上古時期『吾』只能在否定句里作賓語,出現在動詞前面。如:
 (9)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10)我勝若,若不吾勝。(【莊子・齊物論】)
 但後來『吾』作賓語的情況逐漸增多,且不論是否在否定句中都有出現,以上例子也反映了這一變化。
 (三)『我』『吾』比較
 1.語法功能
 次數 百分比
 我 吾 我 吾
 主語 45 18 45% 60%
 賓語 24 3 24% 10%
 定語 23 8 23% >26%
 兼語 8 1 8% <4%
 合計 100 30 100% 100%
 從上表的計量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此時期『我』和『吾』相比,『我』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100s30),『我』在充當主語、賓語、定語和兼語等句子成分時,都比『吾』應用得更為頻繁。
 (2)相對來說,『我』作主語、賓語和定語所占比例較為均勻,這三種語法功能都較強;『吾』主要作主語和定語,而充當賓語的功能較弱。
 2.與第二人稱代詞對稱
 作為第一人稱出現次數 與第二人稱搭配次數 百分比
 我 100 35 35%
 吾 30 8 <27%
 從上表可以看出,與『吾』相比,『我』更頻繁地用於與第二人稱搭配的語句中。
 (四)余(予)
 『余(予)』在文中共出現4例,4次,分別作主語1次,賓語2次和定語1次。如:
 (11)我作道師,死不過作社公,今日得北斗,主簿,余為忝矣!
 (12)即喚:『群伴何不助余邪?』
 (13)王曰:『吾鷹所獲以百數,汝鷹曾無奮意,將欺余耶?
 (14)既去,疑非人,尋刺,曰:是予舍西土瓦中人。
 (五)朕
 『朕』在上古作第一人稱代詞時,不論普通民眾還是貴族階層都可以用。後來秦始皇開始將『朕』定為皇帝專用自稱詞,【幽明錄】中出現的也都是皇帝自稱,共4例,4次,作主語和賓語各2例2次。如:
 (15)乃召羽林,語主人曰:『朕,天子也。』
 (16)帝聞其聲,異而召問之,書生具說所見,乃悟曰:『此人是婢婿,將欲肆其凶於朕。』
 (六)身
 『身』作第一人稱代詞有強調自身的意味,在【幽明錄】中僅有2例2次,分別作句子主語和兼語,各1例1次。如:
 (17)矩怪問之,杜曰:『天上京兆,身是鬼,見使來詣君耳!』
 (18)徐問其故,答云:『君違誓,不復相為。使身一人留衛耳!』
 (七)某
 『某』在【幽明錄】中作人稱代詞出現1例,1次,作定語。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