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l; X9 }. k- M; T * S& I3 ?# e! F1 \, |
記錄多爾袞攝政言行的【多爾袞攝政日記】書影。資料圖片 , ^% G; ?0 C6 `' ?, q) q5 S) t5 q
1 u( N3 {9 d2 r0 D( D1 b2 |
2 I" H9 G' a: a" n
( k& Y: O1 t& V- A m
對多爾袞實施清算的順治帝。資料圖片 6 o$ ~5 t* ^0 S
5 n$ m3 P: m& ~2 q8 V3 _8 C) J+ X' V4 d
紫綬縱榮,一丘蓬蒿
$ c' q( b) S* o: e R9 {/ `
8 |0 ]- ~) f* X1 E% E. h) l* X 清入關後,多爾袞以統軍入關,定鼎中原之首功,開始了長達7年的攝政生涯,一路走來,逐漸位高權重,勢焰莫當。 0 ?# \ D- [/ M
8 H# ~2 O' F# F, y 順治元年(1644)十月,當世祖福臨於太和門(時稱皇極門)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的同時,即令為多爾袞建碑紀功,『永垂功名於萬世』。從此,在待遇上,多爾袞開始凌駕於諸王之上。體現在諸多方面: $ @* z. G0 H1 W8 |1 J6 G+ ~0 J
8 J& J4 Y$ d- Z; D8 ~( s- k' o& u
關於俸祿,多爾袞為30000兩,而輔政王濟爾哈朗是其一半即15000兩,諸親王則為10000兩。 G6 N# G$ I( u& _1 W
: }' j$ q! T( ?; U9 `% F
關於冠服,多爾袞所戴之冠,『帽頂用東珠十三顆,金佛前嵌東珠七顆,後金花嵌東珠六顆』。多爾袞所佩玉帶,『每板嵌東珠六顆,貓睛石一顆』,為淺黃色。多爾袞逢朝賀則穿八團龍服。比較之下,與皇帝非常接近,如其冠只是東珠數少1顆,其朝服亦僅比皇帝龍袍少一龍而已。
7 `7 _1 Y' E9 B- {5 k6 C. |
$ `' x0 S1 f% A. q 關於府第,多爾袞府第的『房基高十四尺,樓三層,覆以綠瓦,脊及四邊俱用金黃瓦』,時人都知多爾袞的『府第之制高廣比於皇居』,相差無幾。 8 Y/ Q4 _; o$ o, O9 R/ |- _* s
7 z! l! ]$ b* l# g+ z$ h9 V% `
順治二年(1645),多爾袞晉為皇叔父攝政王后,一切大禮諸如圍獵、出師等時,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若其回王府,則需送至府門。如遇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后,即去朝賀多爾袞。上朝時,多爾袞於午門內從便下轎,而諸王需於午門外下轎等等。上述所有儀注都表明一點,即多爾袞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1 t" B' X! a9 e2 z- @9 b
+ A, T3 d N: g 順治三年(1646)五月,多爾袞以為皇帝信符收貯於皇宮之中,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奏請鈴印,十分不便。於是,即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從是年起,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為20種,只是在每一種類的具體數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輔政王的儀仗則只有15種,明顯遜於多爾袞――多爾袞與皇帝的差距越來越小。
& x9 T0 Y1 T6 |0 H9 `- q6 V
8 o7 |& U( C9 x& s 順治四年(1647)以後,如果官員奏書中將『皇叔父攝政王』還稱作『九王爺』,或是不用全稱而丟字漏字的話,都會受到革職處分。而且『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多爾袞再不用向順治帝行禮了。 0 s' d1 o {8 n4 R* V/ V
' ^1 L8 e1 T& j
順治五年(1648)末,多爾袞又向前進了一步,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其後,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即是說多爾袞不僅實權在握,而且在禮儀排場上也開始向皇帝看齊。凡一切政務,多爾袞不再有謙恭請示之舉,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儼然如同皇帝。而且,任人唯親,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特別是『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於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 n$ m: a. B! C5 J% Z0 t; x1 _. |# d
. X- C2 T# r5 K6 f 隨着多爾袞的勢焰莫當,其貪慾也日益膨脹。還記得順治二年(1645)的時候,因李自成撤出北京後即一把火燒了紫禁城,故其時正在營修宮室。時為叔父攝政王的多爾袞曾問,聽說明朝修皇極殿(即清朝之太和殿)一座宮殿的費用就達6百萬,是真的嗎?大學士答道,不錯,而且恐怕還不止。多爾袞當即嘆息道,一殿之工就花費6百萬,太奢侈了!大凡天下事都應適中,太過與不及都不好。可是到了順治七年(1650)七月,多爾袞卻說京城地污水咸,夏季濕熱無法居住,所以需修一城避暑,並向國內直隸、山西、浙江等九省加派白銀250萬兩徵用。曾幾何時,因國家財政一直入不敷出,多爾袞為此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可此時卻為了一己之私而置天下人於不顧,竟行明末弊政而加派賦稅。人變得真快啊!
+ P" y$ _" v% Q$ b2 x( J3 `& B c5 i- p# D9 o% { u
同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同時也是為了實地勘察地形,為其於喀喇城(今承德市郊)營建避暑之城。行獵時,多爾袞因素患『風疾』(即今之心腦血管病),不幸墜馬跌傷了膝蓋,由於醫治不得要領,竟於十二月初九日客死喀喇城,年僅39歲。 8 |& N6 o% o, V6 x) c' E0 D
+ }, y! V. B& S( S, f7 o 消息傳到京城,舉國服喪。當多爾袞的靈柩運回時,世祖親臨東直門外5里相迎。其連跪3次,親自舉爵祭奠而痛哭失聲,並在多爾袞死後的第十七天,追尊其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葬禮亦完全依照皇帝的規格辦理。順治八年(1651)正月,多爾袞夫婦又以義皇帝、義皇后的身份享太廟――多爾袞死後終於得到了皇帝的名號,但這已是多爾袞最後的榮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