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O+ \; Z }; ?$ \4 h1 N6 `
: u# ]& L& r% R! p. r6 Y 新版電視劇【三國】儘管在人物的闡釋、敘述的角度等方面有所『創新』,甚而聲稱比羅貫中更尊重歷史云云。而今劇情過半,筆者觀之,卻依然是羅版【三國演義】大樹濃陰下的朝花夕拾:曹操刺董卓、巧施連環計、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三顧茅廬、長坂坡、蔣干盜書、草船借箭、火燒赤壁、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所有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無不是【三國演義】原有的內容。
2 w- M3 A; K" }" ?* G1 `2 i7 ~& ~! B, C7 i; t) q& x$ [
新版【三國】也偶有新段子,比如9歲的孫權出使荊州議和。歷史上當然沒有這回事,這是編造的情節,以此突出帝王之聰明神武。不過,嚴格地說,這個段子並非原創。因為【史記】、【戰國策】都曾記述了秦國12歲的小孩甘羅出使趙國,甘羅因此被秦王拜為上卿。秦時的上卿,大約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局常委。還有一種說法是甘羅做了丞相,也就是一國之總理。――12歲做丞相或上卿,這種現象絕無僅有,令人匪夷所思。須知現代人這個年齡還在讀小學,是甘羅早熟、天降大任於斯人,還是現代人智商退化,抑或是史官的臆想,純粹逗你玩?不得而知。甘羅的祖父是丞相,然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道試題陳勝早就回答完畢。但是新版【三國】的思路很明確,既然有史可查,且不管它能否經得起推敲,反正甘羅12歲出使趙國,孫權亦可以9歲出使荊州――孫權打破了兒童做使節的世界紀錄,並且把這紀錄一直保持到今天。9歲的孫權作為使者說服劉表,顯然衍生於甘羅的故事。
5 J& o5 k; d% T n" B* ]( b* `& i7 I* y
除非是無知,沒人把電視劇當歷史看,也沒人把文藝作品裡的曹操與歷史上的曹操相提並論。從隋唐到宋元,從傳說、話本到雜劇,三國故事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集大成者,與歷史不同,它反映的是人心向背和價值觀。此前,形成於宋、刊行於元的【三國志平話】,便以善惡有報的觀念,闡釋了【三國】的前世今生:楚漢戰爭衍生了一系列恩怨,書生司馬仲相對這些歷史遺留問題快刀斬亂麻,打發冤鬼各自投胎,於是出現了韓信→曹操、彭越→劉備、英布→孫權這三組角色的華麗轉身,重新瓜分劉漢王朝的地盤,遂有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格局。而冤案製造者也在劫難逃,劉邦、呂雉分別轉世為漢獻帝與伏皇后,受盡曹操(韓信)欺辱,伏皇后(呂雉)被逼自縊,以償韓信命債。在楚漢戰爭時曾預判天下三分、但一事無成的蒯通,則毛毛蟲變蝴蝶羽化為諸葛亮,實踐其未完成的抱負。楚霸王項羽轉世為關羽,在垓下圍殲項羽的呂馬童諸人,就成了被關羽過五關斬殺的六將。而斷獄的才子司馬仲相,則搖身一變為司馬懿,出將入相,最終三國歸晉,司馬氏獨霸天下。
7 i7 V& e, h& d# I3 i) m: \0 I/ s* ?4 ]: \ X
明末馮夢龍將楚漢梟雄轉世漢末三國的這個段子補充擴寫後,編到話本小說集【喻世明言》裡,題為【鬧陰司司馬貌斷獄】。 ) P2 p( `. ^3 K% i% @8 ?
6 a3 n4 \' X* E- ?1 ]9 L: n- B
幾百年歷史的斷簡殘章就這樣悄然對接,早已作古的風雲人物以另一種生命形式復活,有因有果,善惡有報,如此詭異奇幻,令人拍案叫絕。但這畢竟是說書人的臆造,絕非歷史真相。因為歷史不可以虛構、也不能改寫。這個故事與其說演繹歷史,不如說演繹某種價值觀較為適當。 & d+ M4 N$ U- O7 }% ]
$ t* W1 c4 _, x* Q: V/ Y( h
演繹價值觀立場最鮮明的是民國周大荒的【反三國志演義】,這部長篇小說完全顛覆了那一段歷史:劉備的根據地荊州沒有失,呂蒙白衣渡江沒有成功,關羽張飛沒有死於非命,魏蜀吳三家也沒有歸晉,最後統一天下的是劉備集團。作者稱此書:『今為之造時勢,造英雄,不徒使賢才英傑一一歡顏,且能使三國人才,一齊吐氣。』這既是作者的創作心態,也是一般讀者的心理期待,更是『尊劉貶曹』的極致了。
6 Y$ T6 t/ X5 |4 Y" }- w8 ^ N, w% N; E1 ^* l6 v8 n4 c
對經典名著的改寫、續寫古已有之,續寫者大都想為原著有個美滿的結局。成書於明代、署名為『酋陽野史』的【新鐫全像通俗演義續三國志】(又稱【續三國演義】),續的是另一種牽強附會:蜀漢後主劉禪投降後,劉氏宗室及諸名將子孫外逃西羌,後重整旗鼓,起兵滅晉。在這部續書中,十六國時期叱咤風雲的歷史人物劉淵、石勒分別成為劉備、趙雲的後代。石勒本名趙勒,為報答收養人石苞而改姓,創建了趙國;劉淵則滅晉重建漢國。其實,早在【三國志平話》裡,就交代了劉備後人劉淵滅晉的事,【續三國演義】把這個故事無限放大了。 2 m$ T, ?& B5 D9 u7 s
* n% T, V e7 E9 T+ I* Z 然而,皆大歡喜的結局,任意改變的歷史,命運平淡的人物,恰恰是這些續貂之作的硬傷,文學感染力的羸弱導致其缺乏影響,許多讀者並不知曉這些作品。可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未必能高瞻遠矚,巨人太高,你不得不朝下看。迄今為止,有關【三國】的故事,還沒有出現超越羅貫中【三國演義】的作品,經典就是經典,【三國】的前世今生說明了這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