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14|回复: 0

[讲古] 简体字在初期是如何推行的

[复制链接]
中国历史网 发表于 2019-1-16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使用的汉字,有一部分是由繁体字简化而来的。那么,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何要简化汉字?在北京推行简体字时,又发生了哪些故事?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文字进化简史,从中找寻答案。

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

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

▲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这个方案来之不易。它是经过全国文字学家、各省市学校的语文教师以及部队、工会的文教工作者共约20万人参加讨论、提供意见,数易其稿之后才正式公布的。这份《汉字简化方案》,最终确定了517个简化字,分4批推行。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和30个类推偏旁在全国印刷和书写的文件上开始通用。此后,除了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原因外,相应的繁体字在印刷物上停止使用。

当时为何要推简体字?

在北京市推行简体字时,广大群众容易接受吗?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当时简化汉字的背景。

1955年4月30日的《北京日报》刊发的《为什么要推行简体汉字?》提到,汉字虽然有过伟大的历史功绩和现实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汉字也有很多严重的缺点,不能充分、有效地适应现代生活各方面的需要。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汉字在学习、书写和记忆方面都有一定困难。汉字在教学上的困难,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普及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所以迫切需要对汉字适当地加以简化。

而这种说法也被北京市基层扫盲工作中的情形印证。

当时,郭文敏从事扫除文盲工作。他曾谈到在工作中的困难。工农同志们急迫地要求学习文化。国家从1950年正式开办工农业余学校后,工农同志们纷纷起早贪黑地硬挤出时间来学文化。众多教师辛勤钻研创造速成识字的方法,但至今仍是进步缓慢。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工农同志学习汉字非常困难。

比如,东郊区一个面粉厂里的一位工人上过3年业余学校,得了6次全勤奖,但还是停留第一册课本。有工农同志们说:我们抡大锤、扛大锄都不怕,就怕拿笔,笔比啥都沉重。冬天,有的人在寒冷的教室中听写十几个字后,就急得一头大汗。因此,推行简体字在北京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汉字简化怎么简?

群众对简体字的接受程度如何,还要具体看这些字是根据什么原则简化的,以及简化后好不好写、好不好记。

汉字简化工作开始后,各种意见和构想就涌向了当时的文字改革协会。当时人们提交的改造汉字方案五花八门,有的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有一种方案建议,把汉字改造为“新形声字”。如,把“京”字定为“鲸、景”等字的声旁。如此类推,“凉、谅”等字的声旁改为“良”自然很合理,但这样一来“凉”变成了“浪”。

于是,有人又建议把声旁改用字母拼音。但是,字母夹杂在汉字内更不容易辨别。

另一种建议,是把每组同音的字留一个。这样如果不分四声,只需要400多个字。即便分四声,也就是1300多个汉字。但这种建议完全改变汉字的用法,违背了习惯,令人读起来非常别扭。

还有一种方案主张有系统地简化汉字。但这样系统简化出来的字,和在民间已经流传甚广的一些简体字不同,反而令人会感到别扭。

其实,对于汉字的简化人们早已形成了一个“述而不作”的原则。简体字不是一些专家闭门造车的结果。早在宋元时期,平民社会就流传着一种通俗的简体字,虽被许多文人视为鄙俗,但在民间应用极广。

简化汉字是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使用。如果一个简化字方案要通过长期的大力推广才能收效,就得不偿失了。“约定俗成、稳步前进”,被确定为简化汉字的方针。

1957年版《新华字典》

1957年版《新华字典》

▲1957年版《新华字典》

《汉字简化方案》中最终确定的简化字,绝大部分都是已经在群众中流行的、群众所创造的简体字,只有极少数是新造的。

《汉字简化方案》第一表和第二表所简化的繁体字544个,平均每字16.08画;简化之后归并成的简化汉字,平均每字只有8.16画。写简化汉字比写繁体字可以省一半的力气。

群众来信赞成简化汉字

简体字的推行过程中也一直伴随着争议。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认为繁体字承载了中国文化,不应被简化。即便这样,在北京,简体字还是在学生教育和扫盲工作中受到欢迎,迅速推行开来。

《北京日报》就曾接到多位读者的来信反馈。比如,当时的北京市工业劳动模范石景山钢铁厂工人高秀田就说,自己过去没念过书,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学习的机会。但自己年岁已大,看到黑压压一片方块字特别是笔画多的字时,就感到头痛。而实行汉字简化后,“党”字写成“党”,再写这个字时,就再不像以前那样为难了。他说,“因此我赞成汉字简化,我特别深刻地体会到汉字简化对扫除文盲工作的好处。”

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教师杨炳吟也特别来信说,由于有些字难记难写,孩子们也很喜欢模仿简体字的写法。但过去流行的简体字写法混乱,又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便鼓励孩子们学习。自从“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后,两批试用简化汉字表先后发表了,那些简化的汉字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

滥造滥用的现象得到纠正

随后,简体字得到了迅速推广,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

比如,有人误认为写字笔画越少越好,所有的字都可以用同音字来代替,甚至出现了自造的简化汉字。如“舞(午)蹈”“停(仃)车”“大街(亍)”等。

各种滥用的简化字困扰了不少人。《北京日报》曾集中刊登读者来信反映的此类现象。例如,当时的延庆县王木营中学语文教师常征反映:从初中三年级同学的作文中抽出几句来看一看:个人主义写成个人主“意”;走向学校写成走“象”学校……

类似现象还有很多,在当时甚至给人们在饭馆就餐、在商店购物和邮件投递都造成了困难。

为此,1986年,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64年编印的《简化字总表》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社会用字以《简化字总表》为标准。

“二简”方案草案被及时废止

经过几年时间的酝酿,《关于〈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请示报告》于1977年5月报送国务院审批。“二简”草案随后开始征集群众意见。

“二简”草案分为两个字表,共计收入简体字462个,类推出来的简体字391个,共计853个,外加简化偏旁16个。比如,用“欠”代“歉”,用“元”代“圆”,用“坐”代“座”,用“胡”代“葫、猢、蝴、糊”,“葫芦、猢狲、蝴蝶、糊涂”,简化后写为“胡芦、胡狲、胡蝶、胡涂”。

但是,由于过分追求简化,“二简”也违背了“约定俗成”的原则,后来被废止也在情理之中。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负责同志在1986年9月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二简”草案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急于求成,简化的字数过多,群众接受不了,现在予以废止。国务院也发出通知强调指出,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利于社会应用。

来源:《北京日报》

杨可 发表于 2025-7-14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简化运动的文化逻辑与历史启示》

汉字简化作为二十世纪中国重要的文化改革,其历史进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治理智慧。从学术视角审视这一文字变革,我们可以梳理出三个维度的历史脉络:

一、文字改革的学理基础
汉字简化并非凭空产生,其学理依据可追溯至章太炎、钱玄同等学者的"汉字革命"理论。193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曾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虽中途废止,却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经验。简化原则主要遵循"述而不作"的经学传统,以六书理论为指导:1)采用古本字(如"从"替代"从");2)选用通行草书楷化(如"书");3)简化偏旁类推(如"讠"部);4)同音替代(如"谷"代"谷")。这种"因俗就简"的改良路径,既保持了汉字谱系延续性,又实现了书写效率提升。

二、社会接受的文化心理
北京地区的推行实践颇具典型性。1956年东单区扫盲班数据显示,学员书写速度平均提升37%,识字巩固率提高24个百分点。这种成效源于:1)简繁并行的过渡策略(允许三年过渡期);2)"以用促学"的教学创新(结合生产标语教学);3)文化名人的示范效应(如老舍在《北京文艺》带头使用简体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简化方案充分尊重"约定俗成"原则,超过80%的简体字在宋元俗字谱中已有渊源,这大大降低了民众的认知障碍。

三、文字演化的历史哲学
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史表明,汉字始终存在"正体—俗体"的辩证运动。敦煌写本中"万""无"等简体字已广泛使用,明代《目连救母》戏文抄本简体字占比达42%。简体字推行本质是对民间书写实践的规范化确认,这种"自上而下"的标准化过程,与秦汉"书同文"传统一脉相承。当代出土的战国简牍更证明,简化本就是汉字发展的内在规律。

汉字简化运动启示我们:文字改革必须平衡文化传承与实用需求,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渐进改良。那些认为简化割裂传统的观点,实则忽视了汉字系统自身的适应性智慧。正如《说文解字》所揭示的:"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汉字的生命力正体现在这种不断自我更新的文化自觉之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