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36|回复: 1

[诗词讲座] 腊八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狂欢节

[复制链接]
典故里的中国 发表于 2019-1-14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说腊八节是感恩节?因为传统农业社会的先民们,在蜡月的某一天,总要为农业生产中使用过、受益过的事物进行祭祀。由于祭祀在蜡月进行,所以称之为“蜡祭”。“蜡”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接”,就是在旧岁与新岁相接的月份,也就是十二月(应劭《风俗通》:“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蜡”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求”,通过“蜡祭”,求得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礼记·郊特牲》:“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文 / 邢哲夫

有趣的是,蜡祭的对象正是八种。它们是先啬(农业始祖神农氏)、司啬(周朝人始祖,农神后稷)、农(古代监督农业生产的官员)、邮表畷(农官指定农民休息的场所)、猫虎、坊(农田蓄水池)、庸(农田受水、排水池)、昆虫。其实蜡祭本来并不一定在腊月八日举行。但由于祭祀的是八种神和事物,所以有“天子大蜡八”(《礼记·郊特牲》)之说。“大”就是“重视”的意思。在后来流传过程中,为了配合这一说法,便渐渐地把腊月初八作为“蜡八”节,人们统一在这一天进行蜡祭仪式。

祭祀神农的神农殿

祭祀神农的神农殿
祭祀神农的神农殿

上面提到祭祀的八种事物,居然有阿猫阿虎和昆虫,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人的农耕生活是一种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对自然有着高度的依赖。老天爷如果作美,那么古人必定不胜感激之至烧高香,“馒头包子都给你”,这是一种 “使之必报之”的朴素情感。古人祭祀“喵星人”,是因为阿猫会抓田鼠;祭祀昆虫,是因为求益虫继续杀害虫,也求害虫不要在祸害了;祭祀老虎,是因为老虎能吃掉破坏庄稼的野猪。其实老虎的危害性或许更大,但古人记恩不记仇,也真是仁至义尽了。对了,“仁至义尽”这个成语最早正是用来评价古人的蜡祭的。《礼记·郊特牲》说:“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一个自发的实用的祭祀活动,却生动地体现了仁、义、报的传统价值观。

有人认为报恩是一种交换。这不能说不对。但交换也并不都是势利的庸俗的。正是这种朴素的报恩思想,产生了儒家“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经典正义论。所以旅美华裔历史学家杨联陞先生认为“报”的思想是“中国社会中的基础”。应该说,在恩报的关系网中,我们应该区分施恩者与受恩者。汉代刘向《说苑》说:“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施恩者固然可以不求回报,但受恩者却应该常存感激。施恩不一定是投资,但感恩一定是美德。感恩并不是经济人的交换理性,而是朴素道德情感,人类的道德大厦正是建立在朴素道德感的基础上。

腊八节求丰收

腊八节求丰收

那么为什么说蜡八节又是狂欢节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礼记·杂记》记载:孔子和弟子们观看蜡祭的仪式。蜡祭中大家都非常high,俨然狂欢节一样。孔子问弟子子贡:“大家都那么high,你high不high呢?”子贡说:“举国之人皆若狂,我高兴不起来啊。”子贡是一个商人,他大概害怕国人在这种狂欢中失去了理智。孔子虽是圣人,但他对子贡的回答却极具人情味:“人们劳作了那么久,而就在这一天放松一下快乐一下。你却不理解。像一根弦一样总是绷着,这连周文王周武王都做不到啊。一张一弛,才是文王武王成功的地方。”(原文: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个不到一百字的故事里贡献了两个常用成语:举国之人皆若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为什么蜡祭要狂欢,孔夫子讲得很清楚。人们辛劳了一整年,理应休息休息、欢乐欢乐,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即便是欢乐得过头一点,也无伤大雅。毕竟在匮乏的古代社会,农民的生活太艰苦了。如果不借着蜡祭的机会放松一下,那么就像弓弦一样,崩得太紧就会断掉。孔子并不是冷若冰霜的夫子,相反,他对普通人充满了理解之同情,虽然不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讥,但孔子内心深处却欢乐着普通人的欢乐,忧愁着普通人的忧愁,真是“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了。而蜡八节的狂欢性质,也是对中国人民内敛低调、吃苦耐劳的刻板印象的一个有趣补充。

腊八粥

腊八粥

蜡祭在漫长的历史中演化为蜡八节、祭灶节,后来还和佛教的浴佛日、斋僧日合流。只是可惜的是,随着传统的淡出和现代化的演进,蜡八节的文化意涵特别是感恩和狂欢意涵,已经渐渐地被人们遗忘,其间蕴含的道德精神和人生智慧,在我们视野中也显得隔阂。我们当然不应该机械地照搬传统,也不可能回归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可以在仰视地膜拜古人的同时,也平等地进入古人的生活语境,感受古人日常点滴,的毕竟感恩和欢乐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gyz9999 发表于 2025-7-18 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蜡祭传统中的恩报伦理与农耕文明精神》

邢君哲夫所论腊八节源流甚为精当,然其中蕴藏之文化深意犹可申发。蜡祭之为礼,实乃华夏农耕文明精神之活态呈现,其"报"之伦理更构成儒家德性论之重要维度。

考《周礼·春官》载"国祭蜡则吹豳颂",郑玄注云:"蜡谓十二月大祭万物也。"此祭典之特殊性,正在于其突破"祭不越望"的常例,将祭祀对象扩展至与农事相关的自然万物。先啬、司啬之祭体现"慎终追远"的祖德崇拜,猫虎昆虫之祀则彰显"万物有灵"的生态智慧。尤为可贵者,是古人以"使之必报之"的朴素逻辑,构建起人与自然界的伦理契约。《礼记·郊特牲》所谓"迎猫祭虎",实为早期生态补偿意识的仪式化表达。

细绎"蜡八"祭祀体系,可见三重伦理向度:其一为纵向的"报本反始"(《礼记·郊特牲》),通过祭祀神农、后稷等农业始祖,完成文明基因的传递;其二为横向的"仁及草木"(《春秋繁露》),将道德共同体扩展至生物界;其三为循环的"以德报德",形成"施-受-报"的伦理闭环。汉代《白虎通》言"蜡者,报终成之功",正是对这种立体伦理结构的精准概括。

杨联陞谓"报"为中国社会基础,此论可于蜡祭传统得见其实。然需辨明者,古人"报"之伦理绝非简单交换,而是蕴含着"仁至义尽"的价值追求。《盐铁论》载"古者行役不逾时,春行秋返,秋行春返,寒暑未变,衣服不易,固已还矣",此中体现的"时报"观念,与蜡祭"岁终报功"同出一脉,皆强调道德回应的适时性与完整性。

今人观蜡祭传统,尤当重视其"德性自然观"的现代启示。在农业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需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程颢《识仁篇》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此精神正与蜡祭传统遥相呼应。腊八节俗历千年而不衰,恰因其承载着中国人"赞天地之化育"(《中庸》)的永恒情怀。

要之,蜡祭非徒古礼之遗存,实为中华文明"天人合德"理念的仪式化展演。其以感恩为表,以伦理为里,以和谐为归,构成传统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精神密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巳時| 2025/7/27/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