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18|回复: 3

[诗词赏析] 不知庭霰今朝落 疑是林花昨夜开_每日诗词

[复制链接]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9-1-5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知庭霰今朝落 疑是林花昨夜开

不知庭霰今朝落 疑是林花昨夜开

苑中遇雪应制
唐.宋之问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旗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诗词赏析

清晨的朝阳破云而出,就像皇家的銮驾从天边驶来。高楼上谁穿着青袍眺望,就像望春台边随风飘扬的青旗。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上开出的花。

该诗最后两句‘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趣颇同,历来为人称道。

游客  发表于 2019-1-5 18:19
该诗最后两句‘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趣颇同,历来为人称道。
游客  发表于 2019-1-15 08:05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旗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好句好句!
游客  发表于 2019-1-15 08:41
看似清爽的一首诗,挺得意。
凤杰 发表于 2025-5-11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苑中遇雪应制》美学探微:论宋之问‘庭霰林花’之诗境建构

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一诗,以‘紫禁仙舆’起兴,铺陈皇家气象,而终以‘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二句,顿开冰雪玲珑之境。此联之妙,非独拟物精工,更在虚实相生、时空错位的诗学建构,足为盛唐咏物诗之先声。

一、知觉错位的审美张力
‘不知’与‘疑’二字,直指主体认知的瞬间恍惚。诗人晨起见雪,却以‘林花’为喻,将固态之霰转化为动态之‘开’,此中暗含知觉的递嬗:视觉之‘白’通感为嗅觉之‘香’,触觉之‘寒’幻化为生命之‘绽’。较之岑参‘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阔比喻,宋诗更重微观体悟,以错觉引发读者对物态本质的再思,恰合庄子‘物化’之境。

二、宫廷应制中的隐逸趣味
此诗题为‘应制’,却于颂圣之余暗藏文人雅趣。青旗望春台之典,本为天子祭青帝迎春之所,而诗人以‘林花’喻雪,实将庙堂庄重化为山野清致。此种‘以隐入仕’的笔法,折射初唐文人双重心态:既需恪守应制诗的礼制框架,又难掩对自然审美的本能亲近。雪霰与林花的意象叠合,恰是仕隐矛盾的诗意调和。

三、时空压缩的意境营造
‘今朝落’与‘昨夜开’构成时间的蒙太奇。雪落为瞬时现象,花开乃渐进过程,诗人却将二者并置,使物理时间让位于心理时间。此种手法,上承谢朓‘馀霞散成绮’的瞬间永恒感,下启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的追忆式叙事,彰显唐诗对时空关系的创造性处理。

要言之,宋之问此联之价值,不仅在于比喻新奇,更在其开创了‘以物观物’的审美范式。后世苏轼‘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皆可视为对此种知觉美学的延展。读此诗者,当于‘疑’字处细品:世间万物之真幻,原只在观者一念之间耳。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