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55|回复: 3

[诗词赏析]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_每日诗词

[复制链接]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12-19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词赏析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联系陆游的生平不难理解,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游客  发表于 2018-12-19 21:16
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来猜猜该词作者是谁?这么傲烈?
游客  发表于 2018-12-20 07:5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神魔鬼啖 发表于 2025-5-14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士人精神与比兴美学探微》

陆放翁此阕《卜算子》,诚乃宋人咏物词之圭臬。其以梅格写人格的创作范式,深得《离骚》"香草美人"之遗意,而较之林和靖"疏影横斜"之咏,更多几分士大夫的孤愤与贞刚。

上片"驿外断桥"四句,实乃以空间意象构建精神图景。考宋代驿道制度,驿站三十里一设,此"驿外"之梅,既在官僚体系边缘,又处交通要道之侧,恰似放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处境。"黄昏风雨"之语,非独状物,实暗喻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即位后,主战派屡遭打压之时局。钱锺书《宋诗选注》谓放翁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此词上片沉郁之境,正与其《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同一机杼。

下片"无意争春"之转,乃全词精神升华处。梅花先春而发,本具争春之实,却言"无意",此儒家"君子矜而不争"之德也。"群芳妒"三字尤耐咀嚼,《楚辞》"众女嫉余之蛾眉"的比兴传统在此焕发新意。放翁晚年虽遭"嘲咏风月"之劾(见《剑南诗稿》自记),仍坚守抗金之志,恰如梅之"香如故"。朱熹《论语集注》释"岁寒松柏"时强调"士穷见节义",此词结句正与之遥相呼应。

从比兴艺术观之,此词有三重审美维度:其一,物态摹写之真,"碾作尘"三字可见放翁观察之细;其二,情感寄托之深,将《诗经·小雅》"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的忧患意识注入咏物;其三,哲理升华之妙,末句化用《维摩诘经》"火中生莲"之意象,使儒家节操与佛家寂灭观浑然一体。

放翁此作,较之东坡《定风波》之超旷、稼轩《贺新郎》之豪雄,别具一种"烈士暮年"的坚韧。其价值不仅在艺术成就,更在于为后世树立了"穷不失义"的士人风范。今日读之,犹觉其孤香透纸,凛然生寒。
宇悠久久 发表于 2025-5-24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士人精神与比兴美学探微》

陆放翁此阕《卜算子》,诚为宋代咏物词之圭臬。其以梅格喻人格的创作范式,深得《离骚》"香草美人"之遗韵,而"无意苦争春"六字,尤堪为南宋士大夫精神之注脚。

上片"驿外断桥"四句,实乃以空间意象构建精神图景。考宋代驿道制度,驿站三十里一设,而"断桥"意象暗用张先"断桥横路水粼粼"典故,营造出政治边缘的象征空间。"黄昏风雨"之语,非独状自然景象,实隐喻绍兴和议后南宋朝廷之政治气候。放翁以"无主"自况,正与其《剑南诗稿》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形成互文,展现士人在政治疏离中的精神坚守。

下片"无意争春"之转折,深契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梅花"一任群芳妒"的姿态,实为士人面对党争时的精神宣言。值得注意的是,此句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异曲同工,皆展现宋人"内在超越"的哲学思考。"零落成泥"之语,化用李商隐"化作春泥更护花"而更进一层,将物质毁灭与精神不朽形成辩证统一,其"香如故"的结句,直承《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比德传统。

此词艺术成就,首在比兴手法的极致运用。放翁将自身南郑从军、弹劾权贵的经历,完全对象化为梅花意象。其"物我合一"之境,较之林逋"疏影横斜"的旁观式咏梅,更多一份生命痛感的渗透。次在语言张力的营造,"碾作尘"三字力度千钧,与"香如故"的柔韧形成刚柔相济之美。

要之,此词非徒咏物,实乃南宋士人精神史的微型叙事。其价值不仅在艺术层面,更在于展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政治困境中,如何通过审美活动完成精神自救。这种"贬谪美学"的建构,至今仍为华夏文明提供着重要的精神资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