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51|回复: 2

[诗词赏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_每日诗词

[复制链接]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12-1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词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熊出没了 发表于 2025-4-3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定风波》词心抉微:论苏轼‘无住’之境的生命美学

东坡此词作于黄州贬谪时期,表面写途中遇雨之小事,实则构建了中国文人精神史上的重要范式。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之‘莫听’,非物理层面的充耳不闻,乃禅宗‘对境无心’的修为体现。考《坛经》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东坡此处以听觉意象破执,暗合南宗禅‘于相离相’之旨。

‘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对比修辞尤堪玩味。宋代士大夫出行例当骑马,此处却以草鞋竹杖为‘轻’,实为对物质依赖的精神祛魅。黄庭坚评东坡‘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正与此句同调,皆展现对物质形态的超越性认知。值得注意的是,‘轻胜马’之‘胜’非较量之意,乃庄子‘忘足,履之适也’的化用,暗藏‘相忘于道术’的哲学机锋。

下阕‘山头斜照却相迎’的转折,深得《周易》‘无平不陂’之妙。东坡不写寻晴而晴自至,恰似《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文学注脚。其时间叙事极具张力:穿林打叶(现在进行)—风吹酒醒(过去完成)—斜照相迎(未来将至),构成完整的悟道时序。

结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乃全篇文眼。钱锺书《谈艺录》指此句‘双遣双非’,实为华严‘离四句绝百非’的文学转化。较之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静观,东坡更进一层,将主体感受与客观景象同时超脱,达到主客双泯的化境。这种‘不即不离’的审美态度,后经董其昌‘南北宗论’的阐释,成为文人画的核心理念。

此词在词史上的特殊价值,在于将禅宗顿悟、庄子齐物、儒家固穷三种哲学熔铸为新的生命美学。观东坡《赤壁赋》‘逝者如斯’的达观,《寒食帖》‘空庖煮寒菜’的坦然,皆可与此词互文解读。其影响不止于文学,更塑造了中国文人面对逆境时的文化心理结构——在承认现实困境的同时,保持精神世界的从容与自由。
姚待 发表于 2025-4-10 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定风波》词心解:论苏轼‘无差别心’的禅悟境界

东坡居士此阕《定风波》,表面写途中遇雨之寻常事,实则蕴藏大智慧。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之‘莫听’,非谓耳不闻声,乃示心不受扰。佛家所谓‘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东坡以芒鞋竹杖之轻,破世间名缰利锁之重,此中机锋,直指禅宗‘即心即佛’要义。

‘一蓑烟雨任平生’七字,最见东坡性命之学。蓑衣本为避雨之具,此处却化作承载生命风雨之象征。黄州谪居时期,东坡参透‘应物而不累于物’之理,故能于‘料峭春风’与‘山头斜照’间,体认冷暖皆幻、明暗本空。这种‘不将不迎’的人生态度,深得庄子‘安时而处顺’之旨。

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三句,实为证道之言。风雨晴晦之相,在悟者眼中俱是平等。钱锺书《谈艺录》谓东坡‘打通两间’,正指此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禅门有云‘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晴’之语,可谓异曲同工。其《东坡易传》解‘无咎’云:‘未尝有罪,而何以自解为?’与此词同一心眼。

此词艺术之妙,尤在‘吟啸徐行’的生命姿态。魏晋名士长啸见性,东坡化之为词心,在‘穿林打叶’的纷扰中保持精神主体性。其‘轻胜马’之喻,非仅行路之轻快,实为卸去精神负累后的自在状态。王水照先生论东坡‘清雄’词风,此词可谓典范。

今人读此词,当知东坡非是强作旷达。元丰五年黄州时期,其《与章惇书》自陈‘愚暗少虑,遇事辄发’,而经乌台诗案之难,终在儒释道交融中证得‘此心安处’之境。词中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九字,正是修行者‘对境无心’的现量体现。
穆光之臣 发表于 2025-4-25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定风波》词心解:论苏轼‘无住’境界的审美呈现

东坡居士此阕《定风波》,非止于即景抒怀之作,实为融摄儒释道三家精神之生命体悟。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之‘莫听’,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义,其‘穿林打叶’者,既是实写风雨,亦喻人生际遇之纷扰。王弼注《易》云‘得意忘象’,东坡此处‘不听’恰是超越具象直指本心之工夫。

‘吟啸徐行’之态,乃魏晋名士风骨与禅宗‘平常心是道’之融合。考《世说新语》载谢安泛海遇风浪而吟啸自若,东坡化用此典,更以‘何妨’二字转出禅家随缘任运之趣。其‘竹杖芒鞋轻胜马’之比较,非仅物质取舍,实为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哲学之实践,较之白居易‘轻肥’之讽更显超越性。

下阕‘料峭春风’三句,暗藏《周易》泰否相生之理。寒暖交替间,既见《黄帝内经》四时调摄之智,复现《华严经》‘事事无碍’之境。尤可注意者,‘山头斜照’意象实为《易经》离卦光明意象之转化,与首句风雨形成阴阳和合之妙。

结句‘也无风雨也无晴’,直抵般若空观。钱锺书《谈艺录》谓此乃‘不二法门’之文学呈现,较王维‘行到水穷处’更显主体能动。东坡以‘归去’收束,非指物理回归,实为精神返乡,暗合郭象《庄子注》‘独化于玄冥’之境。

此词艺术造诣尤在声律经营。‘声’‘行’‘生’等阳韵字之递用,模拟风雨骤至之音响效果;而‘马’‘怕’等仄韵穿插,复现人生顿挫之感。这种声情相谐之法,实承杜甫‘沉郁顿挫’而更添旷达。

要言之,东坡以文学意象构建哲学境界,将庄子齐物、禅宗无住、儒家浩然之气冶于一炉。其价值不在避世,而在即世而超世,为后世文人立‘内在超越’之典范。今日读者若止于‘乐观豁达’之表浅解读,恐未尽窥此中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