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45|回复: 2

[诗词赏析] 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复制链接]
中华古诗词 发表于 2018-8-29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全诗赏析

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全诗

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全诗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全诗注释

1、白云泉:苏州天平山山腰的清泉。

2、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

3、无心:舒卷自如。闲:从容自得。

4、何必:为何。奔:奔跑。

5、波浪:水中浪花,这里喻指令人困扰的事情。

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全诗译文

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全诗赏析

《白云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一幅线条明快简洁且充满生机活力的淡墨山水图,借此来表达诗人渴望能早日摆脱世俗的一种坦荡淡泊的情怀。全诗风格平淡浑朴,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弘农耕夫 发表于 2025-8-1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云泉》诗境与理趣蠡测
——白居易禅意山水中的精神突围

白居易此诗作于苏州刺史任上,天平山白云泉之景经诗人点化,已成唐代山水禅理诗之典范。全诗以二十八字构筑双重象征体系,表面写云水自在之态,实则寄托诗人对仕隐矛盾的深刻思考,其艺术造诣与思想深度值得细究。

一、意象系统的双重编码
首句"天平山上白云泉"以地理实景切入,而"天平"二字暗含天地平衡的宇宙观照。"云自无心水自闲"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之意象,将道家"无为"思想与禅宗"随缘"理念熔铸其中。云水之"无心""自闲",实为诗人主体精神的外化投射。这种物我互证的写法,承继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观照方式,却更显动态生机。

二、诘问句中的仕隐隐喻
后两句"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乃全诗点睛之笔。表层是劝诫泉水勿扰尘世,深层则暗喻诗人对自身宦海沉浮的反思。考白氏此时年届五旬(约825年),历经江州司马之贬后,其思想已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此问实为自问:既知人间本多波澜,何必再以仕途功名扰动心性?这种反向设问的修辞策略,较王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含蓄作答更显决绝。

三、平淡诗风中的理趣建构
全诗语言看似平易,却暗合"即事而真"的禅理。云水意象构成"能指-所指"的符号链:白云喻超然之志,泉水象本性之心,山下人间指宦海风波。这种"即景见道"的写法,与皎然《诗式》"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的创作观迥异,反以简易平淡达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境。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评白诗"看似寻常最奇崛",于此可见一斑。

四、思想史坐标中的特殊意义
此诗折射中唐士人典型心态:既不能完全舍弃儒家责任,又向往释道超脱。较之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放、杜甫"穷年忧黎元"的执着,白居易创造性地以"中隐"态度化解矛盾。明代袁宏道《瓶史》称此种境界为"吏隐",恰可解释诗中既眷恋山水又未彻底归隐的张力。

要之,白居易以寻常景物开掘出不寻常的哲学意蕴,将山水诗从单纯咏物提升至生命观照的高度。其价值不在辞藻之工,而在为困顿于仕隐之间的传统士人,提供了一种诗意栖居的精神范式。这种"以禅理入山水,借物象写本心"的创作路径,对后世苏轼等文人影响深远,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精神传统。
邓帛 发表于 2025-8-2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云泉》诗境抉微及白乐天处世哲学发凡

白居易此七绝,诚唐人山水诗之逸品。天平山白云泉一泓清水,经乐天点化,竟成观照士人精神宇宙之镜象。今试从三重维度解其妙谛:

一、物象与心象的玄同
首联"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以道家"无为"哲学铸就诗眼。"无心"出《庄子·天地篇》"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暗合陶潜"云无心以出岫"之境;"自闲"化用《周易》"水流而不盈"之意象。白云舒卷、泉水潺湲,实为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将"吏隐"理想对象化的艺术呈现。苏州刺史任上(825年),白氏正处于"大隐住朝市"的实践阶段,此联可视作其《中隐》诗"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的山水注脚。

二、反诘句中的世情观照
"何必奔冲山下去"之诘问,非止写泉,实乃对唐代士人"奔竞"风气的反拨。唐人《国史补》载"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正为"奔冲"二字作注。白氏以泉水喻士流,警醒时人莫为功名蹈入尘网。结句"更添波浪向人间",暗用《楞严经》"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之典,将人间纷扰比作觉海妄波,与首联"无心""自闲"形成禅理观照。

三、平淡诗风中的理趣建构
此诗表面似谢朓山水清音,内里却承王维辋川绝句的禅理脉络。白乐天熔铸儒道释三家:以儒家"知者乐水"为表(《论语·雍也》),以道家"上善若水"为骨(《道德经》第八章),以佛家"心水澄渟"为神(《维摩诘经》)。其"中隐"哲学在此诗中具象为:云水之逍遥,非避世枯寂,乃在尘出尘的生命智慧。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评白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此作正得其三昧。

要之,此二十八字实为白居易人生哲学的微缩景观。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然此诗浅语背后,实蕴藏着中唐士人在出处进退间的精神挣扎与终极安顿。白云泉水至今流淌,而诗中那份"不竞不絿"(《诗经·长发》)的生命态度,仍为当代人提供着超越性的精神参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