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16|回复: 0

[讲古] 历史故事_长平之战与纸上谈兵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8-22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264年,秦国派常胜将军白起,领军攻占韩国的上党郡。韩国国君惧怕秦国,就准备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但是上党郡军民对秦军仇深似海,不愿意接受秦国的统治,自己主动联系赵国,要投降赵国。

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听到这个消息,欣喜异常,认为是天上掉下了大馅饼,立刻同意,派平原君率领五万人马,接收上党郡。

当然,赵国在接受上党的时候,就预料到一定会激怒秦国,所以也做好了秦国会来攻打的准备。赵孝成王派大将军廉颇率领20万赵国大军作为后援,驻守在赵国边境的长平地区,随时准备接应上党郡。

秦昭襄王闻听被赵国做了那得利的渔翁,当然愤怒异常,派将军王龁(hé)率领秦军,夺回上党之地。秦军在夺得上党之地后,还不放手,直奔赵国本土而来。

廉颇知道秦军强大,不能硬碰硬,于是利用自己本土作战的优势,采取守势,构筑起大量防御工事,以逸待劳,和秦军打起了消耗战。

面对已经打成国运之争的这场战役,秦国上下也下了狠心。在范雎的辅助之下,秦昭襄王下令召集秦国国内百万青壮,疏通沟渠,然后直接从水路运粮。赵国此时却处于了不利的位置。赵国国力本来就不如秦国,长时间的消耗,渐渐的消耗不起了。

随着赵国的处境越发艰难,赵国朝廷上下,争议也越来越多。赵孝成王几次三番,催促廉颇迅速寻找战机,与秦军决战。但是廉颇认为时机不到,并不接受赵孝成王的胡乱指挥,继续固守。

此时,秦国的相国范雎开始派人实施反间计。

范雎派人到赵国大肆宣扬说:“廉颇不和秦军交战,一是胆小,惧怕秦军,二是正在和秦军商议投降之事。其实,秦军真正惧怕的,是赵国的名将赵括。要是让赵括做赵军主将,秦军就该大败了。”

赵孝成王早就有了换将的想法,现在听到这些说法,就准备启用赵括做赵军主将,代替廉颇。

当赵孝成王问及赵括,能不能领军杀敌时,赵括傲然的回答:“当然没问题。如果秦军主将是白起的话,我可能还会考虑一下,现在秦军主将不过是无名之辈的王龁,只要大王您派我为主帅,大败秦军,易如反掌。”

赵孝成王当即兴奋的任命赵括为将,率领20万援军,去长平前线,接替廉颇为赵军主将,并寻找机会,与秦军主力决战。这就是著名的“纸上谈兵”的故事。

说起来,赵孝成王有这个想法也不算没有道理,因为赵括在赵国上下也是相当有名。赵括可以说是年轻有为,从小学习兵法,熟读兵书战策,与人论兵,无出其右者。曾经说的身为名将的父亲也是哑口无言,甘拜下风。

这时,赵括的母亲却站出来反对了。赵括的母亲解释,他父亲临死前特意交代过,赵括把战争当儿戏,如果用赵括为将,必然会导致赵国惨败。

但是赵孝成王又怎么会听从一个老太太的建议?赵括的母亲见说服不了赵王,只好退一步要求:“如果您一定要派他做领军主将,日后他如果不称职,丧师辱国,我们家里其他人能不受株连吗?”赵王同意了。要知道当时的情况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全家,甚至整个家族都受到株连。

秦国一直在注意著赵国朝廷的动向,听闻赵军更换主将的消息,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为秦军主将,来到长平秦军之中,并严令军中人等,不得泄露白起的任何消息,同时还是将让王龁摆在明面上,做名义上的秦军主将,以此来麻痹赵括。

赵括来到前线,顺利接掌赵军全部军权,廉颇黯然离开。

赵括随即全盘更改当初廉颇的部署,改防御为主动进攻,发兵攻击秦军。

白起早就安排好了人马,见到赵军主动出击,诈败逃走,诱敌深入。赵军乘胜追击,直追到秦军大营前。奈何秦军大营十分坚固,根本攻打不下来,再想退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大营已经丢失,后路也已经被切断。

原来白起早就安排好两只奇袭部队,一只偷袭赵军空虚的大营,同时将赵军退路切断,又切断了赵军粮草的补给通道;另一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楔入赵军大军薄弱之处,将赵军分成各自为战的、孤立的两部分,然后秦军全军出动,向赵军发起猛攻。

赵括发觉上了秦军的当,悔之已晚,前进无路,后退不能,只得原地防守,构建防御工事,暂时抵挡住秦军的进攻。秦军呢?并不急于求成,而是不慌不忙的将赵军包围起来,并不断加固工事,防止赵军突围。因为对于赵军来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粮草不足。因为开始追击秦军时走得匆忙,所以大军只携带了少量的粮草,这一被围,很快就陷入没有粮草的窘境。

白起正是因为早就料到这种情况,所以才围而不攻,保存有生力量。

说起来,赵括也不是真的无能之辈,在四面被围的情况下,硬是多次打退秦军的进攻,并不断寻求突围机会。在给予秦军大量杀伤的情况下,固守待援。可是这里赵括忘记了,赵国已经派不出援军了,至少派不出足够打通数十万秦军包围圈的援军了,赵国的主力部队,大部分都在他的手下,被秦军包围了。

赵括也发现形势越来越恶化,而且粮草已经彻底断绝,士兵们甚至到了用人肉充饥的地步。里无粮草外无救兵,赵括不得不组织人马,全力突围。可是秦军已经构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数次突围都无功而返。

在坚持了46天后,赵括最终孤注一掷,亲自率领精锐士兵突围,不幸被秦军乱箭射死。剩下的赵国士兵这下真的陷入绝境,不得已,全军投降了秦军。

心狠手辣的白起,为了彻底削弱赵国的军事力量,从根本上瓦解赵国,派人将投降的40万赵军全部杀死。

长平之战,到此,以秦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此一战中,赵军前后,共损失人马超过45万,至此,赵国基本处于无兵可用状态,国家的灭亡,早晚而已。

当然,秦军虽然大胜,损失也是不小,按照史书记载,秦军损伤也超过半数,就是说,秦国损失人马,也在20万以上。

在人之风 发表于 2025-7-2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长平之败与兵家实践要义——兼析赵括之失》

长平之役,诚战国存亡之枢机,亦兵道虚实之鉴镜。太史公叙此战"四十余万尽杀之",非独言秦之暴虐,实彰赵国君臣之失据。今就战略得失而论,可析为三端:

一、地缘之失:贪利而昧势
上党之纳,乃赵孝成王战略判断之首谬。《孙子·九地》言"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上党正属此列。赵受韩叛地,不察"衢地"当"合交"(《九地篇》语),反孤军深入。廉颇初至即筑垒固守,正是知"先为不可胜"(《形篇》)之要,然赵王不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形篇》)的兵力调配原则,强令转守为攻,已失兵家本末。

二、将道之失:以言取将
赵括之任,犯兵家两大忌:其一,《吴子·论将》明言"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括唯善"坐谈兵事",无实战历练;其二,《六韬·龙韬》论将"五材"首重"勇",而括临阵轻敌,谓王龁"无名之辈",不识秦暗易白起为帅之谋。昔赵奢尝言"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此正应《孙子·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之缺。

三、国策之失:不度国力
秦"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史记·白起列传》),是举国体制之胜;赵"请粟于齐"被拒(《战国策·齐策二》),显联盟之溃。《管子·参患》云"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赵既无"驰车千驷"之资(《作战篇》),又无"内外之费"之备(《作战篇》),徒以"速胜"妄念驱四十万卒入死地,岂非《形篇》"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之验?

至若范雎反间之计得逞,实因赵廷早存"兵贵胜不贵久"(《作战篇》)之误读。廉颇持重,本合"以近待远,以逸待劳"(《军争篇》)之要,然赵王不察"久暴师则国用不足"(《作战篇》)在赵不在秦,此战略认知之根本错位。

昔尉缭子言"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长平之殇,非独赵括纸上谈兵之过,实赵国君臣背离"慎战""全胜"之道的必然。后世兵家当谨记:庙算不足而妄启战端,犹"无虑而易敌"(《行军篇》),必蹈覆辙。今观此战,岂惟叹赵卒之冤,更当思《孙子》"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之诫。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