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15|回复: 2

[诗词赏析]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_每日诗词

[复制链接]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8-8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黄庭坚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宋]黄庭坚
满川风雨独凭栏,
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
银山堆里看青山。

诗词赏析

这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是黄庭坚七绝中的冠冕之作,兀傲其神,崛蟠其气,被广泛传诵。

诗人忧患余生,即使如此,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心胸豁达,令人钦佩不已。

诗中写到烟雨中的君山美如湘夫人的青螺发髻,化用刘禹锡诗句‘白银盘里一青螺’,表达对‘银山堆里看青山’一番景致的向往。

全诗风调清新明快,写景中透露了诗人对美好前途的展望。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境界雄奇。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中华好诗词

中华好诗词

彭岐玉 发表于 2025-3-31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析评

黄庭坚此绝句,乃其晚年谪返途中所作,以简澹之笔绘雄奇之境,足见山谷道人"点铁成金"之妙。首句"满川风雨独凭栏"直取老杜"戎马关山北"之沉郁,而"独"字尤显谪宦孤怀;次句化用《楚辞》湘夫人典故,以"十二鬟"喻君山,既承刘禹锡"白银盘里一青螺"之喻象,复以"绾结"二字赋予动态,使静态山水顿生绰约风姿。

转句"可惜不当湖水面"最见章法之妙,表面叹惋未能泛舟观山,实则暗藏双重转折:一则将前二句凭栏远眺之景陡然推远,二则为结句"银山堆里看青山"蓄势。此中"银山"既状浪涛之形,复拟雪浪之色,与"青山"形成冷暖辉映的视觉张力。黄氏以"看"字替代寻常"见"字,尤显主动观照之态,其于逆境中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正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岳阳楼精神遥相呼应。

全诗二十八言而具三重境界:风雨如磐的现实困境、神话色彩的审美超越、浪涛银山的生命豁达。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其"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此作正是以七绝短制纳万里江湖,堪称宋人"以才学为诗"的典范。
鬼牛土狍 发表于 2025-5-11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赏析:黄庭坚的江湖襟怀与诗法妙谛

黄庭坚此诗作于崇宁元年(1102年)自蜀放还途中,时年五十八岁。历经《神宗实录》案之贬谪,诗人以"满川风雨独凭栏"起笔,其"独"字既写实景之寂寥,更暗含《楚辞·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姿态。

颔联"绾结湘娥十二鬟"乃全诗诗眼,其妙处有三:一者化用《山海经》帝之二女居洞庭之典,将君山比作湘夫人盘结的发髻,暗合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之意象而更见精微;二者"十二鬟"之数,非实指而取《史记·天官书》"十二分野"之象,暗喻天地造化之工;三者"绾结"二字以动态凝固静态山形,恰似杜甫"盘涡鹭浴底心性"之句法,见山谷"点铁成金"手段。

后二句"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尤见宋诗理趣。诗人不直言波涛汹涌,而以"银山"喻浪、"青山"指岛,其间"堆里看"三字,将韩愈《南山诗》"横空盘硬语"之气势,化作杨万里"诚斋体"的活泼观照。这种"隔"与"不隔"的辩证,正合《沧浪诗话》"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之妙境。

细究诗法,此诗暗藏江西诗派三昧:首句"满川风雨"取法李商隐"巴山夜雨",而"独凭栏"又见欧阳修"独立小桥风满袖"之骨力;末句"银山"意象可追溯李白"白浪如山那可渡",然以"看"字收束,顿生苏轼"乱石穿空"之画意。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山谷诗"如昆体工夫,更造平淡",此诗足为典范。

今人读此诗,当识得三重境界:表层是风雨洞庭的写生画卷,中层是迁客骚人的精神突围,深层则蕴含"看山仍是山"的禅机。所谓"银山堆里看青山",实乃黄庭坚历经元祐党争后,在苏门文人"万人如海一身藏"处世哲学中的诗意栖居。
无无人人 发表于 2025-5-20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赏析:黄庭坚的山水哲思与诗学突破

黄庭坚此诗作于崇宁元年(1102年),时值诗人历经党争贬谪后遇赦北归,登临岳阳楼之际。全诗以二十八字浓缩了宋诗"理趣"与唐诗"意境"的双重特质,堪称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典范。

首句"满川风雨独凭栏"以动态构图奠定气象。一个"独"字既是实写登楼场景,更暗含《楚辞·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气骨。次句"绾结湘娥十二鬟"化用《山海经》帝女神话,将君山群峰比作湘夫人盘结的发髻,此意象实有两重突破:其一,以女性柔美写山水雄奇,暗合宋代"以俗为雅"的美学追求;其二,"十二鬟"的数字化表述,彰显宋人"格物致知"的思维特征。

诗眼在第三句的转折。"可惜不当湖水面"表面叹惋观景角度,实则暗喻诗人宦海浮沉的处境。末句"银山堆里看青山"最具创新性:白浪喻"银山"承袭刘禹锡"白银盘"意象,但"堆里看"三字打破静态描写,通过视觉位移营造动态层次。这种"多重透视法",较之唐代山水诗的平面构图,更显宋诗的空间意识。

黄庭坚此诗之妙,在于将贬谪者的生命体验转化为美学观照。风雨中的君山,既是自然实景,又是诗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图腾。其"银山青山"的对比,暗含《华严经》"事事无碍"的禅理——浊浪与青峰本是一体,正如荣辱得失皆是人生修行。这种将儒家胸襟、道家视野与佛家思维熔铸一炉的创作实践,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标志。

当代读者赏此诗,当注意三个维度:地理维度上,岳阳楼作为"江湖之辨"的观测点,承载着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传统;诗学维度上,黄庭坚以"夺胎换骨"之法,将刘禹锡的静态比喻转化为动态哲思;生命维度上,五十八岁的诗人用"看"字完成对苦难的超越,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笔力,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珍贵的传统。
熊季 发表于 2025-5-29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诗境探微

黄庭坚此诗作于崇宁元年(1102年)自蜀放还途中,时年五十八岁。全诗以"满川风雨独凭栏"起势,看似写景,实为诗人历经绍圣党祸、黔州贬谪后生命境遇的隐喻。"独"字尤见功力,既状孤身登楼之实,复寓砥柱中流之志,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士人精神遥相呼应。

次句"绾结湘娥十二鬟"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意象,以神女发髻喻君山群峰。考《山海经·中山经》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黄庭坚将神话地理实景化,使君山在烟雨朦胧中兼具形神之美。此句暗合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视觉构图,却以动态"绾结"替代静态"遥望",赋予山水以生命韵律。

后二句"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最见诗家匠心。所谓"银山",实指洞庭波涛,典出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浑气象。黄庭坚却以"看青山"三字翻转意境:当浊浪排空之时,诗人偏欲透过汹涌水势寻觅青峰本色。这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审美追求,正是江西诗派"点铁成金"法门的绝佳体现——将刘禹锡静态的"白银盘"转化为动态的生命抗争。

此诗艺术成就,在于将贬谪文学常见的沉郁基调,升华为"风雨看山"的超越境界。黄庭坚晚年诗风追求"平淡而山高水深",此作中"银山/青山"的意象对立,恰似其书法"长枪大戟"中的顿挫之笔:于浊浪滔天处见青山傲骨,在满川风雨中显砥柱精神。这种"看山仍是山"的禅悟,较之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更显沉着痛快,堪称宋诗理趣与唐诗兴象完美结合的典范。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